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62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班数学公开课说课稿 《找数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9-8 17:47: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说教材: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字,数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数字能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方便,数字在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意义,学习数字是幼儿学习其它数学知识的基础,为了加深幼儿对数字的认识和数字意义的理解,我设计了《找数字》这节数学活动。

二、说目标:

根据幼儿的认知,理解水平,我把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为:

   (1)、寻找生活中的数字,体验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2)、对数字感兴趣,理解每一种物品上数字的实际意义。

   (3)、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二、说难点,重点。

    我们教孩子学习数学的目的是让数学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生活,虽然孩子们在生活中接触了很多的数字,但他们几乎没有去思考过,理解过这些数字究竟代表什么意义,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因此我把本节课的重点定为:让幼儿通过寻找数字体验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难点定为:理解数字在不同地方代表的不同意义。

三、说活动准备:

    教师的准备工作:

   (1)、没有数字的尺子,没有数字的电话,没有数字的钟面。

   (2)、带有数字的实物或图片。

    幼儿的准备工作:

    请幼儿收集带有数字的常见物品或图片:(手表,闹钟,日历,温度计等),并布置在教室的四周,成为“数字世界”。

四、说教学方法。

    根据新《纲要》中的要求,要让孩子们在情景中学习,在探索中学习。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本次活动主要采用了情景学习法,观察法,操作法,游戏法等。

    1、情景学习法:在第一环节让幼儿用收集来的各种有数字的物品把教室布置成一个有趣的“数字世界”,让幼儿在这个情境中寻找数字。

    2、观察法:通过幼儿观察他们带来的物品,理解“数字”和“物品”之间的关系,并引起幼儿的思考。

    3、操作法:通过幼儿为各种物品编号码,加深幼儿对“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的理解。

    4、游戏法:在本次活动中,游戏是一条主线,通过幼儿“游数字世界”“猜数字”“找数字”“添数字”等小游戏来达到预设的活动目标。

五、说教学过程。

    本次活动我将分四个环节来进行:1、游“数字世界”2、猜数字3、找数字4、游“粗心王国”。

    第一个环节是:游“数字世界”。

    1、教师用神秘的语调说:“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到一个神秘的世界,这里的东西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请你找一找,是什么?”

    2、引导幼儿寻找数字,(发现钟表,日历,尺子,电话,秤等)物品上都有数字。

3、请幼儿说一说你都在哪儿发现了数字 。

第二环节是:猜数字。

    1、刚才,我们逛了数字世界,发现这里的东西上都有数字,请你们想一想,这些数字有什么用处呢?

2、请幼儿猜想物品上数字的意义及他们的功用。

3、教师逐一取出钟表,日历,尺子,电话,秤等物品,请幼儿分别说一说他们的用处。教师作以总结。

    第三个环节是:找数字。

1、“原来,数字有这么大的用处!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我们今天收集来的这些物品上有数字外,还有哪些物品上也有数字呢?”

3、请幼儿寻找生活中的数字。

幼儿自由发言,谈他们还在哪里见到过数字,有什么用处。孩子们观察的很认真,很仔细,他们观察到的有鞋号,书的页码,门牌号,车牌号,饭店菜谱上的价格,超市货架上的价格标签,食品上的生产日期,货号,食品的重量,数量等。

4、教师分类讲解这些数字的意义(基数、序数、编码等)以及对我们生活的作用。

第四个环节:延伸活动,游“粗心王国”。

1、今天,老师还要带小朋友去“粗心王国”游玩,请小朋友看一看,想一想,“粗心王国”的物品上少了什么?他们的生活方便吗?为什么?

2、“小朋友,请你们来帮助他们,为这些物品添上数字,使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方便,好吗?”

   (1)、请幼儿为空白尺子、电话、钟表添上数字。

   (2)、教师观察检测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在整个活动中,我严格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的内容及形式,寓教育于游戏活动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4 06:1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