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563|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践行修订课标理念、建构智慧高效课堂、培育母语核心素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2-24 14:29: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于“践行修订课标理念、建构智慧高效课堂、培育母语核心素养”的校本研培与课堂教学改革指导意见

2011年教育部颁布修订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修订课标”),特别是2016能教育部颁布施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内容包括自主发展、社会参与、文化基础三大领域),据此确立四大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标志着自2001年开始的第八次课改已经进入到第九次课改(简称“深度课改”)。“深度课改”的要求是:“要创新教育内容方式,深入掌握不同阶段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必须形成的核心素养,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水平,掀起一场‘课堂革命’,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有力支撑。”其主攻点就是:“通过推进深度改课、引领学生深度学习”,从而达成“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实现学科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大家知道,小学语文学科又是母语启蒙课程,既是课改的“重中之重”,也是培育学生终身受用的核心素养(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丰富的语言积累、熟练的语言技巧、深厚的文化素养、真切的母语情结、良好的学习习惯、文明的言谈举止等)的“奠基工程”。为此,市教研室小语学科组、小语卓越教师培养室,在深刻总结第八次课改取得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我市当前小语学科教学的实际,将“践行修订课标理念、建构智慧高效课堂、培育母语核心素养”作为“十三五”期间(2017-2020)我市小语学科“校本研修与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课题),进行细化地、系列地、持续地、有深度地研究,力争整体实现我市“小语教师专业发展、小语课堂跟上时代、学生素养明显增强、小语质量整体提升”的“四赢目标”。现特对“践行修订课标理念、建构智慧高效课堂、培育母语核心素养”校本研修和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以下意见,以指导各校语文教研组、课题组和广大小语教师开展研修和教学改革工作。
一、要深刻领悟和切实践行“修订课标”先进理念—这是“建构智慧高效课堂、培育母语核心素养”的正确方向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方向盘”、教研的“指南针”,特别是“修订标准”确立的核心理念,为我们的教学和教研指明了基本方向、描绘了行动路线。所以,要做到使我们的学科教学、教研教改不偏离“凸显学科特点、遵循语文规律、培养学科素养、增强学用能力、渗透立德树人”大方向,就特别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进一步强化“依标施教、依标施研”意识,切实把我们的教学、教研理念和行为规范到“课程标准”所指引的方向和路线上来。为帮助大家深入理解和有效践行“修订课标”核心理念,笔者将它概括为“五大理念”,也是深化语文课改追求的“五大目标”:
(一)激发兴趣,养成习惯,减轻负担,让学生享受学习语文的快乐—着力培养有学习热情的人;
(二)创新教法,转变学法,引领建构,让学生经历自读自悟的过程—着力培养有自学能力的人;
(三)内外沟通,精博并重,丰富积累,让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着力培养有文化底蕴的人;
(四)创设语境,科学训练,强化运用,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悟规律—着力培养有语用技能的人;
(五)听说读写,齐头并进,整体提升,让学生的综合素养全面增强—着力培养有发展后劲的人。
(说明:“五大目标”的具体内容请参见笔者发表在《湖北教育科学》2012年第5期上的专题研究文章《深化语文课程改革 努力培养现代新人》一文)
    二、要明确把握和有效落实“不同学段”规定目标—这是“建构智慧高效课堂、培育母语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
    “修订标准”是将语文课程(教学)的“10大总目标”分解到“4个学段”(即1-2年级为“第一学段”、3-4年级为“第二学段”、5-6年级为“第三学段”、7-9年级为“第四学段”),分别具体确立了“不同学段的具体教学目标和内容”,体现了语文课程和教学的“整体性和阶段性”,说明各个学段既相互联系、螺旋上升,同时又有所区别、各有侧重。针对教师“对课程(教学)目标把握不准,教学设计和实施中不明总目标、忽视学段目标、抓不准主题单元训练目标,每节课只从具体的目标出发或根本没有明确目标定位而漫无边际地讲练,造成课堂教学针对性不强、重点不突出、难点难突破、效率整体偏低”等情况,为帮助大家全面把握、准确理解、有效落实“课程(教学)目标”,笔者通过对“修订语文课程”的深入学习、系统研究,将其按“4个学段”、“5大模块”进行归纳整理,并用表格样式清晰呈现出来,供大家学习、教学和研究参考。
(一)要明确把握和有效落实“识字写字主要目标和教学要求”
“修订课标”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这段话把识字写字的地位、意义和要求讲得非常清楚,希望老师们深刻领会,并参照附表6所描述的具体目标和要求,坚持不懈、循序渐进地抓落实,一定会有明显效果。
    附表1:语文课程(教学)目标中“识字写字部分”四个学段的主要目标描述表
学段                             目标描述及有关要求说明                  重中之“重”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9-2-24 14:29:44 | 只看该作者

  1        数量规定:认识1600个,会写800个。质量要求:学会汉语拼音(包括读准和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正确拼读音节);学习独立识字(包括借助拼音认读、学会音序和部首查字法);奠定写字基础(含掌握基本笔画和常用偏旁部首;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做到姿势正确、注意结构,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激发识字写字兴趣、养成良好写字习惯;培养拼读音节和独立识字能力
  
  2        数量规定:累计认识2500个,会写1600个。质量要求:培养起初步独立识字能力、教给基本识字方法(包括会运用音序和部首查字法查字典、词典);进一步奠定写字基础(包括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且姿势正确、习惯良好,做到规范、端正、整洁;开始学习用毛笔临摹正楷字贴)        培养起浓厚兴趣,养成主动识字习惯;培养起初步识字能力
  
