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9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工作随笔 2019,前往班主任的“远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8 11:09: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不知不觉2018的列车已经临近终点,手持2019新年列车的乘客们已经整装待发,前往未知的“远方”……

回顾漫长的2018年,虽然有300多个日日夜夜,但似乎唯一努力的一件事也没有落到实处,内心未免有些失落,一年来,我一直试图说服家长们承认一件事:绝大多数的孩子将来其实都是要过普通人的生活的,小学阶段我们帮助孩子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必要的劳动技能是很有必要的。这件看似简单的事情在实际推行的过程中遇到了意料之外的巨大阻力。

可能是因为受大环境的影响,班里61个孩子自己不着急,但是背后却有122个甚至更多严重焦虑症患者,千方百计想让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的心情我能理解,但动辄就给孩子报上四五个甚至六七个补习班就有些让人接受不了。“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有它本身的规律,也就是集古圣先贤大智慧于一身的老子所说的“道”,“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诺贝尔奖其中有一半以上都被德国人拿去了,中国人获奖的少之又少,其实已经说明了一些问题,我们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和大环境正在严重摧残甚至扼杀孩子们对学习的兴趣以及丰富的想象力,问题的根源其实在于孩子们背后一个个焦虑的家长。攀比的观念从孩子们一出生就已经开始了,小的时候比谁学会站的早,都会站了比谁说话早,上学了比谁会的才艺多、成绩高,再往后就比谁读的初高中好,比谁考的大学级别高,毕业后比谁工作好、工资高、婚姻好,甚至到死的时候还要再比一比谁的葬礼办的风光……

相比于中国打仗似的教育模式,德国的教育则显得静悄悄的,他们从不让孩子提前接触本年龄段不该接触的知识,而在培养孩子们学习兴趣上做足了功课。唯物辩证法中认为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才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部矛盾(即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第二位原因。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在尊重唯物辩证法原理上,德国为代表的很多国家都走在了前列,再反观中国,有没有觉得有点本末倒置?

前几天送完路队恰巧碰到一位接孩子的家长,闲来无事聊了一点孩子最近的学习情况,在听完家长给孩子规划的日程安排后,我不由得一阵唏嘘:周五下午放学后回到家吃点东西,从五点上补习班到八点,周末除掉一个上午用来写作业外,其余的一天半都在不同的补习班之间奔波,最长的一个补习班连着两节课下来整整四个小时,换成我们家长能坚持坐下来吗?十来岁的孩子正是对外界事物感兴趣而且有体力的年纪,家长们不是带着他们多出去走走见见世面,而选择把钱花在了那些纯粹以挣钱为目的的形形色色的补习班身上,为的无非是要比别的孩子多考几分,上所谓好一点的学校,看看现在的小学生们,三四年级就已经有大量孩子戴上了眼镜,五六年级近视率“突飞猛进”,等到初中加进了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六门中考科目,可想而知有多少补习班在等待着他们,孩子们疲于应付各种补习班,还会有时间用来思考吗?对待学业还残存有多大的兴趣呢?缺少了思考和兴趣的教育是没有灵魂的教育,我们为高中和大学输送的是什么样的孩子呢?目光呆滞、肢体僵硬、喃喃自语、疯疯癫癫?实在不敢再想下去了……

手中握着2019年的车票,怀着激动的心情展望未来,真期待通过有家长参与的主题班会、家长会、班级公众号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形式和手段为家长们的择校热观念降降温,让他们接受天才只是少数,品德比成绩更重要的观念,把更多的时间和金钱用在培养孩子们感兴趣的方向上去,其实去年的小升初私立初中考试中大量河南省博物院知识的出现已经给家长们指明了方向,死记硬背和打疲劳战没有遵循孩子们的成长规律,对待孩子们真正的爱是给他们内心真的想要的,而不是家长们自己想要的,要学会爱孩子们本来的样子。还有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努力让家长们明白,差异性存在于每个孩子身上,拿自己家孩子和别人家孩子对比除了打击孩子的自尊心,让他们自卑下去之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好的激励作用,聪明的家长们应该帮助孩子们和自己比较,今天的自己比昨天做的好,明天的自己比今天好,每一天都进步一点点,这才是教育的真谛,不是吗?

2019,我们携手前往班主任的“远方”

……

希望不会太远

……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2 15:4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