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11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科林英语分级阅读公开课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4-1 17:59: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学习目标
1. 引导学生借助阅读技巧正确分析故事情节;
2. 指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复述故事内容;
3. 培养学生模仿能力,尤其注意语音语调
二.课堂构思
Uncle Al 是一篇以生活中的小事再现作者对阿尔叔叔的喜爱的叙事故事,告诉我们生活的小细节也可以带给我们莫大的欢乐。本节课的教学构思如下:
1) 课前导入部分, 我尝试以问题-回答的模式打开: Are you happy today? Why? 从而导入中心思想:Small things can make us happy. 紧接着以与班级学生的小互动引入Funny/ Crazy 这一话题。 Where is Jack? Wow, he wears a red hat and a red scarf. How do you like it? Do you think he is crazy? Is he funny? 简单的课堂互动激起全班学生的兴趣和课堂参与热情。最后,由Jack 自然而然的引出Uncle Al;
2) 教学环节
整个教学环节包括四大部分——Step 1. 故事阅读; Step 2. 小组活动; Step 3. 故事情节复述; Step 4. 绘画。
其中,第一部分主要是学生和老师分角色朗读篇章,教师适时订正语音语调;第二部分是小组讨论并发现问题,之后向其他小组发问,这一环节主要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部分的故事情节复述,主要借助于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能够系统地阐述故事情节;第四部分主要是让学生分享生活当中使得自己快乐的人或事,并借助绘画的途径转达自己心中的那份喜悦。这一环节,对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记录小事和动手等综合能力意义很大。
3)课堂效果
导入环节学生回答问题积极踊跃,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是我们作为老师最希望看到的效果;朗读故事内容的过程中,学生踊跃报名,情感饱满,有的学生甚至课下直接找我帮他纠正语音语调,反复朗读,认真做笔记;小组合作,向其他小组发问并回答其他小组的问题环节,学生积极应战,从多个角度发现并提出新颖问题,包括宏观问题和细节问题,这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我为学生的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骄傲;最后一个环节,绘出生活中让自己开心快乐的人或事,学生发散思维,运用手中的画笔绘出自己的作品,并能够使用简单的语句表达自我,欢笑中习得知识,快乐中获得成长。本节课,总体而言,迎合了中学生阅读的核心素养要求,综合提高学生听说读的能力,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成功的。
4)设计不足之处教学反思
本节课不足之处在于:一)分角色阅读篇章之前,忽略了学生听力的训练。如果加上听取某个片段,而不是全篇齐读和角色朗读会更好。分角色朗读,只顾及到了部分学生的语音语调训练;二)小组讨论环节,学生提出问题并有其他对应小组回答结束之后,老师可以适当补充完善学生的观点,另外可以让学生小组之间相互评价,竞争合作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评价是不可或缺的,老是简单而重复的评价语,不利于学生课堂参与的成就感;3)故事情节复述环节,可以多样化课堂活动,比如一人一句故事接龙,或者你来说我补充等形式,单单邀请一两个学生回答,并不能照顾到全班学生,无法了解学生的真正理解程度;4)最后一个环节,是学生输出的环节。教室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七年级学生的英语自我表达水平还没有达到很成熟的水平,因此在学生描述自己观点时,不一定非要全部使用英语。教师应该给学生表达自我的机会和信心。比如课堂上意向不爱开口的学生鼓足勇气展示自己的作品,可是因为他的英语水平的限制,老师就打断他的表述,这样不利于他今后的课堂参与甚至英语学习。
5)对分级阅读的理解
一)阅读,与听说写并不分家。老师不能单独的只把阅读理解为学生会读出来。听说读写它们是一个连续统。在进行阅读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目标要从全面性、连贯性、整体性出发,尤其要重视对学生输出能力的考查和评价;
二)学生的能力水平不同, 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也不能一刀切,对所有学生一个标准。课堂活动要多样化,尽量考虑并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求,扩大学生的参与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5 20:2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