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开篇作者就写到,和孩子们一起生活,就像是一场持续的地震—古老的确定性土崩瓦解,新的思想和情感不断涌现。这本书里作者记叙了与孩子们的相处时,作者的蜕变过程。也提到了养儿育女的工作不只是一份辛劳的付出,更是一场精神的探险。我想我们的幼教工作也是一样,在面对孩子们热情的、原始的、真实的表现自我,我们需要不断地充实自身。在遇到不可避免的挑战时,我们需要汲取连自己都不知道的内在资源和知识,所以就需要我们不断地提升与成长。
但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你费尽心力为孩子准备的那些场景、那些游戏等,孩子有时根本就不感兴趣。比如在组织一节教育活动时,想引导他们往某个方向走,但他们会对某一个很小点感兴趣,二偏离我们的预想。
也有的家长会对孩子有很多的期待,一方面是因为争胜好强的心态,总以为自己的孩子比别人的孩子优秀,有与生俱来的天赋,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其培养成人上人;另一方面的原因是过度相信那些所谓的“早教理论”,认为孩子的大脑是一座富含其妙潜能的富矿,只有加强早期开发,才有可能见证奇迹;还有一个方面的原因,就是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有很多遗憾,有很多理想未能实现,希望通过对孩子的养育,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这其实是一种心理上的寄生状态。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有它自身的规律和节奏,如果外界的干涉太多,将其成长的节奏全部打破,孩子就会无所适从。父母的各种期待和理想,都与自身给孩子不恰当的定位有关,如果父母意识到自己的孩子其实就是一个普通的孩子,自己无法控制他的成长过程,因此而尽量少地给孩子这些期待和理想,父母自己就会在育儿的过程中,更多地享受生活这种简单的快乐,会减少很多焦虑和忧愁。
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首先要理解孩子,要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承认孩子是一个鲜活的个体,有自己独特的身心发展规律、思维方式与精神世界,尊重孩子的哲学生活和精神世界,用孩子的哲学观看待他们的世界,体验他们的喜怒哀乐。其次要保护孩子,善待孩子的精神萌芽。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帮助孩子进入引人入胜的追寻境界,来探求问题的可能解释。要善于利用故事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再次是要向孩子学习,善于从孩子身上看到自己的不足、看到自己的麻木不仁,体验儿童内在的精神品质,保留一份敏锐的童真。
这本书给我带来很多的所思所想,我会细细品味其中的哲理,不断的让自己更加理想的看待孩子给我带来的各种精彩瞬间,下面的一段话我觉得特别有意义跟大家分享一下。
为人父母
孩子会为我们带来什么?
在思考这个问题前,首先得做到
愿意以孩子为师
而后,你才能踏上这一发现之旅
从孩子对世界的专注中,学会活在当下
从孩子的创造性中,学会摆脱经验的牢笼
从孩子的情绪中,觉察自我的精神状态
从孩子的纯真中,发现日常生活的独特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