  3        数量规定:累计认识3000个,2500个会写。质量要求:培养起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学会基本识字方法(包括通过象形、会意、形声等引导学生把握汉字构形的规律,科学记忆字形等);写字基础打牢、写字能力形成(包括硬笔书写楷书,能做到行款整齐、美观、有一定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养成“先动脑再动手”良好书写习惯)        培养起较强独立识字能力;全面提高书写能力(硬笔书写和毛笔书写楷书)
  
  4        数量规定:累计认识3500个,3000个会写。质量要求:培养起独立识字能力(包括能熟练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全面提高书写能力和质量(包括用硬笔熟练书写正楷字,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速度;继续用毛笔临摹楷书经典碑帖,力求准确;学习从笔画、结构、章法及内涵等方面欣赏书法作品,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培养起独立识字能力;全面提高书写能力和书写质量(应用与审美同提升)      
策略建议        要将识字写字贯穿各学段,坚持把激发兴趣、培养能力、养成习惯作为重中之重;1-3学段写字要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天天练(第1、2、3学段每天10分钟),还要引导学生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养成“提笔就是练字时”的好习惯;要把识字写字教学上升到汉字文化、书法教育,就是以语文课程中识字写字为基本内容,适度融入书法审美和书法文化教育
         
    (二)要明确把握和有效落实“阅读理解主要目标和教学要求”
“修订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取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九年背诵优秀诗文240篇,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为引导老师们把这些总目标和总要求落实到各学段、学年、学期直至各主题、每篇课文教学中,笔者研制出附表7,将各学段“阅读理解主要目标和教学要求”从多个角度进行具体描述,以帮助大家整体理解、具体把握、平时落实。
  附表2:语文课程(教学)目标中“阅读理解部分”四个学段的主要目标描述表
学段                             目标描述及有关要求说明                   重中之“重”

  1        数量规定:背诵优秀诗文50篇、课外阅读5万。主要文体:浅近童话、寓言、故事、儿歌、儿童诗和古诗;阅读形式:主要是感情朗读,学习默读;能力要求:词句:结合上下文和积累了解词句意思、积累语言;内容: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知识:认识标点,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语气        激发兴趣,养成习惯;识写字、积累和朗读(无内容理解具体目标)
  
  2        数量规定:背诵50篇、课外阅读40万。主要文体:在第1学段基础上增加“叙事性作品”;阅读形式:感情朗读、默读(初步学会)、学习略读;能力要求:词句:结合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作用,借助工具书和积累理解生词;内容:初步把握内容,体会表达感情,能质疑问难和复述大意;知识:体会句号与逗号不同,了解冒号、引号        养成读书看报好习惯,为终身阅读奠基;学习理解词句和段(段意、构段)的方法
  3        数量规定:背诵60篇、课外阅读100万。主要文体:增加“说明文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形式:感情朗读、默读(有速度)、学习浏览;能力要求:词句:联系上下文和积累推想词句意思、辨析感情色彩、体会表达效果;内容(分体裁、题材):把握主要内容、了解表达顺序、领悟表达方法;知识: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会搜集信息        培养广泛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领悟表达顺序方法,读写结合
  4        数量规定:背诵80篇、课外阅读260万。主要文体:增加“文学作品、议论文、新闻”;阅读形式:感情朗读、默读(有速度、成习惯)、略读和浏览(熟练);能力要求:词句:体味和推敲词句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内容(分体裁、题材):领悟作品内涵,获得有益启示,获取主要信息,领悟表达方法;知识:包括文学样式、词汇语法、表达方法、修辞手法        教会自订计划,培养自主阅读习惯和能力;增强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综合能力
策略建议        要强化阅读地位:学生阅读能力高低决定未来发展高度,阅读教学不只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还是整个语文教学的“依托、源泉”,因此,全面落实阅读课程(教学)目标至关重要;要沟通课内课外:课内“激兴趣、养习惯、教方法、奠基础”,课外“拓展视野、增强素养”
   
   (三)要明确把握和有效落实“写话习作主要目标和教学要求”
   “修订课标”确立了“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的总目标,并分解提出了4个学段的具体目标,还特别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为帮助老师们整体把握习作课程(教学)的总目标和学段目标,并据此自主探索建构学年、学期直至单元、每次习作教学的具体目标,切实增强习作教学的目标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笔者研制出附表8,将各学段“习作主要目标和教学要求”具体化、操作化。
    附表3:语文课程(教学)目标中“写话习作部分”四个学段的主要目标描述表
学段                             目标描述及有关要求说明                   重中之“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9-2-24 14:29:48 | 只看该作者

  1        数量规定(1-2年级称“写话”):课内写话32次(原则上每个单元1次,一年级可适当降低要求,从二上开始严格按教材编写意图指导和训练)。写话内容: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写话文体:写简单日记(二上开始)。目标要求:在写话中乐于运用学到的词语;根据表达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和感叹号        激发写话兴趣,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句子训练,教会清楚连贯地表达
   
  
  2        数量规定:课内习作32次(每学期8次)。习作内容:重在引导学生热爱、关注生活,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习作文体:小练笔根据教材编排以片段练习为主,单元习作记实、想象、日记、应用(书信、便条)全面训练。目标要求:尝试运用积累语言;学习修改词句,分享习作快乐,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冒号、引号等;把一段话表达清楚、描写具体        增强习作自信心和分享、修改习作的意识;以构段训练为主,学会写段、短文(为高段成篇习作铺垫)
  
  3        数量规定:课内习作32次(每学期8次、根据教材设计练笔);习作内容:引领学生多读书、多观察、增见闻、善思考、有个性表达;记实、想象、应用(书信、研究报告、发言稿、读书笔记等)全面训练,突出记实、想象;目标要求: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分段表述、正确标点;学会自己修改和与他人交换修改;有一定速度        养成留心观察、主动积累和随时练笔的习惯;以谋篇训练为主(审题、选材、构思)
  
