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24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数学优秀论文:如何激活学生的思维(1500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1 11:1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激活学生的思维
吉林图们市一小 杨春杰
摘 要:教学不是通过传授知识来消灭问题,而是通过传授知识引发更多新的问题。教师的任务是努力做到“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再“带着问题走出教室”。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一个问号吧。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创新型人才、想问、敢问、善问、乐问

21世纪是科学技术竞争更加激烈的时代,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推进,数学与数学教育对国家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时代要求学生具有创新意识,而创造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在小学阶段,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呢?我认为养成好疑好问的习惯是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必不可少的基础。众所周知,童年时期的牛顿对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发问:“苹果为什么会掉在地上,而不是飞上天空?”并最终带着这一疑问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成为一代科学伟人。

古人也曾说过:“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也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提出新的问题是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由此可见,鼓励学生敢问,教会学生善问至关重要。

尼尔·波斯特曼曾这样批评教育:“孩子们入学时像个问号,毕业时却像个句号。”这句话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警醒,它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旧的教育观的弊端。新世纪需要各类创新型人才,这对于我们基础教育来说则更具有紧迫性。而鼓励和培养每一位学生去疑、去问、去探索,是满足学生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如何培养学生想问、敢问、善问、乐问呢?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想问的意识。

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引起学习需要,同时问题本身也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定向,它能有效地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如果我们把数学的内容寓于各种各样生动具体的情境之中,就会激发起学生主动投入到探索性数学学习活动中去。如何有效的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想问意识呢?我认为以与儿童生活密切相关的真实问题为创设情境是一种有效的做法。如:我在讲“乘法估算”时,演示情景图课件:学校组织我们四年级189名学生去看电影,每张门票3元,带600元够不够?限3秒内枪答。此时,有的学生不高兴了,说时间短算不出来,此时少数几名学生举起了手轻松答了出来。一石激起千层浪,想问的问题出来了──他们怎么算得那么快?有时我还通过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创设问题的情境或以童话故事、模拟生活情境等形式呈现问题。帮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从“要我问”转化为“我要问”。

二、创设安全愉悦、民主和谐的情境,鼓励学生敢问。

(一)“爱”是敢问的前提。

我国古代就有“亲其师而信其道”的说法,如果我们教师能用满脸的阳光和灿烂面对每一个孩子,把爱洒向每一位学生的心田,尤其是“被爱遗忘的角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老师心中博大的爱,那么在课堂上就会不自觉地营造出一种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言心中之所言,敢问心中之所问。我们班有一位女同学从一年级入学起就沉默寡言,不仅上课时一声不吭,就连下课也极少跟同学讲话。怎样才能调动他的积极性呢?我利用平时批改的机会接近她,和她说悄悄话──你的字写得很漂亮,你的计算有进步了……渐渐地,我发现她在我讲课时开始用目光追随我了,入学的第三个月,当我提出问题时,她终于第一次勇敢地举起了手。这多么令人兴奋啊!

(二)“民主”是敢问的基础。

心理学认为,小学生好奇心、自尊心与思维的创造性有着密切的联系。专制式的教学最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不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惰性,缺乏自信心,思维迟钝、僵化。多年以来,我一直坚持当学生发言时,我耐心地听、虚心地听,并和学生一起探讨、交流。如我常问学生:“你有什么想法?”“你想说点什么?”“你想补充点什么?”……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符合我备课的预想,我也决不打断学生的思路。学生回答问题或提出的问题无论正确与否,一律表示欢迎,必要时展开讨论,肯定成绩、鼓舞信心、纠正错误。尽力发挥教师作为教学组织者的作用,以自己的参与热情,营造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促进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由于采取民主鼓励的方针,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乐于进行各种尝试。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1 11:12:00 | 只看该作者
三、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因素,引导学生会问,培养学生善问。

