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15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习作复习之明确高年级阶段的习作要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1-19 08:5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安徽省阜阳市铁路学校特级教师 武宏钧



前 言

每到期末,大多数语文老师对复习工作十分重视,但又对作文教学的复习束手无策。尤其是到了高年级,作文教学变成了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教师对之可谓是既爱又恨,大家都希望能“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但更多时候,希望就是希望,永不能成为现实。只感觉是有劲无处使,有力无处用。

作文是全面考查学生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和文字表达能力的重要形式,在语文考试中占有较大比例的分数,因此,写好作文就成为能否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所在。学生到了六年级,经过几年的训练,作文的基本方法已经掌握了,到现阶段要做的就是指导学生把所学到的写作知识熟练地运用到作文的过程中去,做到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作文应考能力。关于如何进行作文复习辅导?老师们肯定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也肯定看了好多相关的资料。在进行作文复习时,我们可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明确高年级阶段的习作要求
《国家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作文的教学目标第三学段(5~6年级)“习作 ”的总目标是: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4.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5.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6.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7.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根据这七点总目标的要求,分解到作文教学的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

1.言之有序
所谓言之有序,就是按一定的顺序写。说话、写文章都要有一定的次序,作文时按一定的顺序写,可以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合理、主题鲜明。这样的文章不仅容易让人读懂,还能给人留下清晰的印象,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言之有序,就是按一定的顺序写,有多种方法,常见的有以下三种:

1)事情发展的顺序

叙述一件事情,一般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即要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以及事情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按顺序写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组成一件事的三个阶段,而事情的经过则是一件事的重点部分,事情的经过写清楚了,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要注意两点:

(l)要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一句连一句,一层接一层地写下去,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要有序而紧密。要避免前后不分,顺序混乱,否则就会教人理不清头绪。

(2)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仍然要根据事情的特点,抓住重点来写,这样才能使读者得到的印象比较深刻。如果只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平铺直叙地写下来,一桩桩,一件件,好像记流水账似的,就会教人读了没有味儿,留不下深刻的印象。

2)时间先后的顺序。

按时间先后连句成段、连段成篇,这是写文章常见的一种方法。

3)方位变化的顺序。

介绍一个地方或一件物品,常常是按方位顺序写的,或从左到右,或从上到下,或从近到远,或从前到后等等,按方位顺序写的文章,听起来有条理,看起来有次序。按方向位置的顺序来写的,显得条理清晰,中心突出。

无论是人、事,还是景、物,都有不同的特点,只有抓住特点写,才能使读者有比较清楚的了解。按方位顺序介绍一个地方或一件物品时,同样要写出这个地方或物品的特点,使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个什么地方或是什么物品,它有哪些明显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除以上三种顺序外,还有总分式、因果式、转折式、并列式等多种顺序,我们写作文的时候,要根据所反映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按怎样的顺序写。



2.言之有物


日常生活中,有的孩子的作文生动有趣,内容丰富,而有的小朋友表述起来却很笼统,三两句就没话可说了。言之有物言之有物,意思是文章要有内容;所谓有内容,意思是不管题材是什么,内容都要有价值。什么是价值,这就比较难说了。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和作文指导的程式化训练使学生把作文当成了一种文字游戏。“好”学生还总结了一套套应付作文的手段:一凑、二套、三抄。或凑即把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来个改头换面,凑成一篇自以为美不胜收的“杂文”;或套文章格式总分总;或抄脑子中背下几篇情节曲折生动感人的文章,一旦碰上类似的题材,便有了现成之作。这样便有了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千篇一律的现代八股。

要做到言之有物,首先,我们指导学生作文应让学生敢于说自己的真心话,敢于写自己的真实事,敢干在作文中倾诉自己的喜悦,自己的困惑,自己的踌躇,自己的惆怅,流露自己的心声,敢干在作文中刻划自己在人生道路中成长的轨迹和印痕,表达自己对生活及生命的认识和了解,表现自己的感情和精神。哪怕她还不成熟,哪怕她还很幼稚,甚至她还很丑陋。但那毕竟是自己的。

其次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向生活索取素材。作文教学究其实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已有的生活素材进行综合思考和书面表达的一种教学,生活基础是作文的源泉。离开了生活,特别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学生的作文一定会无话可说。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中说:“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也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也就活泼地流个不歇。”可是正如苏联著名地教育家苏霍姆斯基所说地那样:“从学生的学校生活开始,我们就在他们面前关闭了通向大自然迷人世界的大门,他们不能倾听小溪流水的淙淙声,不能倾听春日里融雪的水滴声和云雀的歌唱。”的确是这样,任何事物都有他的两面性,学校应试教育自然也是。我们不能改变,但可以尽自己的努力改善,培养学生作生活的有心人。