  4        数量规定:课内作文42次(每学期7次,其他练笔不少于5千字)。作文内容:重在引领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力求表现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作文体裁:在前几学段基础上增强“说明文、议论文”。目标要求:富有创意:多角度观察,抓住特征,表达感受和认识;有针对性:根据不同目的和对象选择表达方式;借助语感和语法修改作文        全面打牢写作基础,丰富写作形式;发展学生写作个性,在写作中培养创新精神
策略
建议        要把握写作(课程)教学目标的阶段性特点:第1学段以句子训练为主、第2学段以构段训练为主、第3学段以谋篇训练为主、第4学段以创意表达为主;要加强听、说、读、写之间的相互联系:听说读写构成语文能力整体,听是说的基础,读是写的基础,听说是读写的基础
   
   (四)要明确把握和有效落实“口语交际主要目标和教学要求”
   “修订课标”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还确立了“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的“总体目标”及“学段目标”。笔者研制出附表9,将各学段“口语交际目标和教学要求”序列化、明晰化,以便整体把握、逐步落实。
    附表4:语文课程(教学)目标中“口语交际部分”四个学段的主要目标描述表
学段                             目标描述及有关要求说明                   重中之“重”

  1        基本目标:习惯: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倾听:听别人讲话能了解主要内容;复述:听故事、看音像作品等能复述大意和感兴趣的情节;④讲述:能完整地讲述小故事和自己感兴趣的见闻;⑤表达:有表达的自信心,能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⑥交流:与别人交流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教学要求:既结合单元主题(插图)又要联系学生生活        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鼓励学生有自信地表达;创设使学生交际起来的实际情境
   
  2        基本目标:交谈:能用普通话;倾听:学会认真倾听,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转述:听别人讲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④讲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教学要求:把培养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倾听、表达、应对)与培养口语交际的基本素养(包括注重文明态度,提高语言修养)结合起来        培养起用普通话交谈的习惯和能力;培养口语表达能力(讲见闻、故事,谈想法)
  
  3        基本目标:交流:能尊重和理解对方,注重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言语;倾听与转述: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即席发言:能根据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作简单发言;④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教学要求:交际话题的选定和情境的创设要更加体现自主性和开放性,注意引导学生“由内及外”利用生活资源进行口语交际活动        增强口语交际基本素养(语言文明);初步培养起即席讲话(发言、演讲)的能力
  

  4        基本目标:交流与倾听:交流注意对象和场合、文明得体;倾听耐心专注,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表达与应对:表达自信负责、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应对注意表情和语气,根据需要调整表达内容和方式;讲述与讨论: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讨论问题有中心、有己见、有根据、有条理,能听出焦点,有针对性发表意见。④复述和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⑤讲话与演讲:能就适当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主题演讲,有己见、有说服力。教学要求:重点从生活中摄取交际话题(如介绍、独白、表演、讨论等),增强针对性        培养学生根据不同对象和内容,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能力;培养即席讲话、发布信息、主题演讲、问题讨论等能力
策略
建议        树立大教学观:就是立足课堂向课外、校外开放;立足教科书向书外延伸(指口语交际课要打破封闭模式,创设生动情境,进行贴近实际的训练,使之养成良好听说习惯和口语交际能力,然后在结合识字、阅读、习作、综合性及在其他学科的课上加以巩固,最后延伸到课外和校外,在社会和生活实践中获益);树立全面培养观:把增强交际素养和培养交际能力结合起来

(五)要明确把握和有效落实“综合性学习主要目标和要求”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立足于语文课程(教学)基础之上,通过学生自主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以促进其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和协调发展的学习方式,是形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它重在学科内外的联系,重在学习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能较好地整合知识和能力,尤其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和团队精神等;同时还必须认识到,综合性学习以其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和自主性等特征,赋予了语文学习、语文教学新的生命力,使之成为了语文课程(教学)的新亮点,正如“修订课标”指出的“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所以,我们要全面把握和开创性地落实“综合性学习课程(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形成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砥砺能力。
   附表5:语文课程(教学)目标中“综合性学习部分”四个学段的主要目标描述表
学段                             目标描述及有关要求说明                   重中之“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9-2-24 14:29:51 | 只看该作者

  1        基本目标:好奇心与问题意识: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观察与表达: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活动与表达: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教学要求:注意根据单元主题和课文内容提供的信息创设学习情境,唤起学生好奇心和参与、观察、表达欲望,逐步引领学生走向课外、校外        激发对周围事物好奇心,培养观察习惯和能力;引导学生用口头或图文方式表达自己见闻和想法
   
  2        基本目标:提问与搜集: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观察与表达: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和社会,用书面或口头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活动与学习:能在教师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④解决问题: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教学要求:兴趣为先,抓住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去搜集;内外结合,使课内知识能在课外延伸        培养围绕提出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的能力;形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的基本技能
  
  
  3        基本目标:问题、资料与报告:为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得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策划、计划与总结:策划简单的校园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关注、讨论与辨别: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美丑;④方法: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方法。
教学要求:要把查找、运用资料和策划活动等贯穿于语文学习活动全过程        教给学生查找、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指导学生尝试写简单研究报告;教会学生策划活动,学习写活动计划和总结
  

  4        基本目标:组织活动: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提问、计划与分析、报告;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订研究计划,并获取研究资料,讨论分析问题,写出研究报告;问题、研究与展示:关心大事,关注热点,搜集资料,调查讨论,并用文字、图表等展示成果;④方法与运用: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区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教学要求:本学段已经达到义务教育阶段的最高水平,要全面体现主动性、语文性、实践性与创造性        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和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以及展示学习成果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搜集、分析和运用资料的方法

