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62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寻梦,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有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3-8 07:54: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寻梦,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四年级下册教材分析有感

二七区运河城实验小学     杨新辉

3月4日下午,在人和路小学学术报告厅,聆听了教研室杨鸿雁老师以《学会阅读 我们能做什么》为题进行的教材分析。现就报告中杨老师多次提到的“徜徉、阅读时间和阅读实践”,整理思屑如下:

一、“徜徉”——阅读的状态

阅读就是阅读,是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意气相合下,心随文字游走的一段时光。这个过程,阅读者势必要经历局外的旁观者,一步步走向文字营造的“局中”,成为“局中人”。“徜徉”,顾名思义,即陶醉当中——阅读最好的状态。

提到阅读,“读什么?怎么读?什么时候读?读到什么程度?”一系列问题接踵而来,但就(个体)个性阅读来说实在难以考量。阅读本质是建立联系,遇见最好的自己,即在阅读中发现已知的发现,储备未知的发现。当然,在阅读没有形成自觉行动前,可以以记录的方式牧养培植。除了记录书名、时间、页数、评价之外,不妨再多一步讲述。讲述可以是繁琐的长篇累牍,也可以是支离破碎的磕磕绊绊,还可以简单明了的高度概括。因人而异,贵在合上书后地讲。只要讲,相信吧,里边一定会有记忆;坚信吧,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创造。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语言。学习语言,不外乎两个方面:外部语言的内化和内部语言的外化。前者主要靠背诵,后者主要是说写。

待形成阅读习惯后,择书而读。书太多了,多少还是选择一下,除了适合外,还要考虑适宜,适当。家长参与下的共读,老师推荐的阅读和自我感知下的选读,不论怎样,首先得有可读之书——选择的过程,考验的是认知。不同阶段,根据不同的需要择书而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相信自己的相信,起步就不要停下!

读书,在读之前,还要对书有一个了解。是理论书?还是实践工具书?是观点论著?还是经验罗列,知识陈述?是根本书籍?还是消遣娱乐?是人文?还是社科?……了解,匹配接下来采用什么样的阅读方式和方法。这样,能更好地安排自己的时间,以便投入不一样的精力。

李伟峰老师在《学会这,学生的读书量就上去了》一文中,提到“会用多种阅读方法阅读,默读、略读、浏览……”精读只是其中之一。插一个人认为:语文书不能叫书,准确地称呼,作为学习的凭借,我认为“课本”似乎更恰当。其作用是通过对它的学习,掌握必要的阅读方法,从而建构起自我的言语生命认知与表达,积淀起必要的文化社科知识储备!“语文,语言学习和文学(化)教育,本质是学习语言。”对于正在阅读起步阶段的孩子,作为“摆渡人”的我们,不妨多想一点,多做一步。

二、“真诚”——阅读时间中实践必备

阅读,没有时间呀?也许是的,但不可能总没有时间吧!一天之中,总有一段时间是供自己支配的吧!最好的休息不是躺下,而是多频调换下的心绪的随之调整。时间,不是靠挤出来的,至少现在我们还没有忙到那种程度。我们也创造不了时间,好好利用不荒废,或许是一种实践意义上的“创造”。有时间,没习惯,不喜欢!啥是习惯,特定时间特定场合做同一件事,21天有意识,100天定形,半年成自然。不喜欢,哪儿有那么多你喜欢的事儿?人的一生,伴随着时光的流逝,经历累积成了经验。做喜欢的事儿,做出极致,那是有选择。现时,更多时候是没有选择。没得选择之下,先把做该做的事儿做完,再做喜欢的!

阅读实践,“碎片化阅读”、“听书”、“读别人的观后感”………不论怎样的阅读,毕竟经历了阅读。至于阅读的层次、阅读的境界,认知不同,选择各异。不管怎样,个性化的阅读得有阅读实践,阅读实践形成个性化阅读!至于层次境界、意义格局,我的阅读,我做主——个性本身就是差异,差异形成了多元!和而不同,谓之道。不管怎样的阅读实践,真诚是必须的。同样的读书时间,同一本书的阅读,抛去个体阅历经验外,阅读实践依然差别很大,根本原因是缺少真诚地投入,“心不在焉”,“貌合神离”。读书,没有一份安静,没有一种 敬畏,没有一份耐得住孤独的决绝,终将沦为“看字”。

什么是教育?钱理群教授说“就是爱读书的校长和爱读书的老师,带着学生一起读书,就这么简单”。学会阅读,教我所学,教我所会。在春光里,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19 23:3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