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6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微班会 班级偶发事件的解决对策(说课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9 08:54: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时间:2018年11月21日中午2:00—2:20

设计背景:

在读到《教室里的正面管教》第9章 解决恃强凌弱的方法时,联系到最近班里发生的肢体冲突事件,突发奇想,准备利用书中的理论召开一次微班会。

一、学情分析

学段:我现在面对的初一年级的学生,年龄主要集中在12-13岁。

学生情况:小学文化,好动、喜欢打闹,人际交往能力不足,不会处理同学之间的冲突。

二、背景

微班会时间短,内容少,一次一个主题,解决班级的偶发事件。

三、目的

1. 解决问题

2.让学生看到粗鲁的行为和话语所造成的结果,意识到伤害可以得到好转,但无法完全修复。

三、班会的教育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相互尊重理论,了解正面管教始终致力于以一种非惩罚性的、尊重的和有效的方式,提供解决各种冲动行为(包括恃强凌弱)的方法,运用尊重理论和正面管教的方法不惩罚的解决各种冲动行为。

2.情感目标:以学生的心理需求为出发点,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扰。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

3.行为目标:改变以前不文明的行为,学会友善的与人相处,相互尊重,真诚相待,做文明守礼的二中人。

四、班会的设计思路:

案例回放,提出问题,激发思维,发表看法,总结提升。

导入:案例导入

环节设置:导入、介绍活动细则、动手体验、发表感想、总结。

教学方法:对话、体验、讨论等。

总结提升:学生写活动的感想。

导入:

(霸凌者)案例回放:开学以来,班上有一部分学生适应能力比较慢,还没有融入班集体,还没有形成和谐、团结的班级氛围。班里有一个孩子叫洋洋,开学至今问题不断,学习、人际交往都存在问题,他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件有三起了。我记录的他负主要责任的事件至少十起了,他几乎每周都有一件大事发生。上课被点名的频率最高。他练跆拳道有七八年了,他父亲给他交了终生的学习费用。

练过跆拳道的人踹一脚有多重?按照一位家长的话,他踹别人的一脚等同于四十斤左右的重量。他打闹造成的伤害,后果都很怕人。他的家庭背景是:父亲初中文化,妈妈小学文化。家里对他宠爱有加,属于高温暖低约束的家庭。他爸爸来的后果是,差点因为他跟对方家长打起来。有其父必有其子。

但我对这个孩子并没有成见,我一直在寻找最好的方法去教育他,直到我看到了《教室里的正面管教》第九章 解决恃强凌弱的方法。

那天下午学生入班以后,我带着大家一起做了一个心理实验---

活动 :    查理的故事

活动前的准备:下午每人带一张 白色 的硬纸,A4纸大小。

附:活动的操作如下:

活动—查理

1:在一张大厚纸上画一个人形轮廓。告诉学生们,这个人的名字叫查理。

2:让学生们说一些曾经伤害过他们情感的话语或行为的例子。每当说出一种话语或行为时,就把画的一部分弄皱,直到最终揉成一团。

3:问学生们认为查理是怎样的感受。他还想上学吗?班里有人曾有过这种感受吗?

4.现在,问有谁可以做些什么或说些什么来帮助查理。当一个学生给出一个鼓励的例子时,就把查理的画像抚平一点,直到画像平整。和学生们谈谈,即便有了鼓励,图画上仍然会留下一些褶皱。要让学生们以后在说话之前先想一想,知道说出去的话很难收回,并且“皱”会留存很长一段时间。

5.可以将查理的画像挂在教室里作为一个提醒,当同学们忘记相互尊重地对待时,就看看他褶皱的身体。如果一个学生哪一天过得很艰难,就问他是否度过了一个“查理日”,怎么才能帮助他感觉好起来,做得好一些。

总结

从这节班会课的活动中,你学到了什么?

这个心理实验做完之后,班级几乎全部的学生都表示自己受到了触动,明白了不文明的言行带给别人的伤害。

活动后:迁移(与查理有相同的遭遇的身边的同伴)—班级章甲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小学时因为瘦弱,并带助听器,常常被同学欺负。初中后,有人因为他带着助听器对他指手画脚,他自尊心变强了,和妈妈出去,常常不戴助听器。在班级被人嘲笑,有人称他为***,非常伤害他的自尊心。他收拾东西慢,咱班催促他的同学对他的做法,昨天他上午第四节上完音乐课肚子饿,去食堂买东西的遭遇,在午托部的遭遇,他的心情,我们需要对他做点什么呢?同学们每人写一句对他鼓励的话,给他,好不好?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30 13:5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