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06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注学情——《去括号法则》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9 13:55: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学习目标]

1.在具体的情景中感受去括号的必要性,了解去括号的依据,归纳去括号法则,能利用法则进行去括号运算;

2.在具体情景中,通过探究、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整式加减的法则,体验探求规律的思想方法;

3. 通过探究过程体会类比思想,发现数学知识间的普遍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课前引例

同学们,这有一个式子:(xyz2+4xy-1)+(-3xy+z2yx-3)-(2xyz2+xy),请同学们任意给出x,y,z的值,我能立刻说出答案,你相信吗?



设计意图:创设实际悬念引入新课,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使学生产生困惑,如何去括号呢?带着问题走进本课。

二、复习回顾

1.你还记得乘法分配律吗?用字母怎样表示?

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用字母表示为: a(b+c)= ab+ac

2.利用乘法分配律展开式子:

(1) 12×(16

(3) + 3(x -1)          (4) -(x -1)



设计意图:学生回忆并回答,先回忆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字母表示,再做具体的题目,加深回忆,然后再做含有字母的问题,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迁移和知识基础。

三、走进生活

问题1、小明带了10元钱去商店购物,花了2元买文具盒,3元买铅笔,他还剩多少钱?   

问题2、如果他花了a元钱买文具盒,b元钱买铅笔,他剩下的钱是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化的具体情境,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问题1的铺垫,使学生很容易想到有两种计算的方法,再迁移到含有字母的实际问题就能顺势解决。

三、合作探究

用火柴棒搭正方形时,计算火柴棒的根数有几种不同的策略.




[探究1]搭x个正方形,用的方法不一样,列出来的式子不同,但所用的火柴棒的根数是一样的,用数学知识来说明它们为什么相等呢?

[探究2]观察下面式子:

10-(2+3)=10-2-3

10-(a+b)=10-a-b

4x-(x-1)=4x-x+1

4+3(x-1)=4+3x-3

去括号前后,括号里各项的符号有什么变化?



[探究3]归纳去括号法则:

(1)括号前面是“+”号:把“( )”和它前面“+”号去掉,原括号里的各项都不改变符号。

(2)括号前面是“-”号:把“( )”和它前面“-”号去掉,原括号里的各项都改变符号。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代数推理能力,学生在推理过程中可能存在困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明晰每一个运算步骤的依据,培养他们有条理的思考.

口答:去括号(括号前系数为±1)

(1) a+(-b+c)             (2)(a-b)-(c+d)

(3)-(-a+b)-c             (4)-(2x-y)-(-x2+y2)

例1  化简

(1) 5x-y-2(x-y);(括号前系数不为±1)

解: 原式=5x-y-(2x-2y);乘数字,将括号前系数变成±1

=5x-y-2x+2y;  去括号           

=3x+y。        合并同类项

练习1、化简下列各式:

(1) 3(xy-2z)+(-xy+3z)     (2)-4(pq+pr)+(4pq+pr)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独立尝试解决,然后,通过学生反馈的情况,教师针对一些存在的问题,进行示范性讲解并板书正确的解题格式.

四、归纳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1.去括号的依据是什么?

2. 去括号时我们要注意哪些问题?

① 去括号时要将括号前的符号和括号一起去掉;

② 去括号时首先弄清括号前是“+”还是“-”;

③去括号时当括号前有数字因数应用乘法分配律,切勿漏乘。

[课后反思]

这节课在七年级六班借班上课,七六班属于普通班,学生的数学程度和数学基础稍差,在听课活动后,校领导和教研组的同事们提了很多好的建议:

(1)   关注学情,增加练习。

(2)   通过演板、学生回答问题了解学情,根据学情决定进度。

(3)   普通班学习目标要根据学情适当截取。

    基于学情的考虑和实际的教学效果,本节课的内容设置的过多,在复习乘法分配律获得去括号法则的理论依据、探究去括号法则后,在设置练习的部分要注意难度和坡度,这节课可以只训练括号前系数为±1类型的问题,这样便于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是去括号的依据,但归纳总结的去括号法则在做题中使用起来更方便,从做题中发现学生本课学习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解决,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7 11:0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