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86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金与南宋的对峙》教学案导学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4-14 18:11: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金与南宋的对峙》教学案导学案
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     
【学习目标】
1.知道金的建立、金灭辽与北宋以及南宋建立的基本史实
2.了解岳飞抗金的英勇事迹,知道宋金议和的内容及影响
3.认识岳飞抗金的正义性,正确看待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学习重点】女真建立金和岳飞抗金   
【学习难点】如何评价岳飞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11世纪末,完颜部的首领           进一步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
2.        年,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政权,国号________,他就是           。
3.金太祖改革女真部落           ,颁行           ,发展生产,女真势力迅速壮大。
4.女真崛起之时,      和北宋的统治危机重重。
5.        年,辽被        灭亡。
6.        年,金军攻破           ,北宋灭亡。
7.北宋灭亡后,        登上皇位,他就是           ,定都           ,史称南宋。
8.南宋初年,         几次大举南下,南宋军民奋起抵抗。
9.          统率的“岳家军”在________大败金军主力,迫使金军后撤。
10.在有望收复中原之时,宋高宗和________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危及他们的统治,下令岳飞班师,并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
11.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        ,并给金岁币,双方以________________一线划定分界线,           局面形成。
二、合作探究
如何评价宋金议和?

三、练习巩固
1.下列人物中,统一女真各部,建立金政权的是(   )
A.完颜阿骨打      B.耶律阿保机     C.元昊         D.铁木真
2.历史上的“靖康之变”发生于(   )
A.北宋与南宋之间                         B.辽与南宋之间   
C.辽与北宋之间                             D.北宋与金之间
3.岳飞的抗金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主要是因为(   )
A.岳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        B.他坚持的是正义的抗金斗争
C.他被秦桧诬陷,蒙受冤屈          D.他的抗金斗争使南北获得了长久的和平
4.明朝人在词中感慨岳飞的遭遇:“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
①岳飞抗金胜利后达成了澶渊之盟     ②宋高宗害怕自身的统治受到威胁
③秦桧以谋反罪害死了岳飞        ④岳飞的遭遇受到后世的同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5.标志着宋金南北对峙局面形成的是(   )
A.澶渊之盟     B.南宋的建立      C.宋金议和         D.金迁都到中都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人自宋后少名桧,我至坟前愧姓秦。
——秦观
材料二: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岳飞《满江红》
(1)材料一中“忠骨”是指谁的遗骨?“佞臣”指谁?

(2)材料二“靖康耻,犹未雪”中“靖康耻”指哪一历史事件?

四、课后反思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9-4-14 18:11:41 | 只看该作者

参考答案:
一、1.阿骨打 2.1115 大金 金太祖 3.军政体制 女真文字 4.辽 5.1125 金 6.1127 开封 7.赵构 宋高宗 临安 8.金军 9.岳飞 郾城 10.秦桧 11.称臣 淮水至大散关 宋金对峙
二、(1)宋金议和是南宋以屈辱的条件换来的和平,加重了人民的负担。(2)使社会较为安定,南北方交流密切。(3)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南方经济的发展。(4)有利于民族交融的加强和社会的进步。
   三、1.A 2.C 3.D 4.C 5.C
       6.(1)岳飞。秦桧。(2)北宋灭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18 21:1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