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2018就这样悄无声息的从我的生命中逝去,之所以感知到了2018,是因为这一年带给我了许多许多。让我感知不同于自己走过的所有的日子,即使结婚添丁也没有让我感知到“年”的意义。
一切改变都始于2018那个春季,阵阵暖风吹遍大地,也吹醒了沉睡的我。我也许是那个“冬眠”最长的动物。自工作以来一直躲在自己的洞穴里“啃食”着自己少的可怜的“知识”,心安理得的上课下课,还美其名曰:“小学有啥可教的,就那么一点知识,还值得让我下功夫。”就这样浑浑噩噩工作了将近20年。殊不知自己的无知让心中长满了荒草,并不断地蔓延,如果不及时遏制,那剩下的几十年将是我的一辈子,将是我只做了“教师”这份工作,除此之外什么也没有留下。只是单单的在“教师”这个职业走了一遭罢了。
2018春,学校为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全面启动“书香校园”建设,学校以行政手段推进教师阅读,大家共读一本书。校长为大家选择的是第一本书是《陶行知教育名篇》。最初我只是对着封面发呆,厚厚的一本书总让我脑袋疼,觉得能够看完简直是天方夜谭,特别是对于我这样一个不爱看书的人来说,最初的苦恼不可言喻。但是学校每周都要报一下阅读进度,最初我总是拖后腿,总是被学校追着。一段时间情况没有根本性的改变。知道4.5日清明节放假,家里没有外出的计划,还要看儿子写作业,面对面坐着,总不能玩手机吧。想一想自己这段时间“虚报的阅读进度”还有很多没有补上来,就硬着头皮翻开了这本让我头疼欲裂的书,可以说我是被逼上梁山的。
当我静静的打开书阅读时,让自己沉了下来,只有书与我的对话。慢慢发现原来书也没有那么难读,我对教育的思考不断在与陶行知先生的思想发生碰撞,我不断咀嚼、反刍,不停地碰撞,就这样我完全忘记了自我,陶醉在书本中。时间他有脚呀,就这样轻轻悄悄的挪移,而我却如一匹贪婪的恶狼一样吮吸着书本给予我的快乐,就这样阅读的味道渐渐地溢了出来,我爱上了阅读,阅读充斥着我的生活,也改变不了我。
一上午的时间滴在我生命长河中,就像针尖里的一滴水,悄无声息的消失。从此我养成了阅读的习惯,不管上班下班总是携带一本书,因为我陶醉于先哲的思想长河中,更重要的是我想改变自己。如果哪天不带就感觉像少了一点,浑身不自在。即使不看,上下班拿着它也是温暖的;即使不看,让他静静的躺在书桌上看看封面也是快乐的;即使不看,摩挲一阵也是幸福的。偶尔有时间读上那么几页,那种惬意会消除我工作一天的疲劳。
就这样,阅读成了我无法割舍的爱好。4月份《陶行知教育名篇》让我知道了“教育及生活”、“变个孙悟空”、“教学做合一”、“变个小孩子”、“在劳力上劳心”、“伪知识阶级”……除了阅读更新我的认知,还在工作中实践了陶行知老先生的“学生自治”,在班级管理中收到一定的效果,并在全校推广;陶行知老先生的“预备钢头碰铁钉”让我在班级问题学生中实践了“精准关爱”;陶行知老先生的“在劳力上劳心”让我在日常的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思考,注重知识在学生身上产出的过程,而并非昔日仅仅注重教学的成果。让自己多一些守望,多一些期待,真正的教育是慢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也许就是陶先生的“知行合一”吧,我只是一介书生,我愿继续再次阅读,因为书常读常新。
5、6月份我又阅读了日本作家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教师的挑战》、《教育方法学》,我又与佐藤学进行了一次思想的对话。这几本书让我懂得了未来教育的方向,未来的课堂,未来的教师,这些革命、这些挑战也在丰富我的教育思想。我永远忘不了原田老师“蒲公英的学习”,这才是教育的本质,这才是真正的成长。我被佐藤学的“学习共同体”思想、模式所吸引,我也愿意积极实践,于是我在学校“赶春节”学生给紫藤粘贴颁奖词时候发现了蚜虫,我给予及时引导,开始了“蚜虫的研究性学习”,孩子们通过询问、走访、上网等多种途径,了解了蚜虫的分布、繁殖、危害……学校只是学习知识的一个场所,而不是一个唯一的场所,社区、大自然、社会机构……都应该流下孩子们成长的脚印,这也许就是学习共同体吧,这也许就是邓小平同志1983年所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吧。那铿锵有力的墨迹还没有干,那掷地有声的声音依然在神州大地回荡。
阅读佐藤学的文章让我学会了蹲下身来“倾听”孩子们的发言,让我知道了在日常教学课堂中教师要不断“串联”孩子的发言,更注重知识要不断“反刍”来巩固所学的东西。一股股教育思想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对教育的看法。改变着我这一个渺小的读者。
7月份我阅读了美国教授卡罗尔•德韦克《终身成长》,我又与德韦克进行了一次思想的对话,让我学会了从心里角度关注孩子,关注课堂。原来“你真好”、“你真棒”这样的评价对学生来说没有任何作用,只会让孩子养成我的成绩都是靠我的聪明获得的,而不是我的努力。所以我在课堂上谨慎的用着手中评价的权利,因为我害怕今日的某一次评价会让孩子养成“骄兵”的心理,因为我不想孩子的将来过上“必败”地生活。我更惧怕孩子们失去了“探究”的勇气,更惧怕今日的某一次评价让孩子“麻木”。所以我在不断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
