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53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缩写句子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1-4 09:36: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缩写句子的一般步骤,认识缩写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2.认识常见的缩句类型,学习其缩写方法,注意缩写句子的事项。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缩写句子的步骤,注意缩写句子的事项。

难点:能够正确使用所学缩写句子的方法与技巧快速、准确地缩写句子。

教学类型:讲授型   

适用对象:五年级学生

设计思路:学生对缩写句子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缩句的类型,提高学生缩写句子的能力,我设计了这个微课。其思路是这样的:用直接导入让同学们了解缩句的含义,然后以火眼金睛去学习缩写句子的方法与技巧、解题步骤、注意事项。最后通过练习,来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好,今天所讲的主要内容是如何缩写句子。缩写句子是小学高年级阶段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缩写句子,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句子的基本结构,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句子的主要意思。

二、学习过程

(一)首先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缩写句子(PPT):

缩写句子就是把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去掉其修饰、限制和补充说明的成分,保留主要成分,但不改变句子的主要意思。

(二)缩句和扩句正好相反,缩句是删去句子中的“枝”和“叶”,即删去附加成分,使句子表达得更加简洁。那么方法是什么呢?下面请看缩写句子的方法:

(1)读懂原句,明白原意。

(2)找出主干,删去修饰。

(3)认真检查,保留原意。

(三)缩写句子的步骤:

1、要认真读懂原句,明白句子的意思。

2、找出句子的主要部分“谁”、 “是什么”或“什么”、“怎么样”,对这部分予以保留(主、谓、宾),删掉次要部分(定、状、补)。

3、检查是否缩成最简单的句子,是否保持了原句的主要意思。

(四)缩写句子注意事项:

(1)缩句后的句子要保留原句的基本意思,句型也不能改变。

如:“妹妹的衣服很漂亮。”这个句子应该缩写为“衣服漂亮”而不能缩写成“妹妹漂亮”,否则就改变了句子的原意。

(2)把句子中的修饰词语,即所谓的枝叶尽可能全部去掉,不能去一点儿留一点儿。包括 :形容词、数量词、 表示程度、时间、地点的词。如:在草地上,盛开着许多美丽的花儿。(句中,“在草地上”是介词作状语可删去;“许多”是数量词修饰“花儿”可以删去;“美丽的”是形容词修饰“花儿”的,也可删去。缩写为:盛开着花儿。)

(3)借助“的、地、得”:把“的”“地”“得”前的修饰词删去,去除“得”后面的词语。(包括的、地、得要删去)

如“美丽的蝴蝶飞走了。”中“美丽的”是用来修饰“蝴蝶”的,因此“美丽的”可删去。这句话缩写为“蝴蝶飞走了。”

如“人们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中,“都忍不住惊讶地”是用来限制“呼喊起来”的,它要删去。这句话就缩写为“人们呼喊起来。”

如:我兴奋得一蹦老高。一蹦老高是修饰兴奋得程度进行补充说明的,要删去。就缩写为“我兴奋”

(4)去掉“在......中(里、上、下)”表示特定环境和语言的词语。

如:我们在学习雷锋活动的过程中,取得了成绩。 (句中“在学习雷锋活动的过程中”是用来强调在什么情况下“我们”才取得了进步,可以删除。所以缩写为:我们取得了进步。)

(5)留住句子中的“着、了、过”和“啊,吗,呀,呢”等语气词:

因为“着,了,过”和“啊,吗,呀,呢”是时态助词,助词在句子中没有独立性,所以是不能删的。如果去掉可能会改变句子的句式、结构或语气、情感。如:他勇敢地跨过了这条小沟。缩写为:他跨过了小沟。这样缩句才能使原句和缩写后的句子在情感和语气等方面保持一致。

(6)句子中的“不、无、没有”等否定词,缩句时要保留,否则有可能颠倒句子的原意。如:我在屋里没有找到那个装书的包。

应该缩成:我没有找到包。如果把“没有”去掉,就变成“我找到包”和原句的意思大相径庭,就大错特错了。

三、缩句练习

1.岸边的柳树上挂满了亮晶晶的冰条儿。

2.我们像百灵鸟一样在祖国大花园里放声歌唱 。

四、课堂总结

总之,在缩句中我们也不能硬套方法进行缩句,而是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合情合理地进行缩句,在理解句子基础上配合方法才能做到缩写的准确无误。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19 14:1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