|
大班艺术《圈圈变形记》案例分析
大班艺术活动《圈圈变形记》是本学期教研组进行“一课多研”活动的观摩课,本次活动由管黎老师执教。活动内容来自每年开学初都进行的全园环境布置,每次布置环境时都会产生大量的双面胶、泡沫胶等用完后剩下的胶圈,这些胶圈扔掉很可惜,于是管老师便收集起来让孩子们试着做一些创意手工作品。在观摩活动过程中,我发现有几个片段其实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案例描述:
案例一:在活动的开始部分,教师首先出示胶圈(大圈和小圈)并提问。
教师:“这是什么?”
幼儿:“圆圈、圈圈……”
教师:“它像什么?”
幼儿:“像呼啦圈、像车轮、像手镯……”
教师:“圈圈可以变成什么东西?”
幼儿:“大圈可以做成肉片、手链、帽子,小圈可以做成米老鼠的耳朵、戒指、耳环等。”
最后教师将幼儿的回答进行了简单的总结,接着播放PPT,让幼儿欣赏圆圈状的物品。第一个出现的是手环,教师简单介绍了制作方法。然后出现的是闹钟,教师重点介绍了闹钟的制作方法,此处教师介绍并演示制作方法达5分钟之久,包括材料的选择、装饰等,讲解得非常详细。
案例二:在创作这一环节,大约有五分之四的幼儿选择了制作闹钟,剩下的为数不多的幼儿选择做手环等简单的物品,而几乎没有幼儿去选眼镜、拨浪鼓等其他物品,尽管老师提供的材料非常齐全。
分析:
案例一中教师在活动一开始便出示胶圈,引起了幼儿的兴趣。接着教师抛出问题“圈圈可以变成什么东西”,为幼儿提供了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幼儿说出的答案其实不少,每位幼儿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但是在幼儿欣赏完教师提供的圈圈状物品后,幼儿的思维空间一下子变大了,这些生活中实实在在的物品成功地吸引了他们的注意,教师此时还仔细介绍了少数物品的制作方法,无疑是想为幼儿后面的创作做铺垫。
从最终幼儿创作的作品来看,绝大多数幼儿还是习惯跟着教师走,教师重点介绍了闹钟,那么他就选择做闹钟。另一方面,同伴之间也会相互影响,你做闹钟,那我也做闹钟吧。活动中的“将胶圈制作成自己想象中的物品”这一目标其实是完成不了的。
《指南》中关于艺术活动的教育建议是“让幼儿自主选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模仿或创作,成人不做过多要求”“在幼儿自主表达创作过程中,不做过多干预或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在幼儿需要时再给予具体的帮助。”在此次活动中,教师看似没有对孩子做出过多要求,但实际上在欣赏环节详细介绍闹钟的制作方法时已经表明了自己的喜好,这就是为什么在选择创作什么样的作品时,幼儿不选别的而选闹钟。教师提供给幼儿欣赏的物品种类不宜过多,2-3中即可,否则一定会影响幼儿的想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