策略
建议        树立综合观:要突破“课堂中心、课本中心、教师中心”的学习模式,强调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提出课题,强凋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真正突出综合性(包括学习内容、目标和方式的综合)、实践性(就是要“六重”:即重探究、重应用,重过程、重参与,重方法、重体验)、开放性和创新性 ;体现语文性: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落脚点是语文能力、在活动中学语文,因此要注意体现教材编写意图(以语文教材为切入点,从教材引发开去,与其他学科和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突破教科书、课堂教学的有限空间
     
    笔者这样比较详细地引领大家把握“各学段目标”,是希望每一位语文教师不断增强“目标意识”,真正做到“脑中有标”(既要明确语文课程和教学的总体目标和内容,也要明确各个学段,甚至还要细化到各学年、各学期、各个主题单元的具体教学目标和内容)。只要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每一次(每一节)教学设计和实施,真正做到“指向于总目标和总内容,落实到具体教学目标和内容,也就是既有整体性又有针对性,在总目标下步步落实、聚沙成塔,最终达成教学总目标。”这是课堂教学的高追求、高境界、高效率。
三、要大胆探索和勇于创新“不同内容”教学策略—这是“建构智慧高效课堂、培育母语核心素养”的关键举措
    根据“修订课标”精神和教材编写特点,为充分体现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增强教学设计和实施的目标性、操作性和实效性,笔者按“五大块内容”,在针对我市小语课改实际,分别简要总结成功经验、找出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具有导向性、细节性和操作性的策略建议(包括基本策略和基本模式),供大家平时教学和进一步自主研修或集体研修时参考。
                     第一板块—识字写字教学的基本策略与基本模式
万丈高楼从地起,人生识字聪明始。学生语文学习是从识字开始的。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第一要务。它不只是一、二年级教学的重点,也是其他年级不可轻视的教学内容,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任务。
     一、识字教学的基本策略与基本模式
经过十多年课改和教研的引领与推动,我市小学识字教学实现了可喜的“4大转变”(即一是由过去机械单一地反复识记,向多种形式的趣味性识记转变;二是由过去的孤立识字,向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转变;三是由只重视生字认读,向运用识字方法转变;四是由过去生硬地教授,向自主识字转变),大大提高了识字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但还存在“5大问题”(即一是忽视汉语拼音正音的作用;二是违背汉字的构字规律“戏说”记忆生字;三是音形义平均使用力量,不能有针对性的有所侧重地教,且认读占用时间较长,有的几乎每个字都让学生说说“怎样记住它,用什么方法记住它”,把“识字课”上成“说字课”,挤掉了指导书写的时间;四是教学过程中图片、视频等辅助性教学手段的过度运用;五是识字教学的方法还比较单一枯燥,缺乏趣味性等),严重制约和影响了识字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为此,特探索提出以下“基本策略和基本模式”:
   (一)识字教学的基本策略(理念、原则、规律)
    1.要坚持引导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注重发挥汉语拼音的正音作用。汉语拼音是认读汉字字音和学习普通话的重要工具。它既能帮助学生识字,还能起到正音的作用,为学习普通话打好基础。教学中,不仅要借助拼音认读生字,还要指导学生坚持利用拼音对易混字、多音字、方言正音。汉语拼音的工具性不仅要在低年级发挥作用,还要在中高年级继续发挥其认读、正音的作用。我们不仅要防止削弱汉语拼音的正音作用,还要避免中高年级忽视汉语拼音识字、正音的倾向。
    2.要注重遵循汉字的基本构字规律,体现识字教学的科学性和独特性。汉字有着独特的构字规律和特点,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造字方法。我们要遵循汉字字理进行教学,注重利用它的表意功能和形声字声旁的表音功能等进行归类识字、集中识字、字理识字等。这样既能使学生牢固记忆、加深理解,还能帮助学生了解汉字构造、汉字历史,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凸显识字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融合。要特别注意防止违背字理(汉字构字规律)随意“戏说”记忆汉字和瞎编乱造识字谜语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9-2-24 14:29:54 | 只看该作者

