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35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如何巧妙运用提问方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9 22:5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节目中,我曾听到一位外国经理向记者坦露:他的中方助手总习惯于聆听上级的指示,却从不习惯于发表和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不是“唯唯诺诺,做个听话的好孩子“的旧传统教育观下的产物吗?



长期以来,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即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转;不重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不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造成了学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学生厌学的有,苦学的有,离开老师不会学习的更是比比皆是。究起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教学中不注意引导学生发现疑问、提出疑问、进而解决疑问,这无疑是教育的失败!



古今中外,主张大胆质疑、积极提问的名人名家举不胜举,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赞可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宋代陆九渊说:“为学贵有疑,疑则进也;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文学家巴尔扎克认为“?”无疑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科学家爱因斯坦则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又有古语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则主张“博学”,要多问、多闻、多见、多识,而这一切基础就是“多问”。他的“不耻下问”至今都发挥着积极作用呢。同样,《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中指出:“我意如能令学生在上课时主动求知,主动学习,不徒坐听教师之讲说,即为改进教学之一道。教师不宜以讲课本为本务。教师指出必须注意之点,令自为理解,彼求之弗得或得之谬误,然后为之讲说。如果则教师真正起主导作用,而学生亦免处于被动地位矣。”这更是深刻地阐述了惟有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学生质疑问难,引发学生积极提问,教师巧妙运用提问方法,才能真正打开智慧的宝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倡导学生质疑问难,并巧妙运用提问方法为学生创造一个学习、研究、探索的自由天地,不但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习的主动性,而且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那么,怎样倡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巧妙运用提问方法呢?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认识和做法,以便与各位同仁交流并得到指正。



一、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当学生踊跃地提出自己的疑问时,教师应该与同学们一起投去赞许的目光;当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时,教师应该与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如学生在学习课文《开国大典》的第七自然段时,有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让我“意料不到”的问题:“为什么前面的一句话用的是‘欢呼’,而后一句话用的却是‘欢跃’呢?为什么不用同一个词语呢?”再如学习完《草船借箭》后,有人就课题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诸葛亮明明是用船上的稻草人把曹操的箭骗来的,为什么课题不是‘草船骗箭’呢?”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对他们进行大加赞赏和表扬!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科学的发展在于创造,如果一切以书本为经典,以老师为准绳,只能导致历史的倒退、民族的衰败、思维的僵化……



教师要主动要求、积极鼓励他们大胆质疑,以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问倒老师”来激发、培养他们的质疑兴趣。



二、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



虽说质疑只是要学生读课文后提出不理解的问题,但也同样存在着学生会不会的问题。实践证明,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提不出问题,这并不表明他们都懂了,而是缺乏阅读能力,找不出文章的主干,这就需要老师教会他们质疑的方法。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强调了方法的重要性。教师要会质疑,也要教会学生质疑问难的一些方法。



1.根据标点符号质疑



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标点符号的作用功不可没。换而言之,课文中的标点符号也体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如学习《鸟的天堂》一文中,我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为什么前一个“鸟的天堂”加了引号,后一个没有加引号呢?”又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中多次出现了感叹号,多达17次。我便让形式找到感叹号的出处,并提问学生:“感叹号在各处的朗读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作用?”这样让学生体会课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再如学习《钓鱼的启示》一课时,有这样的一句话:“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鱼相似诱惑人的‘鱼’。”我就抓住加引号的鱼提问学生:“这个鱼为什么加了引号呢?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



通过抓住课文中的标点符号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这样不仅加强了学生的思维训练,也让学生领会了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



2.根据课文中心词(语)中心句质疑



课文中的中心词(语)是“文眼”──与中心思想密切相关。如学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课题“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就是课文的中心词。当学生读完课文后,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提出自己的问题。有学生就很快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谁对谁说的?为什么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呢?”这时,我就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去细读课文。再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中教师可对“纹丝不动”引导学生质疑:“邱少云在什么情况下‘纹丝不动’?他为什么能‘纹丝不动’?他怎样做到‘纹丝不动’呢?邱少云‘纹丝不动’的结果怎样?‘纹丝不动’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每一篇课文都要表达明确的中心意思,抓住课文中的中心句进行质疑,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中心句是:“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抓住次中心句质疑:“作者为什么说这两个极端的断言都是爱?你是怎样理解的?”



无论是对课文中心词(语)进行质疑,还是对课文中心句经常质疑,都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教学目标,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同时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根据课文的中心内容、中心思想质疑



中心内容:运用此法,学生在初读课文时,便首先必须寻找课文的中心内容。如《慈母情深》这课,让学生找到课文的中心内容是描写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给钱我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情。学生很自然地便会提出:“贫穷辛劳的母亲为什么能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给钱我让我买《青年近卫军》?”这样切合了课文所表达的中心。



中心思想:运用此法,学生在学习课文后总结课文中心思想时引导质疑。如学习《通向广场的道路不止一条》,让学生自己提问:“我们学习完了课文,体会到了什么?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受到什么启发?”这样可以让学生巩固学习内容,升华感受。



三、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巧妙运用提问方法训练学生思维



1.学会设疑



设疑即设问,答案往往在课文中就能找到。如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上课伊始便提出:“谁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写了一件什么事情?结果怎样?”再如学习《捞铁牛》一文,也可以提出:“谁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做了一件什么事情?用什么方法捞铁牛?结果怎样?”教学这两课,让学生带着这几个问题去读懂课文,把握故事梗概。同时了解记叙文的几个基本要素,有利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会质疑,巧妙提问



质疑: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以引起深入地研究。它是学习的动力,思维的开端。“学贵有疑”,能够提出疑问,说明他思维活跃,进行深入地思考了。如果能提出一些巧妙的问题,更能引起学生的求知,产生学习兴趣的内在动力。