江西省甘仲园老师在这一方面给我们做出了典范。他在学完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之后,感悟到这一单元全是培养学生亲情的,便指导学生在生活中感悟亲情,在行动中培养亲情,学完这一单元他布置了这样一篇作文,要求学生写一篇反映亲情的作文。题目是这样的:为了儿女的健康成长,爸妈不知为你做了多少事,操了多少心,作为儿女,你为他们做过什么让他们开心的事吗?如果做了,那么请你详细地记下来,可以适当地抒情和议论,如果没做,那么请你试着做一件吧,请记住不论你做好做坏,只要你有这份心,父母都会高兴的。题目自拟。作文布置下去后,有的当场交了卷,也有两三天后才交卷的。但全班100%的学生都做了一件让父母高兴的事,写了一篇说真话、诉真情的好文章。是否能够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在生活中观察、积累、思索是中学生作文是否有话可说的关键。我们指导学生应该让他们认真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人、事、景、物,做生活的有心人。每天坚持写日记,眼看耳闻、脑思、去粗取精、把有意义的东西记下来。鼓励他们多实践、多体验人生世态和大自然风光。有意识的抓住大千世界与自我内心世界的融会贯通。发现生活的丰富内涵和感受平凡生命的价值。

怎样使作文言之有物,不空洞呢?我们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努力做到:

(1)眼中有物。大家都知道,没有到过长城的人,很难写出“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没有看过大海日出的人同样也写不出“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由此可见,同学们观察生活越仔细,作文内容就越充实。怎样做到眼中有物呢?一件事物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常常是一个全貌,而这个全貌是由许多局部组成的,如果不能按顺序将一个局部考察清楚,那个全貌必然模糊不清。比方说,我们观察一盆花,不光要对它的花、叶、茎、根逐一看去,还要分别从颜色,形状等方面一一考察。同样,写好一个人就应该注意观察他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要写好一件事就要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只有这样,按顺序、抓特点、抓重点,仔细观察生活,言之有物才有可能。

(2)心中有物。观察生活要时时注意自己的主观感受,一旦你对眼中之物有了喜爱或厌恶的感情时,带着这种感情去写,不光言之有物,而且言之有情。比如,有一位同学观察清晨的雾,他在雾中行走,认真观察、感受。湿漉漉的雾滴轻轻拂过他的脸,那么温柔,叫人那么舒服,闭起眼睛,他尽情地享受着,好像感到是妈妈轻轻抚摸着他的脸蛋。有了这种感受,言之有物就有了保障。

(3)言之有物。要使同学们知道,把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文字表达出来,就是作文。用笔表达之前还应打好腹稿,练说几遍,只要能说得连贯,具体,下笔自然能做到言之有物。具体到一篇作文的写作过程中,应指导学生明白:叙事的文章,要注意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写人的文章,要注意把人物活动的生活细节写具体,通过具体的生活细节来表现任务的特点。写景的文章,要注意把景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特点写具体,注意写出自己的感情来。状物的文章,要通过对物品特点的细致描述来把文章写具体。

3.言之有情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学生对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课标强调“内容真实、感情真实、自主表达”。怎样把这种情感真实、自主地释放,诉之于笔下呢?

要使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在教学中应随时引导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生活,从生活中去发现、感受,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多点有趣的生活情境,多点个性,积累写作素材,体味作文的乐趣。与其多一些所谓的写作题材、体裁、方法的指导,倒不如大胆地解放学生,让他们的思维自由驰骋,使他们的习作能真正地反映他们的真实生活,表现内心世界、童心童趣。教师在教学中尽量少限定题目、范围、形式,要更多地创设情境,提供条件,创造宽松的环境,引导学生在童心的世界里自由驰骋。

在指导小学生写作文时,要使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情,我们必须选择一个能够凝聚情感的载体。这个载体就成为情感信息的传递中界,是文章的外壳。在小学生动笔写作前,一定要指导其理清自己感情的脉络,给感情一个准确的定位,然后选择一个适当的载体,将感情表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动人心弦的好文章,才能做到“字字句句皆珠玑。”基础作文如何指导学生巧妙地把握载体,学会凝聚真情呢?一是物化的载体。所谓物化的载体就是将自己的感情凝聚在一个或多个特定的物象上。对于这种载体,中国古代的文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如李商隐的《无题》组诗中的许多佳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本来表达的是对爱人思念和爱恋之情,然而诗人并没有直白地表露,而是巧妙地借助了两个物象──春蚕和蜡炬。春蚕吐丝是以生命的终结而结束,蜡炬流泪也不例外,二者合而为一就是相思之泪。诗人正是运用了这两个载体,将一对有情人的爱之深意之绵思之苦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诸如此类,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俯拾皆是。现当代文学也不例外。如《一面五星红旗》,作者把情感凝聚在五星红旗上,这面五星红旗就成为作者情感的载体。二是感官的载体。所谓感官的载体就是指人的感官直接所能感受到的,不需要转化的。这种载体没有选择的余地,它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一种感情因素。它的特点在于具有强烈的冲击性,是在你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到来的,需要的是善于捕捉的心灵。如《难忘的一课》一文,作者就是通过描述自己感官的所见(历史伟人)所闻(听老师上课“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和所想。因此,这种只能用感官感受到的事情成为自己情感的载体。三是意念的载体。所谓意念的载体是人幻想或精神上的一种依托,它可能是心灵的碰撞,也可能是心灵的漫游。这种载体的选择需要有较高的文学素养,能从整体上把握住感情的发展变化方向。如叶文玲的《我的“长生果”》,“我”的感情就是随着图书内容而变化的。前者是明线,后者是暗线,图书中人物的感情就成为“我”的感情载体。这种载体是心灵碰撞的结果。再如现在的许多学生作家创作的幻想小说,其感情就是一种漫游的状态。因为他们对现实生活感到困惑迷惘,于是就在幻想中寻找解脱。那么,他们此时的情感载体就是虚无的。基础作文要使小学生在习作中能够快速地凝聚真情,通过读的练习,向古人学智慧,向今人学文笔。通过写的练习,为做人而作文,在内容上求真;以作文促做人,在章法上求善;以作文述做人,在语言上求美。力求达到凝聚真情的美好境界。