    3.要充分发挥语境的独特作用,指导学生在语境中识字或随文识字。教材中编入的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是学生识字的独特语境,为我们创造了语境识字(随文识字)的良好条件。所谓语境识字(或随文识字),就是指导学生在文中、句中、词中识字,使识字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或课文中)进行,而不是脱离语言环境(或课文)进行孤零零地识字。同时还要注意把字的音形义、识字与认识事物、识字与发展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凸显识字教学的整体功能,促进学生在识字中增强素质。
    4.要整体构思音、形、义教学,做到有所侧重以避免平均使用力量。汉字是表意文字,其音、形、义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中要把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有机联系起来进行整体谋划,通过深入解读所教的字,弄清教的主攻点和着力点,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比如,有的字主要是读音的问题,有的字主要是字义的问题,有的字主要是书写(笔顺、笔画、结构)的问题等等,要做到心中有数、击中要害。
    5.要勇于探索创新识字方法,整体增强识字教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比如:生活是学习的源泉,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教科书以外的学习资源、课堂以外的学习渠道,引导学生进行开放性地自主识字(如在生活中利用书报、影视、商标、广告、网络等自主识字,经常和同学交流自主识字的成果,这样可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愿望,拓宽识字的渠道、途径,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又比如:教师可把传统与现代的形象直观手段(如挂图、投影、多媒体等)结合起来,创设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识字兴趣,提高识字效率。
   (二)识字教学的基本模式(环节、步骤、方式)
    根据教材关于“识字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和目标要求,我们重点探讨集中识字和随课文识字的基本教学模式。
    1.集中识字。教材中,在第一学段前三册安排了18次集中识字任务,一般以古代歌谣、韵文、对对子、谚语、猜谜语、词语归类等形式出现。其基本模式可这样设计:
    第一环节—自主认读: 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汉语拼音的认读和正音作用,引导学生先借助拼音进行自主认读,并给学生留有一定的自学时间,尝试自主识字的快乐。也可根据学习的不断深入以及年级的不断升高,尝试着让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在短文中画出生字组成的词语,并借助拼音反复认读,逐步就能达到独立认读。
       第二环节—认读词语:要求认读的生字一般应以词语形式呈现,并要给生字注音,教师可通过多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学生借助拼音正确认读。如果生字词认读不准确或有错误,要引导学生拼读生词的注音,充分发挥拼音正音的作用,使学生准确无误的认读。在学生反复认读的基础上再去掉注音认读,以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第三环节—识记生字:在认读词语之后再单独出示生字进行识记。对所识的字要有所侧重的指导、强化,有的侧重在字音,有的侧重在字形,有的侧重在字义;要注意运用多种方法的引导,如猜字游戏、猜字谜等,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第四环节—巩固练习:根据遗忘规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生字的强化识记,巩固识字效果。比如,可利用生字卡、游戏、多媒体课件等创设生动情境等来巩固强化,使学生能牢固掌握学过的生字,力求字字读准、人人会读。
    第五环节—指导书写:写字是一种运动技能,它需要人的眼、脑、手的协调活动,任何技能都必须通过学习主体的“学、思、悟、练”才能形成。笔者研究发现,按照“看、记、写、查、改”五环节指导学生写字,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因为“看、记、写、查、改”的过程就是使人体“眼、脑、手”等多种器官综合运用、协调发展的过程(看是基础,记是关键,写是结果,查是检验,改是提高)。学生一旦能熟练地运用“看、记、写、查、改”五环同步进行习字,习字的速度会大大的提高,习字的质量也会突飞猛进,学生将会受益终身。
    2.随文识字。随课文识字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学习课文之前的集中识字,可采用上述的“集中识字”的教学模式;一种是伴随着课文学习将生字的音、形、义分步在课文研读过程中识字。其基本模式可这样设计:
第一环节—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再画出生字组成的词语,借助拼音自主认读生字词。中高年级可提出预习要求,一方面要让学生利用拼音认读生字词,另一方面还要利用工具书对生字以及生字词的意义有所了解。这是落实“语文修订课标”提出的教会学生“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的重要途径和措施。                           
第二环节—出示字词,检查落实:在学生自主认读生字词之后,可出示带有注音的生字词,检查认读情况。随着年级的升高可以主要出示标有注音的难读、难记、难理解的字词,通过检查、交流、汇报等方式,反馈学生认读情况,并适时给予点拨指导。