故问其反,活跃思维



反,即是唱反调,对教材的内容或形式故作否定,或对教材内容作反面的引申。于“反”设问,犹投石激浪,其意在“反”的冲突,给学生造成强烈刺激,学生很感兴趣,从而反识其意,活跃了思维。如教《跳水》反面引申:“船长如果不开枪,逼孩子跳水,还有别的办法救孩子吗?”经过讨论,有的学生说用帆布、用棉胎垫在甲板上……让学生用他们想到的各种办法与开枪逼孩子跳水作对比,得出船长的做法在当时来说,是唯一明智选择的结论,从而认识到船长的沉着冷静和机智果断。



这种方法,从相反的方面提出假设,让学生通过对照比较。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实践证明,这种问法可训练、活跃学生的思维,犹如“平地起波澜”,往往令学生深思、效果显著。



抓住矛盾,激活思维



在语文课本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看似矛盾而实质并不矛盾的内容。教师找出这些“矛盾”的地方并提问,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课文的积极性、主动性。



在教学《武松打虎》一文中,我让学生找到酒倌夸赞酒好,三碗不过冈的句子,再读读武松说喝了三碗怎么一点也不醉的句子,然后文:“这两个内容是否矛盾?”这一问,就像捅了马蜂窝。学生叽叽喳喳地说开了:有的说肯定是酒倌在骗武松,卖假酒;有的说这是酒倌在说大话;还有的说可能是作者粗心,所以写得前后矛盾了。这时,我引导他们仔细阅读课文,从课文中找依据来说明是否矛盾,在“矛盾”的兴趣驱使下,学生都能自觉地去读、去思考,终于明白这里的矛盾是不存在的:酒店卖的的确是好酒,也的确有三碗不过冈的事实,着可从武松上景阳冈时的表现看出,而之所以武松喝三碗不醉的原因,可从他一连喝了十八碗酒中看出他的酒量好。由此可见,教师抓住“矛盾”发问,引起了学生探索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探究真伪,最后“矛盾”逐渐消失,学生对课文内容也了如指掌。学生在此过程中,思维激活了。



3.学会激疑,无疑设疑



所谓激疑,是指学生本无疑问,通过教师的讲述,激起学生思考,进而发现疑问,提出疑问来。这是一种无疑处见疑。教师要善于在无疑处设疑,合理运用设疑的教学策略,在无疑处生疑,引导学生深入钻研、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如教学《桂林山水》第二节的最后一句时,教师故作姿态设疑:“这句话好像与上句的‘静’、‘清’、‘绿’毫无关系。我觉得可以删去。那么有意见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议论纷纷。不一会儿,有学生通过反复诵读领悟了作者的协作意图,认识到“才”字的深刻含义。原来作者写这句话的目的是要突出漓江水的静。又如《月光曲》有句写盲姑娘的话:“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是随便说说罢了。”我不是直接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可以看出姑娘是什么人,而是这样设问:“①盲姑娘刚才的话是‘随便说说’的吗?②既然盲姑娘不是‘随便说说’的,而是发自内心的,她为什么要说是‘随便说说’呢?”弄清这个疑惑,便会深入地理解盲姑娘是一位酷爱音乐、善解人意、能体谅他人的好姑娘,从而有助于理解贝多芬推门入内为他们弹奏音乐的原因。



诸如词类的疑惑,教师要能在无疑处设疑、生疑、见疑,并最后帮助学生解疑,就会使学生对课文产生深刻的领悟。



4.学会存疑



先贤圣哲一贯提倡为学者要有存疑的精神。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的思维一旦被老师激活,会提出许许多多深层次的问题,有些问题可能有一定难度,是教师始料未及的,须谨慎作答。



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有些学生提出:“邱少云当时被火烧时,身上一定有炸药包,为什么身上烧着而炸药包没有爆炸呢?我认为这没有道理。”再如《草船借箭》一课,有学生就提出:“我认为课题改为‘草船骗箭’好,因为这些箭是诸葛亮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骗过来的。如果用了借,那一定要还的,而事实上诸葛亮并未还箭给曹操。”这些具有深层次的问题,老师真的不好立即回答。碰到这种情况,教师可以暂时存疑,等待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后再总结或解答,也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利用课外时间去找资料解决。这样延时存疑能激起学生进一步学习、思考的兴趣。



上述这种提问,也是学生创造性与个性的体现。教师千万不可盲下结论或没有深入思考就给予学生答案而泯灭学生智慧的火花!要知道,著名的韩寒现象、电脑奇才满周就是这样成才的。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出于知识面的狭窄无法作答,一定要向学生解释清楚,而不可蒙混过关。教师也可以在此时,让学生通过找课外相关资料予以解决,争取能做到“课内开花,课外结果”。



在教学实际中,教师要下功夫,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巧妙运用提问手段,更好地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而服务。因为质疑、提问可以起到增进师生交流,集中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提供教学反馈信息的作用。同时在课堂提问中,要注意难易适中,精挑严选,积极评价,在此不就一一论述了。



教育是明天的理想和希望。基础教育是通向个体全面发展的基石。在教育改革的形势下,在语文新课标的实践中,我们要循着“问题”贯穿教学的始终这一条路线,明确“疑”与“问”的价值,让学生在疑问中学习,让质疑成为“打开学生智慧宝库的金钥匙”。以“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深化对知识的认识,培养其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体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原则,问题的形式、角度不拘一格,但必须“有法可依”,即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方面去挖掘,让学生“跳一跳,摘到苹果”,享受脑力劳动中的成功乐趣,从而带着一种高涨的主动要学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让天真的孩子带着童年的纯真和稚嫩去追求未来世界的七色之光。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08:4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