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9-2-7 22:01:06
|
只看该作者
将学生绘制的成像位置图一张一张的叠加,学生很容易看出成像的大小与物体所处位置的关系。
【问题导引】
1.红、蓝区域的成像有什么不同?
2.如果把物体放在红蓝区域之间,像应比物体大还是小呢?
3.成等大的像时,物距应为多少?
学生活动:
【观察】观察教师展示的各组同学的实验记录图。
【回答】物体放在红色区域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体放在蓝色区域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思考】……
【回答】应该成等大的像。
【思考】……(可能先沉思,然后同学之间小声交流,也可能有同学常识回答)
教师活动:
【方法启迪】有些知识可以通过已经具有的知识推倒得出或生活经验,这种获取新知识的方法叫演绎法。
【课件展示】
【问题导引】
1.ΔABF和ΔO’OF是什么三角形?
2.对应边BF与OF谁更长一些?
3.BO的长度是焦距的几倍?
学生活动:
【倾听】听教师分析讲解,体会“演绎法”。
【观察】课件内容,比较课件中的两个三角形ΔABF和ΔO’OF。
【思考】思考物体经凸透镜成像在光屏上成等大像的条件。
【回答】回答教师提出的引导性问题,并思考成等大的像的条件。
1.ΔABF和ΔO’OF是全等三角形。
2.对应边BF与OF一样长。
3.BO的长度是焦距的2倍
教师活动:
【知识总结】
1.B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等于焦距的二倍,所以我们管B点叫二倍焦距点,用2f表示。
2.当u=2f时,光屏上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当u>2f时,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当u<2f时,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方法启迪】这样,从大量的具体事物的认识中概括出抽象的一般认识的思维方法和推理形式就叫归纳法。
学生活动:
【体会】1.体会物体经凸透镜在光屏上成像时遵循的规律。
2.回忆自己经历的探究过程,体会研究问题的方法。
(设计意图:本部分教学中综合应用不同的科学方法逐步得出并完善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学生学会知识的同时体会到研究问题的方法。首先,将学生绘制的凸透镜成像位置图一张一张的叠加起来,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对比、分析,归纳出成像的大小与物体所处位置的关系。其次,利用透镜对光线的作用的知识和全等三角形的知识演绎推导出凸透镜成等大实像和虚像的条件。另外,本部分教学中教师通过追问来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给人的印象深刻。例如:在分析实验数据时,提出如下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1)红、蓝区域的成像有什么不同?(2)如果把物体放在红蓝区域之间,像应比物体大还是小呢?(3)成等大的像时,物距应为多少?)
环节五:引导观察,提出新问题。
教师活动:
【引导语】同学们是否注意到,各组的实验记录图中都没有记录物体在焦点之内时的成像情况,物体放在焦点之内时,为什么光屏上接不到像?
学生活动:
【思考】为什么把物体放在焦点之内时光屏上接不到像。(可能先沉思,然后同学之间小声交流,也可能有同学尝试回答)
教师活动:
【观察验证】引导学生透过凸透镜观察凸透镜另外一侧的物体。
【问题导引】1.像是正立还是倒立的?
2.放大还是缩小的?
学生活动:
【观察】透过凸透镜观察像的性质。
【观察】1.看到的像是正立的。
2.像是放大的。
教师活动:
【引导语】我们透过透镜在物体的同侧观察到了一个正立放大的像,却不能用光屏接到,这又是为什么呢?
【课件展示】
【问题导引】
1.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有什么特点?
2.光线的反向延长线汇聚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
3.虚像能用光屏接到吗?
【知识总结】当u<f时,在物体的同侧成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学生活动:
【观察】课件内容
【思考】为什么不能用光屏接到像。
【回答】1.经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是发散。
2.光线的反向延长线汇聚所成的像是虚像。
3.虚像是不能用光屏接到的。
【体会】体会物体经凸透镜成虚像时的成像特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