    第三环节—伴随学文,理解字义:对字义不再单独理解,一般是伴随着课文研读进程,结合有关语句对那些重点的生字词逐一进行字义或词义理解,达到既理解字义词义又理解语句的目的。教学时可采用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查查字典或出示有关的字义词义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
    第四环节—分析字形,指导书写:在学习课文之后,进行生字的书写指导,一般不采取在学习课文过程中指导书写,以避免顾此失彼(具体策略参见“写字教学”内容)。
     二、写字教学的基本策略与基本模式
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对增强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起着重要作用,既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塑造学生的品格,又能培养学生的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等诸多良好学习品质和习惯。因此,写字教学必须给予足够重视,为学生能写一手好字打下良好基础。正如“修订课标”所要求的:“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
    经过课改的推动和教研的引领,我市写字教学已逐步引起不少学校领导和语文教师的重视(比如,柏杨民小通过打造“三书”校园,促进了写字教学的加强和书法教育的实施;汪营希望小学通过“十一五”、“十二五”连续开展写字教学课题研究,把写字教学和研究不断推向高潮);同时自2012年教育部颁布施行《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以来,利川市教研室小语学科组坚持把写字质量纳入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尝试在单元训练题和期末(包括六年级学业水平评价监测)试题中设置书写质量监测项目,发挥了一定的导向和促进作用。但必须清楚地看到,我市学生书写质量整体仍然不高,离“修订课标”规定的“正确、规范、有一定速度”的目标和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主要原因是教师写字教学普遍存在着“写字指导力度不够、要求不严,不少教师仅把写字教学作为识字教学的延续,作为巩固识字的手段,只求写对,不求写好。对于如何指导学生写好字,如何突破写字教学中的重难点,还缺乏有效的指导方法和训练方式”等突出问题。另外,学生习字时的坐姿及执笔方法不正确,写字不规范、倒插笔画、乱涂乱画等都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要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改革创新写字教学的基本策略与基本模式。
   (一)写字教学的基本策略(理念、原则、规律)
1.要遵循汉字的构造规律指导学生写字。大家知道,汉字是由基本部件建构而成的,基本笔画组成了构字的部件。根据汉字的结构规律,可以把汉字分为独体字和合体字,其中合体字约占汉字总量的90%以上。学写汉字,必须遵循先练习书写独体字,逐步练习合体字的规律;独体字要从基本笔画、笔顺的实际训练开始。这里有“三个关键(步骤)”要落实好:首先要写好笔画(汉字基本笔画包括“点、横、竖、撇、捺、钩、折、提”等,笔画书写时要注意指导书写的方法和技巧,耐心地讲清哪里该逆锋,哪里该按笔,哪里该正锋,哪里该行笔,哪里该提笔,哪里该顿笔,哪里该回锋或收笔);其次要按笔顺写字(汉字的笔顺有一定规则: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横后竖、先撇后捺、先进后关、先中间后两边、先里面后封口等,汉字的笔顺是否正确,关系到书写的速度和字形的好坏。先写哪一笔,后写哪一笔,不能随心所欲。遵循书写笔顺才能把字写规范、端正、整洁);再次要注意字的间架结构(把握汉字的间架结构是写好字的关键之一,也是中小学写字教学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因为汉字的结构比较复杂,基本的间架结构就有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全包围结构和半包围结构等,衍生出来的结构类型就更多了,以左右结构为例就有左窄右宽、左宽右窄、左小右大、左大右小、左右同形、左右相背、左右相向等。在指导学生书写时教师要特别注重启发学生“悟”出汉字的结构特点,特别是每个字各部分之间的搭配关系,要求学生既要写对还要写好。
2.要充分发挥教师写字的示范引领作用。这里也有“三个关键(方面)”要到位:
首先是教师自己要练好基本功:写一手规范、美观的字,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产生“身教”效果。其次是要重视在示范中指导:特别要重视重点字、重点笔画、部件的书写示范作用。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年段特点,确定习字教学的重点。如低年级学生,笔画书写是教学的重点,可重点指导学生掌握每个汉字主笔画的书写方法,如“武、战、线、式”等,这些字的主笔画都是斜钩。而斜钩的书写要领是下笔稍重,向右下弧直行笔,到起钩处向上钩出,收笔要出尖。写斜钩关键是要保持一定的弧度,太直、太弯都会影响整个字的美感。斜钩是这个字中最长的一笔,要突出这个特点,就要把其它笔画写短。教师一边范写一边指导,既是最直接的指导过程,也是巩固识字成果的过程。再次是要重视发挥田字格的作用:对刚入学的学生,首先要指导学生认识田字格,了解田字格的作用。既要教给学生认识田字格的横中线、竖中线和各小格,又要给学生讲清使用田字格的基本常识:字的大小要适中,上下左右位置要居中。田字格的重要作用是帮助学生把字写端正、写匀称,要充分利用。还要注意随时改正学生不注重占格、随意书写的毛病等。做到了以上几点,教师在写字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就能充分发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9-2-24 14:29:57 | 只看该作者

