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我已经在讲台上站了足足18年的时间。这18年,在别人看来也算是一笔小财富,可是以往那重复着同一内容的教学生涯茫然的让我羞于回顾,走过那段不懂得反思、不懂得创造性劳动而又忙忙碌碌的日子之后,我两手空空。磨光了一支又一支的粉笔,翻了一遍又一遍的课本,送走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我却没有留下一点属于自己的有价值的东西。
是读书,将我引向教师专业发展之路;是读书,将我内心的热情与渴望一点点激发出来;是读书,让我勇敢地站在智者的肩膀上看待教育,欣赏学生,从更为开阔的视角下发现教育征程中的另一片天地。
一本好书捧在手中,犹如清泉一泓,弥足珍贵。好曲不厌百回唱,好书不厌百回读。《不做教书匠》这本书,反复读来,回味无穷。初次阅读,似乎是一种消遣,轻轻松松地浏览鲜活生动的案例,顺顺当当地接受书中的思想,也曾试探着迈出发展的第一步,却发现前进的方向是那么渺茫。书本华先生在文中说道:“我们读书时,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犹如儿童启蒙习字时,用笔按照教师以铅笔所写的笔画依样画葫芦一半。我们的思想活动在读书时被免去一大部分。因此,我们暂不自行思索而拿书来读时,会觉得很轻松,然而在读书时,我们的头脑实际上成为别人思想的运动场了。所以,读书愈多,或整天沉浸于读书的人,虽然可以借以修养精神,但他的思维能力必将渐次丧失,此犹如时常骑马的人步行能力必定较差,道理相同。”这句话,如同震耳响鼓,使人警醒,我曾为书本中的道理剖析而感到赏心悦目,却不曾有更多的属于自己的思想活动。读这句话之后,我又重新拿起了这本书,细细品读了一番,希望能够发现新的属于自己的东西。
世界上没有思想完全相同的人,读书就是和作者交流思想,进行思想的碰撞与融合。管老师在《不做教书匠》一书从“方向感、约束感、责任感、上进感、专业感、奋斗感、亲和感、智慧感”这八个方面给年轻教师的专业发展指出了一条路子,这本书既是为青年教师量身定做的励志书,也是为学校管理而作的入岗培训书。再次阅读《不做教书匠》一书,书中那通俗易懂的讲解及与教学实践息息相关的事例,如源头活水不断流进心田,让我认识到“匠”,一个体力的付出者,“教书匠”,一个会蛮干的虽辛苦却不见成效的可怜者。教师,需要更多的智慧、技能,需要的是专业知识,这才是真正的财富。读书贵在思索与研磨,不仅需要深入领悟精髓、参透其实质,还要结合实际教学将书读厚、读丰富、读出韵味,读出新的东西。我相信,顺着这条路子走下去,踏踏实实地走下去,这必定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准的捷径。
管老师强调教师要有专业感,这是对教师的首要要求。教师要搞专业发展,就要积累专业知识,实践专业能力,提高专业水平。日积月累的力量伟大到令人望而生畏的地步,利用零星的时间去读一点点的书,透彻地理解它;去做一件小小的事情,把事情做好做精,你会发现变化就在平凡和简单中默默地发生了。每当察觉自己的平淡时,我就想,“专业”二字是教师与家长的最大区别,如果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退化到家长一看便会的地步,就没有教师地位可言了。这种想法总会成为我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内驱力,让我主动去研究学生、研究课堂、研究与孩子交往的技巧等等。读书是一种积累,没有量的积累,就不会出现质的飞跃。
读完这本书,便有了坚实的知识后盾,管老师那对人生、教育的高屋建瓴,更是将我内心深处的自信激发了出来,给了我足够多的精神食粮。理论就是后盾、专业知识就是自信,有了专业素质的提升,就能够挺直了腰杆儿,大声呐喊:“从此不做教书匠。”
管老师提到的“上进感”,更让我勇气倍增。以往,遇到困难的事情,当我想去试一试的时候,有人就会告诉我说,那是往石头上扎猛子。于是,迫于舆论的力量,我退缩了。当我信心十足地想要参加一项活动时,有人说,那是很难成功的。于是,我放弃了。当我想要站在众人面前表现自我时,有人说,不可能的。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当我再次有了进步的渴望和展现自己的冲动时,我的内心深处竟然开始发出一种声音:别做梦了,你从来就没有做到过。就在这时,我恍然醒悟,就因为我没有做过,所以我连机会也错过了。就因为在困难和不自信面前,我一次次地退让,所以我从来没有做过,更不曾想过能够跳出“套子”。直到今天,当挑战铺天盖地撒过来时,我还能怎么办?菜刀不用,时间久了就会生锈,老师不读书,时间久了思想就会落后,思想决定人的行动,观念和习惯决定人的命运。可以说,《不做教书匠》一书,重新塑造了运行新课程改革的我,给了我一种精神上的支持,一种力量,这种力量超越周围任何一个人对我的评价和对我的帮助。向教书匠挥挥手,不再重复徒劳无益的低水平的工作了。
我坚决要顺应教育变革从荆棘和坎坷中走出一条教师专业发展的属于自己的教育人生路,读书将成为伴随我成长的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