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狗十三》讲述了一个十三岁青春期女孩李玩,由于父母离异,与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正值青春期的她渴望理解,陪伴和爱。电影中爸爸为了弥补女儿缺失的母爱,买了一条狗送给李玩,李玩为狗狗取名字“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成了李玩孤独青春期里唯一的精神寄托。暗潮涌动的青春因“爱因斯坦”的意外走失,开启了她汹涌无奈的成长之路。
看电影的过程中,不得不说我的心情一直是非常沉重的,几度梗咽。看到爸爸面对青春期的孩子简单粗暴,自以为是,不尊重孩子,一次又一次的伤害着孩子,却还口口声声说是为了孩子好。当看到孩子不被理解,不被尊重,一次又一次被伤害的时候我的整个心揪的紧紧的。
电影中,爷爷带着狗狗“爱因斯坦”出门买菜,却不小心把狗狗弄丢了,歇斯底里的要找到“爱因斯坦”的李玩,将家里闹得天翻地覆,把爷爷推到受伤,奶奶也差点走失,爸爸也因此大怒,将李玩暴打一顿,末了还来一句:爸爸也是为你好,你一定要原谅爸爸。后来家人因受不了李玩的这种情绪和闹腾,就买了一条一模一样的狗狗,说这就是她丢的那条狗,李玩说不是她的“爱因斯坦”,大人用尽各种手段甚至道德绑架的方式强迫孩子接受。当时心里感觉作为家长不学习点家教知识真是太可怕了,真的不知道每天到底在用多少错误的方式在对待孩子?每天在孩子身上犯下多少罪?当李玩说我们尽全力找“爱因斯坦”,找不到也没办法,我并不是非得要条狗时,继母却说:李玩,你哭天抢地的要找“爱因斯坦”,现在给你找回来了,也不见你高兴嘛!是啊,李玩确实不高兴,因为从来没有人试图去理解,在他们看来,只是一条狗而已,他们不知道,那已经成为李玩不安与惶恐的青春里唯一的感情托付。如果大人这时能理解到李玩丢失狗狗的那种悲伤失落的心情,和孩子同理心,或者仅仅是给孩子一个拥抱,都能给孩子一些安慰,也让孩子感受到爱和被理解,可是这些都没有。最后还被爸爸说:你怎么这么不懂事?作为孩子,她的心门再一次关上。
电影中李玩的同父异母的弟弟不断拿着棍子挑逗狗狗时,遭来了狗狗的敌意,不断对着弟弟汪汪叫着,爸爸以为狗狗疯了,就拿着拖把打狗狗,李玩看着心爱的狗狗被爸爸拿着拖把打,心里无比心疼,她慢慢来到狗狗的身边,用手慢慢的轻轻的抚摸狗狗的头,狗狗乖顺的不叫了,任凭李玩轻轻的安抚着它,李玩也由此仿佛看到了自己,那种孤独,无助,卑微。再一次看哭了。
当孩子的感受一次又一次被忽略、不被理解甚至被粗暴对待的时候,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开始扭曲,孩子不得不把情绪感受痛苦委屈一次又一次的压抑下来,渐渐地变成了大人眼中懂事的孩子,学会了向成人的世界妥协。比如,在爸爸的饭局上端起酒杯一饮而尽,大口吞下自己从小不爱喝的牛奶,甚至在失去自己两只“爱因斯坦”之后,强迫自己吃下饭桌上的红烧狗肉,然后再得体的对叔叔说声谢谢!看到李玩终于变的懂事了,爸爸喜笑颜开,脸上散发着光彩:孩子,你真是爸爸的骄傲,真是懂事的孩子,你真的长大了!哎,可怜的孩子!可悲的成人!
我认为这是一部很真实、很接近生活而又非常深刻的家庭教育类电影,我认为每个做父母的都应该去看一看,特别是青春期孩子的父母,从而能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行为,到底哪里是有问题的,哪里是需要做调整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