3.要让学生掌握书写技能和养成良好书写习惯。“修订课标”指出:“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强调基本书写技能的掌握和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是因为书写的技能和习惯,特别是写字姿势等,不仅影响学生的写字效果,更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从学生刚入学握笔开始,教师就要做好示范、讲清要求、严格训练,使其习惯成自然。比如,坐姿要做到:头要正、身坐直、肩要平、本放正;手离笔尖一寸远,眼离纸张一尺远,身离桌边一拳远;握笔姿势要做到:手腕平伸,拇指、食指、中指握笔,食指较拇指略低,笔与纸面成45°角。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对坐姿和握笔姿势,教师要逐个指导、纠正。还要注意:开始写字时不求多、不求快,要用足够的时间纠正错误姿势;要时时巡视、时时提醒,及时发现和纠正,不断强化和巩固,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4.要保证有足够练字时间强化练习并持之以恒。“语文修订课标”明确规定“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字是练出来的,只有长期坚持不懈的练习书写,才可能把字写得端正、规范、美观、流利。为此,不但要在练字课上指导学生练字,还要增强学生在平时书写中的练字意识,处处严格要求学生。
5.要努力把写字教学提升到书法育人的新高度。大家知道,汉字和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把单纯的写字教学提升到书法育人(书法教育)的高度,对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品质等都具有重要作用。为此,2012年教育部颁布《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书法教育要以语文课程中识字和写字教学为基本内容,以提高汉字书写能力为基本目标,以书写实践为基本途径,适度融入书法审美和书法文化教育。”还明确提出“书法教育要坚持硬笔与毛笔兼修、实用与审美相符的基本理念”,特别提出要创造条件开设毛笔书法课,从三、四年级开始,就要指导学生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到五、六年级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实现书法育人的基本目标。
   (二)写教学的基本模式(环节、步骤、方式)
    第一环节—观察发现:观察发现,是写前的准备。写前观察越仔细,范字在头脑中的印象就越深刻,书写起来就会准确、规范。因此,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和观察能力,是落实写字教学目标的首要条件。低年级学生写字有东倒西歪、残缺不全、高矮不当、比例失调等毛病,究其原因(有的是认知发展水平所致),就是“眼中之字”不清晰,对字的结构比例、部件关系、笔画长短、位置方向观察得不仔细所致。所以,在学生动笔书写前,教师要首先引导学生“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观察每个字,要认真观察字的结构,发现由几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大小比例;再观察字的主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第二环节—教师示范:常言道:书授不如口授,口授不如手授。教师本人的范写是优化写字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经过教师讲解和书写示范,学生不仅能集中注意力,还能较快领悟书写的方法和技巧。在教师书写时,可以让学生跟着教师进行书空练习,为动笔书写打好基础;对于新笔画、笔顺或难写的部件,也可以采用领写的方法,就是教师写一笔,学生仿写一笔。
    第三环节—自主练习:自主练习是习字教学中的重点环节,也是对前两个教学阶段的实践和检验。学生在自主练习中,要主动运用教师提示的方法和以往的学习 经验,在安静的氛围中认真地练习。教师可进行巡视,对书写好的学生及时给予鼓励,对于书写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指导(可采用手把手教学生书写方式),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中,体验书写成功的快乐,增强习字的信心,激发习字的热情。
    第四环节—点评赏析:点评赏析是学生自主练习后的提升阶段。教师可引导学生将自己写的字与示范字作比较,鼓励他们自己找出不足之处并及时改正;也可引导学生把现在写的字与自己以往写的字进行前后比较,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还可以引导学生与同桌、小组之间传看作品、互相点评,使每一名学生在同伴之间的评价中,不断提高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和书写能力。对于每次的书写训练情况,教师都要进行简明扼要地总结,既要有针对性地指出存在不足,更要注意发现和鼓励点滴进步,还可将优秀作品在班级传阅、张贴,让学生充满自信,不断激发写字兴趣。
    第五环节—巩固提高:写字是最基础、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技能,技能必须经过科学而适度地训练才能形成。因此,学生的习字水平要在反复练习中才能得到巩固和提高,进而使书写有一定的速度。学生写字,不需要懂得多少写字知识和书写规则,而是要在反复多次的实践中思考、体验和掌握书写技法,形成书写能力,这个实践就是练习书写。练习书写不是动作的机械重复,要与观察、思考、记忆结合,与日常作业相结合。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书写实际,合理安排时量和难度;同时还要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采用多种有效的方法激起学生习字的愿望,使练好字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心需要、自觉行为。
总之,写字(书法)是一个长期学习的过程,既需要教师地悉心指导、不断激励,更需要教师采取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克服习字中的枯燥与乏味,帮助他们自身不断突破“高原期”,实现书写(书法)的“高质量”。
                    第二板块—阅读理解教学的基本策略与基本模式  
   “修订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教学实践证明,科学而高效地阅读教学,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知识、增强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让学生习得阅读方法、增强阅读能力、养成良好阅读习惯,为终身阅读奠基;还能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张扬良好个性、丰富精神世界,最终达成“既教学生学母语、掌握工具,又导学生学做人、增强素养”的“双赢目标”。因此,阅读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还是其他各块教学的主要“依托”或“凭借”。
    随着课改的逐年推进,特别是近十年来市教研室小学语文学科组,坚持围绕申报立项的国家、省、州、市级多项阅读教改课题研究目标,开展“既丰富生动、又击中要害”的教研教改活动地引领与推动,我市小学阅读教学改革取得一定成效,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明显提升。其具体表现是初步实现了“5大转变”:一是在教学理念更新上,实现了由“教教材(课文)”向“用教材(课文)教”的转变,教师的课程意识逐渐增强;二是在教学目标制定上,实现了由“盲目照抄、漫无边际、缺乏指向”向“独立思考、明确集中、可控可测”转变,教师的目标意识得到强化;三是在教学策略选择上,实现了由“单篇独进(单篇孤立教学)”向“整组推进(主题单元教学)”转变,大教学(大阅读)模式逐步有所运用;四是在教学手段选用上,实现了由“盲目摒弃传统、追求花样翻新”向“传统与现代并用、生动与适度并举”转变,教学手段为教学服务的意识普遍增强;五是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实现了由“教师讲解分析、学生被动接受”向“自读自悟、合作探究、教师精讲”转变,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意识、个性理解逐步得到尊重,我市小学阅读教学总体正朝着“修订课标”指引的方向发展。
但用“修订课标”精神来审视、反观我市的小学阅读教学,仍然存在着不少令人遗憾的地方:
从教学预设(准备)方面看,主要存在“三大问题”:不少教师没有从阅读教学的总体目标、学段目标、单元目标出发,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教学预设(准备),而是从网络上下载现成教案,或从其他教案书籍上照抄现成教案,盲目拼凑组合,贪图省事捷径;有的教师把大量的时间、精力花在制作可有可无的多媒体课件上,单纯追求新颖别致,无视阅读教学的特点和学生阅读理解的规律,对阅读教学造成不少的负面影响;有的教师没有从“三维目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出发整合预设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既不明确,也不集中,存在偏向(只有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没有对语言表达的体味,没有扎实的阅读基本功训练,语文的味道相对淡化,教材的凭借、示例、训练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等。
从教学实施(过程)方面看,主要存在“六多六少”:教师设问多,学生质疑少;引导理解多,动笔习作少;读书次数多,朗读指导少;词句认读多,积累运用少;整体感知多,品词析句少;关注文本多,关注学生少。除此之外,有的教师的引领、指导作用不到位,对阅读教学的基本教学方法积累掌握得不够,教学过程表面上花哨,课件、音乐充斥课堂,效率不高;不少的教学,教师在课堂上仅仅起到了简单的组织教学的作用,没有看到教师因对教材的深刻理解而发挥出的点拨与引领,没有看到教师因积累创新而体现出的教学智慧与学识,更没有看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思维的碰撞、情感的升华、素质的发展。
从教学重点(难点)方面看,主要存在“三点”落实(突破)不够问题:阅读教学的“落脚点”—“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没有完全落实、突破(包括阅读教学应重视语言形式地学习,力求变“讲内容”为“学语言”;应注重表达方法的学习,力求变“只感悟”为“学表达”);课标中年段目标的“变化点”—“凸显不同年段学习重点”没有完全落实(突破)(比如:阅读教学中对“词句”的理解,低学段应重形象,中高学段应重在语境中感悟);语文能力的“培植点”—“科学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没有完全落实、突破(主要指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经历阅读过程,通过科学的阅读策略指导,帮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学会阅读、增强自学能力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9-2-24 14:30:02 | 只看该作者

