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34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归纳:二力平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2-13 12:59: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归纳:二力平衡
17. 合力的大小与分力之间的夹角有关。夹角越大,合力越小;夹角越小,合力越大。

故力的方向相反( 180°)时合力最小,为两个分力之差,合力的方向和较大的力的方向相同;力的方向相同( 0°)时合力最大,为两个分力之和,合力的方向和任何一个力的方向相同。

18. 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 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1) 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 实验 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 推理而概括 出来的
(2) 因为不受力不存在,所以在实际中即为 F合=0,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3) 牛一说明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非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19. 惯性: 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
注:
(1)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2)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 m有关,与物体 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 等无关。
(3) 惯性不是力,所以不能说惯性力,受到惯性作用,在惯性的作用下。应该说 由于惯性或者 具有惯性

20. 惯性现象的解释步骤:
(1)物体原来处于什么状态;
( 2)在外力的作用下哪一部分改变了运动状态;
(3)物体的另一部分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 4)最后出现什么现象。

21. 平衡状态: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2. 二力平衡: 物体在受到 两个力 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称二力平衡。
二力平衡是最简单的平衡。

22.一对相互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的区别:一对相互作用力:异体、 共线、 等大、反向;一对平衡力:共体、共线、等大、反向关键是受力物体是不是同一个物体

23. 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
压力的大小:固体放在水平面上, F压=G

24.压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且指向受压物体压力的作用点:在被压物体的表面上(画力的示意图时要注意)
下图为重为 G的物体在接触面上静止不动时所指出的各种情况下所受压力的大小。

25.压强(P):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表示的是 压力的作用效果。
单位是帕斯卡(Pa),还有百帕(h Pa)、千帕(K Pa)、兆帕(M Pa)。
定义式: P= F压/S受(P:压强(Pa)F压:压力 (N); S受:受力面积 (m)

2) 1 Pa=1 N/ m2这种由定义引出来的公式叫比值定义法;以前还有速度、密度都是这样引出来的。
注: S 指受力面积≠表面积≠接触面积

26. 帕斯卡是个很小的单位,一张报纸平放时对桌子的压力约0.5Pa.成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
强约为:1.5× 104Pa 。一颗西瓜籽平放在手上,大约为 20Pa;物理意义是 1 平方米的面积上受到的压力为 20N。

27.增大压强的方法:
F压→, S受↓可↑ P
S受→, F压↑可↑ P
同时↑ F压、↑ S受 可↑ P。同理,反过来可以减小压强。

28.液体压强的产生原因:液体具有重力且具有流动性。

29.液体压强: p (Pa) P= ρ液 g h (ρ液:液体的密度 (kg/m 3) ; h :深度 (m) 【从液面到所求点的竖直距离】 );从公式中看出:液体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液体的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容器的底面积、容器形状均无关。著名的帕斯卡破桶实验充分说明这一点。

30. 液体压强的规律:
液体对容器底和测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不同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31. 计算压力和压强的一般方法:
固体:先算压力,再由 P= F压/S受计算压强( 固体放在水平面上,F压=G)
液体:先由 P=ρ液 g h 计算压强,再由 F压=P× S受计算压力。

32. 特殊情况:
P=ρ固 g h 也适用于固体,但要求固体放在水平面上,并且上下一样粗。
F压=G 也适用于液体,但要求液体放在水平面上,并且上下一样粗。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7 23:2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