(一)努力挖掘教材,把教材中的句号变成问号。

在现行教材中,大部分内容都是前人研究总结出来的结果,结果就是句号。传统的课堂教学习惯于通过教具、学具的演示和教师的讲解,把结论变成学生头脑中的句号。这样只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不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从而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我们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把教材中“静”的内容教“活”了,如:更换教科书上的事例,选择为学生所熟悉的同时又符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事例,适时、适地、鲜活,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又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有时还可以向学生提供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内容,即把教材中的句号变成问号,引导学生不断经历艰辛的探索学习过程,把外在的认知结构内化为学生自己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如:我在教“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时,就把书中的这一结论变为“三角形的内角和为什么是180·?”学生独立自主地探索:(1)可以用量角器测;(2)可以把长方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求证;(3)还可以把三角形三个内角剪下拼成一个平角。这一过程是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构建新知的过程。在探索中,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长此下去,学生会养成一个习惯,每遇到书中的结语都会追问“为什么”。

(二)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1.拾级而问,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课堂教学无疑是主渠道。而从入学之初,就开始培养学生的提问习惯则是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有效途径。我在教一年级学生时,就要求他们每节课都要提出问题。起初,很多学生不会提问,我就只要求他们提出一般性的问题,即这道题该怎样做;过了一段时间,我又让学生提出理解性的问题,即这道题为什么会这样做?而不那样做;最后我鼓励学生提出创造性的问题,即这道题不这样做,我可不可以那样做?学生的提问由一般性到理解性再到创造性,拾级而上,问出了水平。

2.以问引问,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设计出许多开放性的问题,以问引问。教师的问题有多大,学生的思维空间也就有多大,也就能提出多大的问题。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经历,对于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师所产生的教学效果是大相径庭的。归根结底,就是因为教师因材、因人引问的能力高低各不相同而已。如:我在练习中,常常会给出一些条件不完备或多余条件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既可以让不同层次的每一个孩子都体会解决问题的愉悦,又具有很大的挑战性。我认为教师可以在练习中设疑,还可以在探索新知中质疑或引导学生向书本质疑,如对概念的定义、规律的总结的质疑,这样既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又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

3.课上互动,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实现课堂上的互动,尤其是学生间的交流是培养学生提问的又一有效手段。英国大文学家肖伯纳曾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个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个思想。”儿童之间的交往影响常常大于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在交流中对学生间不同的意见和见解,我决不充当仲裁者横加干涉,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甚至是辩论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班级的交流,集思广益,相互启发,一次又一次地激发起学生认知的碰撞,便于学生开拓思路,使学生原有的认识的到补充修正、提升与发展,从中感受到交流合作等诸多成功的乐趣。

4.体验成功,让学生乐问。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体验成功的喜悦后,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在课堂上,我会对学生说:“你有什么问题?”“你希望我讲什么?”“你需要知道些什么?”这样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我用信任的目光鼓励他,以示对他提出的问题很重视,如果提出的问题没有价值,我也要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如果提出的问题有创见,我就给予高度的赞扬 。这样学生乐问的精神会受到进一步的鼓舞。

四、向课后延伸,是学生“问”的源泉。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常用手段,我们鼓励学生发问,但教师不必、也不可能一一作答。因为有些疑问,仅凭本节课知识、本学科知识无法诠释透彻。爱因斯坦也曾竭力反对某些好心的老师,在学生提出问题时马上就详细地给予解答。他说:“老师的责任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独立行动和独立见解的人。”所以教师要巧妙地“存疑”,将问号“装进学生的脑子里”,进而让思想在学生“脑袋里产生出来”。如我在教“三角形的认识”时,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长分别是10㎝、5㎝和4㎝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我把这一问题诱导学生在课后解决。第二天,许多学生竟找来初中课本研究讨论起来……课堂不是教育的唯一场所,如果我们能善于把问题引向课外,那么课外知识就会成为学生“问”的源泉。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的教学不是通过传授知识来消灭问题,而是通过传授知识引发更多新的问题。让我们努力做到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上课,再“带着问题走出教室”吧。试想,如果我们把每一位学生都培养成一个问号,那么若干年后我们的国家一定会创新人才辈出。

作者简介:

杨春杰,吉林图们市一小。

邮 编:133100

联系电话:0433-3686118(小灵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5 16:3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