    为巩固和发扬上述阅读教学的成功作法(经验),有效克服上述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整体提升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必须改革创新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与基本模式。
    一、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理念、原则、规律)
   (一)理解对话理念,领会编者意图,体现教材特点
1.要正确理解和努力践行“对话”理念。“修订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很明显,阅读教学要由过去的“三者对话”向“四者对话”对话转变,增加了与“教科书编者”对话的理念与策略。同时在不同学段的阶段目标中,也反复强调“交流”—“乐于与人交流”(第一学段);“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第二学段);“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第三学段)。由此可见,“对话”与“交流”,正是“修订课标”所强调的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和核心理念。这应引起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和探索体现。
“修订课标”凸显“对话”与“交流”的阅读教学理念与特征,是以现代“对话”理论作为基础与指导的。现代“对话”理论认为,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实质上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关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而“阅读教学”这一特殊场域的“对话”,涉及多个不同身份的读者,除了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外,还有引导和组织阅读教学的教师、选编文本的教材编写者。而在具体(谋篇课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都会基于文本展开不同形式的对话。因此,阅读教学必须是一个多重对话的过程(比如:学生与作者或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作者的对话和学生、教师与编者的对话等)。在这一多重对话的过程中,课文不再是“教师与学生进行冷静分析和解剖的对象”,而是“为学生提供了挥洒情感、理解人生和社会的情境、场所和空间”。其中,学生与作者(文本)的对话始终处于多重对话的核心。
如何做到阅读教学中“多重对话与交流”的有效高效呢?关键策略:一是教师要首先启发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与作者对话,初步理解作者在文本中表达的意思(自读自悟、初步理解是对话与交流得以发生的关键和前提);二是教师要适时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阅读交流与分享,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特别是个性化理解,由于“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每个学生的认识(理解)都有可能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和局限性,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在交流碰撞中,要认真倾听别人的观点,相互参考、互相借鉴,同时教师要注意适时点拨引领,从而使学生不断地修正和发展自己的认识(理解),真正实现“在阅读中发展”的目标。
    2.要准确把握和努力凸显“主题”特征。大家知道,“课标教材”是以“主题”(包括“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个维度)为线索进行整合编排的,每一个主题单元的“导语”,不仅揭示了单元主题,提示了阅读的内容、方法,提出了单元训练重点,还引领了如何拓展延伸,从课内走向课外。而且,无论是人文主题还是训练重点,前后都是紧密联系、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因此,只有把握准编者的意图,弄清人文主题和训练重点的来龙去脉,确定好教学的起点和位置、教学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探索实施“主题牵引、以文带文、读写联动、说写结合、内外沟通”大阅读教学理念和策略,才能真正实现阅读教学的有效高效。
    那么,究竟如何实施大阅读教学理念和策略呢?最为关键的策略和思路是:从主题单元整体入手解读教材、预设教学、推进教学—就是把一组组课文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以宏观的视野对文本进行俯视、鸟瞰,综合考虑每篇课文所在的每一学段、每一学年、每一学期、每一主题、每一课文、每一节课的位置;仔细揣摩编者的意图,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和训练重点的发展变化;认真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准确地选择、确定教学内容,明确这一“主题”、这一“课文”究竟该“教什么”,努力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孤立、肤浅甚至偏差的阅读教学的出现。
   (二)依托借助教材,整合工具人文,力求文意兼得
   “修订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中国小语学会会长、著名语文教育家崔峦指出:“母语教育责任如山,必须强化母语教育。因为,母语是民族的根、国家的魂,是每个孩子每个公民的精神家园;孩子的成长基础在教育,而教育的基点则在学语言。”由此可见,在语文(特别是阅读)教学中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基本关系”、凸显“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根本问题,既是一个理论认识问题,更是一个实践操作问题。     1.要正确理解“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点。所谓工具性,就是指语文课程所特有的根本属性,是设立语文学科的缘由,也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独特性。语文(阅读)教学中凸显“工具性”,就是要通过扎实而有效地语文(阅读)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好“语言”这个最常用的工具,为他们一生全面发展、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根基。正如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所说的:“学好语文是学好一切的根本;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中,最基础的知识与修养,就是母语水平和修养。”所谓人文性,就是指语文课程所具有的重要属性,是由语文课程内容、课程资源(特别是阅读材料)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决定的。德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语言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民族总是把自己全部精神生活的痕迹都珍藏在民族的语言里。”因此,语文作为学习母语的课程,必然具有人文性。所谓人文,就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课文中的人文主要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正确理解“工具性与人文性”之间的关系,是在语文(特别是阅读)教学中凸显这一特点的前提和基础。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来描述: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表与里、皮与毛、血与肉的关系—工具性是“表”、是载体,人文性是“里”、是灵魂;工具性如“皮”,人文性如“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工具性如“肉”,人文性如“血”,有血有肉,才是鲜活的生命。所以教材中的选文大多具有文质兼美的特点(内容美,形式也美,形式和内容配合得恰当好处)。
2.要探索凸显“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策略。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崔峦先生指出:“语文教学中既要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又要进行有效的人文教育。”这就要求克服当前存在的两种偏向:一是指过早过份地突出人文教育,很多时候以放弃基础知识、削弱语文能力的培养为代价;一是指毫无进行人文教育的意识,只有孤立地字、词、句、篇训练,使语文课失去了生机、情感和韵味。
    那么究竟如何科学而有效地操作才能凸显二者的辨证关系呢?总的来讲,“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课程基本特点在阅读教学中的体现,它应该是将理解、感悟课文思想内容,体会、感受思想感情与领会、学习语言表达的有机统一,是一个完美的整体。二者缺一不可,只是根据年段的不同有所侧重而已。这就是说,一篇篇课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载体,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凭借,教师要努力并善于发现课文中语言文字训练的因素,凭借课文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即通过学课文来学语文、用语文。这就需要在教师钻研吃透教材、把握编者意图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掌握并运用一定的阅读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会语言表达,尤其是要引导学生用心体会、领悟作者是怎样表达的,为什么这样表达,这样表达好在哪里,从而学习他人语言文字表达、运用的方法、经验、智慧,了解语言文字表达、运用的基本规律,并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等,真正达成“文意兼得”教学目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2 21:2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