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5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班级教研会发言材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6 01:37: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老师们:
     本次考试各班级不成程度反映出来的问题很多,但大致不外乎:老师感觉不难,学生答不好。大都犯一些低级错误,成绩不理想。成绩起伏较大,书上的内容不熟悉。有些学科做不完,出现审题错误,会的题目也有失分现象,一科考不好影响下一科的发挥。答题速度和规范性不够等等。其实这都是基础不牢、知识与方法掌握不熟练,思维环节确失的一种表现。我觉得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今后的工作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运用预防性思维,提升备课和授课质量。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良好的备课质量是建立在对学情的充分把握上,是建立在对学生可能要犯的错误和可能出现的学科思维环节缺失的基础上的充分思考,所以提高备课质量是解决所有问题之首。所谓预防性控制大于事后控制,治病上医要优于中医和下医,曲突徙薪的典故,下棋走一步想三五步都是这个道理。我们知道孩子用绳子把蔓越莓穿起来做项链,挂到树上却发现从绳子的另一端掉下来了。不打结,就做不成绳串。复习与听课就像是给记忆这条绳子打了结。重复复习与整理就能让记忆更清透,而且它把记忆这条绳子又缠了一圈,使它变得更牢固,所以师生在训练前的用心的准备工作是提高复习备考质量的重要一环,这也是知识链和记忆结,是对知识掌握记忆的重构,是长期记忆,这要优于刻意频繁训练短期效益的短暂记忆,也是古希腊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说的万千智慧始于记忆的道理。

二,提高考练质量和考后的深度思考。这些问题的发生其实也是学生的考练和日常训练不够。学生的学习由接触到熟练掌握,要经历听课、运用训练、深度思考的反复循环。因此提高日常考练的次数和深度思考的查漏补缺至关重要,也是亡羊补牢,不算太晚。学生的考练有两种,一种是针对自己实际的自我训练,自我变式练习,自查自纠行动,它能帮助学生解决一些薄弱的学科与知识点,加强理解和熟练。另一种是老师的精准训练,它是老师根据学情有针对性的设计命题,精准改编学生错题、设计学生错误思维陷阱、主动引导看课本的题目设计、编制高考重难点和热点内容等进行考与练,在考练的组织、实施和规范上提高学生的重视度和认真度,优化考练的质量。同时引导考后的查漏补缺,在讲与评环节上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性思考,避免错题再错,稍加变化又错的出现,也避免学生成为错题的搬运工,不根本解决问题。对于综合的考练要有专人负责,分工合作,不怕麻烦,有人监督,在命题、考练、收缴、批改、讲评、补漏等环节上优化流程,加强监督,确保落实。

三,弱科问题解决不要停留在嘴上。造成学生弱科的问题和原因很多,但大都是兴趣、知识漏洞、心态、学风和自以为是的任性上等。在高三后期我们尤要注意学生的心态上要多些从容,少些急躁。多些胜不骄败不馁的冷静与沉着,少些对成绩名次分数的过度关注。多些对问题的思考与处理,少些浮躁和斤斤计较。另外在学风上也要加强,避免学生在家里、空余时间对手机、网络、闲书、交友和玩耍等的痴迷以及耗时,多一些零碎时间的有效利用,积少成多弥补弱科给自己造成的伤害,使之成为提高总成绩的一种惜时习惯。最后要听好课,高三复习后期,相当一部分学生总感觉这会了那会了,不坚持认真完整听课,使得自己对知识与方法,技能与思维的理解处于肤浅状态,不深入,给自己在今后的考试中犯一些低级错误埋下伏笔。高考的内容总体来说就那么多,老师不可能时时讲新东西;人总是要遗忘的,同学们总有重复犯的错误,老师不可能不重复;大凡重复的东西十有八九都是十分重要的……,也许这样说过之后,聪明的同学早就领悟了我所谓“应学会紧跟老师,且是有深度有智慧的跟”的意图。有时候老师们感觉考不好有压力,这也实属正常,也是老师有上进心的表现,其实没有压力反而是我担心的。无论考的好与坏,我们都要以一个良好的从容心态,给自己和学生一点自信与安慰,把精力放在具体的工作和学习的优化上,把我们的每一项工作落到实处。

四,想干、会干和实干是干好的永恒的话题。上次全体会上我的讲话就说到这一点,我们现今缺的不是道理,而是用心细致的去实干。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新年贺词中说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同样我们高三老师也都在努力奔跑,都是追梦人,而且都在做用心的追梦人。如果我们能把各项工作竭尽全力做到极致,那么我们的梦想就一定会实现。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2 09:3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