在作文教学的复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我们应鼓励学生能自主地表达自己熟悉的生活,做到“用我心思我事,用我口抒我情,用我手写我心”。让学生想写啥就写啥,爱写啥就写啥,不管对否,写出来后再进行启发和引导。比如在指导写作关于父亲或母亲的文章时,我先让学生回忆生活,注意体会生活中父母关爱自己的点点滴滴,自己与父母相处时产生误会与走向理解的过程。老师要想尽办法开拓学生的思路,让学生自由的说,尽情的说,说出心中的苦与乐,说出心中的烦与脑,说出心中的爱与憎,然后指导学生把刚才说的话,想要表达的意思,在宽松、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写下来。指导同学们写文章的时候融进自己真挚的情感,写得真切、感人,洋溢着温馨。在小学生对习作产生极度的热情时,老师要及时捕捉时机,多些开放,让学生真正地感受生活,真情地表达感情。充许学生不按照提出的内容范围来写。虽然提供的内容很宽乏,但学生有可能有更想写的内容,这是充许的。因此,老师在基础作文指导课上,可以让学生爱怎么说就怎么写,不受条条框框的约束,像小鸟一样爱怎么飞就怎么飞。

4.言之有趣
所谓言之有趣,就是要指导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描述出自己的生活体验。

言之有趣,在指导学生习作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率真而为,言别人所未言,道别人所未道。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内容。首先在课堂操作层面上,我们应该追求个性化思维,个性化语言,个性化的想象,个性化的表达,个性化的情感活动,个性化的修改能力。从常规的写作方法到个性化的自由写作方法,逐步提升。

言之有趣,在作文中应该积极张扬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抒真情,讲真话,写个性。大力倡导学生在习作中着重体现独特的想象,体现心灵的个性。巧妙地历练悟性,使学生心动;训练文采,使学生笔动;引导落实,使学生行动。没有心动,只有笔动,写出来的只能是假大空废“四话”泛滥的灰色文章;既有心动,又有笔动,才能写出健心润笔的绿色文章;而“心动”、“笔动”之后,追求“行胜于言”,做到“三动”兼备,方始登上基础作文的最高境界。基础作文的训练过程,既是文字章法的训练赛程,也是思维逻辑的训练过程,同时还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陶冶过程!小学生的思维是最活跃和最清澈的。表现在作文中,应该是可以体现“准确、鲜明、生动”和充满个性的文风。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将这些“花盆中的学生”放回到肥沃的土壤中,让他们汲取土壤中的营养自由的成长,这样才能使我们看到一篇篇闪烁着个性,流淌着真话的“基础作文”。

在我们的作文的复习的教学活动中,最大限度的开启学生的创新门扉,为学生具体的作文创新活动打下良好而坚实的基础。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作文,应积极进行思维的变通性训练。培养学生随机应变,及时改变思维方向,打破定势思维,不受种种局限的思维训练方式。如打破定势训练。把最普通、最常见的中心或题材排除,引导学生从纵向、横向、逆向等角度去发现。或表达变换训练。要求用新奇的词句代替色彩一般的词句,鼓励学生尝试运用优美的语言。也可进行思维的独特性训练。培养学生从新角度、新观念去认识事物,形成对事物超出寻常的新见解,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案的思维训练方法。如求异求新训练。提出问题,请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要求不重复,有独创。再如最佳选择训练。针对多种方案(中心、选材、语言等)作出最佳选择。或点评文章训练。利用课文或给出一篇文章,请学生评论优点与不足,并提出新见解。学生互改或自改作文,在原有基础之上,增加作文个性。要注意的是,训练往往不是依托某一种思维训练方式,经常要综合运用多种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作文教学应“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基础作文教学就是要把准学生成长的脉搏,活跃学生的身心,开拓学生的视野,找准学生的“激情点”,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激活学生的生命力,让学生“我手写吾心”,兴趣盎然,激情勃发,文思泉涌,酣畅淋漓,写出“清水出芙蓉”般的基础作文,让学生作文与做人齐头并进。果真如此,我们的习作教学定会出现杜牧所描绘的那种可喜景象:“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荫果满枝。”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7 10:5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