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非常钦佩特级教师王君对于各种文本的深入解读,不管解读多么深入,王君老师总能抓住关键词句咀嚼品味,在汉语中“出生入死”,深得要旨。
在本次大赛中,很多老师也都深得要旨,抓住关键语句,一叶而知秋,四两拨千斤。哈尔滨市风华中学的孙彦波老师讲授《王冕读书》一文,紧紧扣住文中的“痴”展开品读;王小芳老师执教的《富贵不能淫》以“大丈夫”统领文本解读,导出问题孟子心中的大丈夫“大”在何处和学习活动大丈夫之“辩”;安徽胡焰的《湖心亭看雪》也紧扣“痴”展开,这样的课堂重点突出,主干问题切中要害,避免了碎碎问,一个问题便能纲举目张,课堂大气从容。
再看,获得一等奖的老师们的课堂设计,他们都能从平常的语句中去发现深意,对文本细读达到了极致。郑州外国语学校的 毛超老师,在执教《卖油翁》时,让学生比较“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一次自矜”和“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两个句子中去掉“亦”和原句的不同,从两个虚词“亦”中品味康肃公的傲慢性格和对卖油翁的轻视。毛老师还关注到了“汝亦知射乎?”和“尔安敢轻吾射?”中两个人称代词的不同表达效果。可谓火眼金睛。
桂林十一中的申治云老师,在教授《狼》一课时,关注到虚词的表达效果,让学生比较“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一句中去掉虚词“矣”、“而”、“之”的不同效果,学生通过反复的品读,认识到,这些虚词能够拉长屠户的痛苦,更能表现屠户此时纠结的内心。正如王君老师一篇文章所写《让虚词登堂入室》,这些看似毫不起眼的虚词,低调卑微,仔细品读却能够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色处见繁花。
品味语言才是语文的根,语文课只有在文本炼字炼句处,甚至是最不动声色的字眼上深挖,才能品出真意,也才真正具有语文课的原汁原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