8月份我阅读了美国教授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我又与彼得•圣吉进行了一次思想的对话。这本书说实话有点难啃,我也并没有读完,但多少还是触动我的内心。这本书让我知道在班级建设中要有共同的愿景,班级应该有班级的“魂魄”,让每个孩子都愿意为之而努力的,班级建设不应该像枷锁一样去拴着孩子们,而是班主任想法设法去凝聚班级。南明老师的班集体建设不就是通过读童话、演童话、小桥音乐等形式把孩子们的心凝聚起来的吗?当然这只是我浅尝辄止的想法。有时间我会继续把它读完,因为我觉的与他的对话没有进行完,感觉自己就像一个罪人一样。
9月份零零散散的阅读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著的《学会生存》、《教育——财富蕴含其中》、《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说实话前两本对我意义不大,基本上只是浏览一遍,没有细细的去“咀嚼”,因为年代有点久远。但是第三本年代比较近,让我知道所有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必须以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为前提。校园里的一切活动的开展必须为“明日的公民”所设计,所服务。不应该是“自己想当然”。
10月份我阅读了中国陈之华所写的《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我又与芬兰教育进行了一次的对话。又一次荡涤了我的心灵。芬兰教育之所以全球第一,就是以学生为中心,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每一个孩子总有某一方面的能力去装点这个社会。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学会从不同视角学会欣赏,尊重每一位孩子,只引导不评判。教育是慢的,是个体的不是产品化的。教育更是一场马拉松,教师是没有终点的选手。“浇花浇根交人交心”蹲下身来了解孩子,缩小与孩子之间的差距,为孩子们成长增添一点印记。
11、12月份我阅读了前苏联教育专家苏霍姆林斯基所编写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我又与苏霍姆林斯基进行了一次思想的对话。老实说读的有点糙,有时间我会继续再次阅读。这本书给予我的太多太多,想说的话太多太多。
这本书对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词语应该是发成学习的基本单位,教师不应该仅仅抬高层面去讲课文内容,至于课文的理解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去引导,给孩子一座桥,让孩子们看到百花园,给孩子一架梯子,让孩子能鸟瞰世界和未来,我们不能把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思想强加于孩子,变成孩子的枷锁。我们只是知识的引导员,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发现生活中蕴藏的知识,设计一定的途径让孩子们自己去寻找。
这本书给予我的另一个思想就是大阅读。刘向说过:“书有药也,善读可以医愚”,不读书怎么医治我的“愚”呢?医治学生的“愚”呢?阅读除了可以增长知识,更重要的可以让孩子们遇到美好的自己。所以我愿常与读书为伴,来治疗我的“无知”。
日常的工作中经常听到“讲了多少遍,还是不会”。是呀,你太勤奋了,讲了多少遍,可只是你讲,一个人的独角戏罢了。你陶醉于你的讲,孩子们陶醉于自己的时间,不一样的只是时间简单的把你们拢在了一起,除此之外没有什么。苏霍姆林斯基说了让孩子在学习的时候去思考,没有发生思考的学习就不是学习,如果有学习的发生,那也许只是让知识变成了孩子们大脑中的堆积物罢了,只是让孩子们大脑多了一个抱负罢了,孩子们背着累,你讲着累,与其都累何不去探索教育的规律而运用之呢?当然这只是我的一点拙见。
2018除了大量的阅读,我还有幸走出去看一下参加各种培训。3月份走进西南大学、4月份走进南京行知小学、瑞金北村小学、8月份走进东北师范大学、9月份走进南明旗下的西咸高新学校,聆听了教授专家的教育思想,感受了一线教师教育实践。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努力的方向。天下教师工作一个样,上课、下课、改作业……但是如果不在工作中反思,那么穷其一生你也只是一名教师,一名不会再工作中成长的人。还记得老校长那句话“别当了一辈子木匠,只会做小板凳。”我也许再怎么努力也是湖边那一丛柳,但我绝不会停止自己努力的方向。我要汲取养分、吸收阳光,让自己一天比一天更好。因为我不想白白走这一遭,白白只为了一点工资,变成了被工作套上那个枷锁的人。让教育遇上幸福。
2018我还积极参加经开区教育局举行的“不忘初心,立德树人”的演讲比赛及征文活动均获得二等奖。通过演讲比赛我发现自己也不是那么“low”,让我改变了,不再是“鸵鸟”的思维,变成了发展性思维。凡事只用积极努力,终究会取得成绩。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们积极地去祭奠,我相信沸腾的岩浆一定会冲破那薄薄的岩层。2018年被评为经开区首届“名班主任”,被经开区管委会评委“先进工作者”。“蚜虫的研究性学习”参加郑州市中小学第四节研究性学习被评为一等奖。但这些荣誉并没有给我带来多少欢悦,我也许只是墙角那一朵苔花,虽如米粒小,也学牡丹开。
2019.1.18于民族小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