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4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光谷二小跟岗学习总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5-17 22:0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4月22日开始了到光谷二小为期五天的跟岗学习,我深知这次机会来之不易,一定要抓住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来提升自己的业务工作能力。虚心学习光谷二小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领略学校的办学特色等。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这个教书育人的摇篮里,我有许多的感动和收获。现在我将上周学习收获总结如下:

一、浓郁的校园文化

走进光谷二小,我立刻感到学校的文化底蕴之浓厚,马上被那些极富时代气息的墙壁文化所吸引,如“环游世界”、“热爱祖国”、“明星树”、“图书角”、“善美班级”等等,这里的一点一滴无不渗透着校园给孩子们创造的文化氛围,学生课间时间在图书角悄悄的看书,那种神情深深的吸引着我。

二、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光谷二小提倡真美课堂,真,追求教育目标、教育行为、教育过程、教育评价的真实;美,努力实现教师的仪态美,教学过程美,课堂情境美,师生语言美,方法策略美,互动生成美,情感体验美。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做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另外,光谷二小的五学学案:忆学,帮助学回顾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学,互学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同桌、小组互学、师生互学的情况下,完成新知的学习;练学,是学生在新知学习后的及时巩固,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最后的展学,是教师努力创造让学生表观课堂,体验课堂的机会,总结回顾所学问题,自己发现问题。这种教学理念和我们用的复习旧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课堂检测也基本吻合。

三、深入课堂切身体会先进的教学理念。

4月25日,我们听了李华玲老师关于除法竖式的课例,本节课秉承了光谷二小贺校长提出的唯美课堂理念,切实践行了光谷二小的教学特色——五学学案,通过忆学、自学、互学、练学、展学,完美呈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李老师注重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忆学环节充分利用上节所学知识,帮助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转入新知,学生接受起来更容易,学起来更轻松。在自学环节,让学生通过动手摆、动手圈、动手写算式,能够以学生为主体,自学观察思考,合作交流、汇报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洞中感官参与学习,将动手分一分的过程与除法竖式相结合,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充分自学讲解汇报,老师适时引导,点拨有针对性,学生兴趣较高。

课后,张娟主任及教研员曾老师对本节课进行了点评,提出从课前口算入手,复习加、减及乘法的口算、笔算,引出笔算的必要性,再让学生思考除法是否也有笔算,进而让学生经历自主尝试的过程,使课堂具有生成性学习,以减少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商或余数位置写错的现象。听完两位老师的点评,让我豁然开朗,明白了在以后的课堂中,不能仅仅关注本节课的知识点,还应注重知识的体系化建构,这和我们学校提倡的结构化教学也是相通的,让我再次体会到结构化教学的优势,不仅可以借助旧知来学习新知,还能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让孩子体会到知识的学习不是一块一块的,而是知识与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进而从整体上把握教材。

四、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25日下午,课管中心的代润梅主任给我们详细介绍学校的课程设计以及校级课题的展开,特别是对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梯度,还有学校收集的青年教师发展的过程性资料,虽然我们学校也进行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但没有注重过程性资料的收集。特别是光谷

二小每个年级的生活技能修炼手册与我们学校的入校课程也是向通的,但我们没有形成册子,让老师在每年的入校课程都要改编,如果印成书,既方便老师开学时讲解也有利于孩子们更加清楚自己的行为,以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光谷二小除了浓郁的校国文化,以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深深吸我,他们的社团活动有七十多项,几乎人人有社团,学校各种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一个个小册子展在眼前,记录老师成长的点点滴滴。

五天的跟岗学习结束了,但真正的学习还在今后的日常教学工作中。这次对我既有观念上的洗礼,也有教学教研技艺的增长。可以说,“跟岗学习”促进了我的成长,使我提高了认识,理清了思路,学到了新的教学理念,找到了自身的差距和不足。也使我意识到了教学学无止境,教育任重道远的现实。在这挥手告别跟岗学习生活的时候,我整装待发,将以饱满的热情、坚定的信念、高度的责任感投入到自己的教学生涯中,去迎接新的挑战,攀登新的高峰。面对未来,任重而道远。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2 15:4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