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9-2-6 11:07:20
|
只看该作者 
| (二)
 
 启发诱导、讲解新知,探索结论;
 
 1、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1)、概括直线与圆的有哪几种位置关系,你是怎样区分这几种位置关系的?
 
 (2)如何用语言描述三种位置关系?
 
 (3)回顾点与圆的位置关系,你能不能探索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小组交流合作)
 
 2、讲解新知:利用直线与圆的交点情况,引导学生分析、小结三种位置关系:(1)直线与圆没有交点,称为直线与圆相离
 
 (2)直线与圆只有一个交点,称为直线与圆相切,此时这条直线叫做圆的切线,这个公共点叫切点。
 
 (3)直线与圆有两个交点,称为直线与圆相交。此时这条直线叫做圆的割线。
 
 2、  大胆猜想,探索结论:
 
 微机演示三个图形,观察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与圆半径r之间的大小关系。
 
 (当d›r时,直线在圆的外部,与圆没有交点,因此此时直线与圆相离;
 
 当d=r时,直线与圆只有一个交点,此时直线与圆相切;
 
 当d‹r时,直线与圆有两个交点,此时直线与圆相交)
 
 即:d›r   直线与圆相离
 
 d=r   直线与圆相切
 
 d‹r   直线与圆相交
 
 反之:若直线与圆相离,有d›r吗?
 
 若直线与圆相切,有d=r吗?
 
 若直线与圆相交,有d‹r吗?
 
 总结: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设计及反思林斌 d›r      直线与圆相离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设计及反思林斌 d=r       直线与圆相切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设计及反思林斌 d‹r       直线与圆相交
 
 学生回答问题,概括定义
 学生观察图形,积极思考,归纳总结,获得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两种判断方法
 
 通过学生概括定义,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由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性质与判定,迁移到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学生较容易想到画图、测量等实验方法,小组交流合作,教师适时指导,探索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
 
 在本环节中教师应关注如下几点:1、学生是否有独自的见解;2、学生能否理解“互逆”的关系。如有需要,教师应在课中或课后加以解释。
 
 (三)
 
 讲练结合,应用新知,巩固新知
 
 例1、       已知圆的直径为10cm,圆心到直线l的距离是:(1)3cm ;(2)5cm ;(3)7cm。直线和圆有几个公共点?为什么?
 
 例2、       已知RtABC的斜AB=6cm,直角边AC=3cm。圆心为A,半径分别为2cm、4cm的两个圆与直线BC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半径r多长时,BC与A相切?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设计及反思林斌
 变式训练1、在上题中,“圆心为C,半径分别为2cm、4cm的两个圆与直线AB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半径r多长时,直线AB与C相切?
 
 变式训练2、在上题中,若将直线AB改为边AB,C与边AB相交,则圆半径r应取怎样的值?
 
 观察分析,独立完成,同桌点评,自我修正
 本环节的练习难度层层加大,其目的是让学生加强对新知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题目和变式题目的结合既面向全体学生,也考虑到了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学习,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在本环节中,一定要充分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调控功能。
 
 在某张航海图上,标明了三个观测点的坐标,如图,O(0,0),B(6,0),C(6,8),由三个观测点确定的圆形区域是海洋生物保护区。
 
 (1)       求 圆形区域的面积(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设计及反思林斌 取3.14)
 
 (2)       某时刻海面上出现一渔船A,在观察点O测得A位于北偏东45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设计及反思林斌 ,同时在观测点B测得A位于北偏东30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设计及反思林斌 ,那么当渔船A向正西方向航行时,是否会进入海洋生物保护区?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设计及反思林斌
 
 分组讨论,理解数学建模思想和转化化归思想。
 
 这一阶段是学生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的重要阶段,但也是学生因疲劳而注意力易分散的时期。如果教师此时教学设计得当、选题新颖,由于学生前面已尝到成功的甜蜜,则会乘胜追击,破解难题;否则学生会就此罢休,无法达到预期目的。同时向学生渗透数学建模思想和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也适时进行环保教育。
 
 (五)
 
 小结新知,画龙点睛
 
 一、填表: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圆心到直线距离d与半径r的关系
 
 二、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两种判断方法:
 
 1、  直线与圆的交点个数的多少
 
 2、  圆心到直线距离d与半径r的大小关系
 
 学生回答,同时反思不足
 
 通过提问方式进行小结,交流收获与不足,让学生养成学习——总结——再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同时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巩固学习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