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57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六年级上学期科学教研组工作总结2010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6 20:5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回顾这个学期的科学工作,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有的只是平常的常规工作和琐事。身为科学学科的教研组长,“官”不大,但也真正体会到了工作“做实”“做细”的重要性。自己感觉教研工作的真正实效还未得到有效的落实,每项活动的预期目标总和实际达成的效果有着明显的差距。现将本学期的学科教研工作及个人的思考小结如下:

  一、教研工作比较被动

  自我感觉是遵章而行,根据上级批示而动。事先对本学科的工作没有进行良好的规划与打算,订计划前总是想着教研室会有什么活动、学校里有什么活动、综合组有什么活动。然后就想,上面怎么动,我们就跟着怎么动吧。为教研活动而活动,违背了教研活动的初衷——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二、遵照执行比较认真

  订好计划后执行还是比较认真的,因为本人较为循规蹈矩,所以执行上级的任务则有点较真。觉得计划里订的就得执行。依计划,我们本学期的主要教研活动为集体备课、同课异构教学活动、教学反思交流与沙龙。每次活动前我都会在学校网站教科研信息中发布活动通知,并以电话或短信的方式告知每个成员做好准备工作,活动后要求上交相关的资料。组里的老师也都很认真地遵照执行,备课、上课、评课、上交评课稿、写教学反思、写特长生培养的材料,并在我的要求下将相关资料传到学校网站的教师园地中。

  尽管有些活动因具体情况的变动没有执行得很完美,但也算不错了。

  三、收集资料初具习惯

  上半学期的规范(示范)教研组的评选带来的最直接影响就是——我们有了积累材料的习惯。有些活动我会尽量将活动的具体方案、作业纸等进行设计让老师们在活动中进行填写,一来提高活动的效果,二来有了活动的具体记录。对于上课听课论谈等的活动也要求老师及时上交教学设计反思、评课稿、发言材料等,同时也尽量在网站留下相关内容。

  因为“执行计划”和“收集资料”这两块做得比较认真细致,所以教研活动在形式上较为完善了。

  四、切实有效还需努力

  我想接下来的重点就是如何让教研活动发挥真正的作用——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改善科学课的课堂教学质量。我想这一点的执行是很有难度的,但也是最有价值的。

  1、抱着平常心互相听课

  现在初步的打算:下学期,如有可能同年级的老师要每单元互相听一节常规课,这里的前提是我们科学老师要抱着一颗平常心,与同年级的教师对教学进行互相探讨与切磋。这样做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册的教材,互相学习教学的优点。此外,同一个组的老师每人开出一节组内的公开课,作为最佳教学设计与最佳的一节课。

  2、同伴帮助,多多交流

  从本学期的活动来看,要真正对老师产生提高和促进作用,同伴之间的互相帮助不可少。活动前的准备中,承担活动的老师应主动请同组的老师参与交流共同出谋划策,而同组的老师也应义不容辞热情相助。活动中老师们除了要看、听、记外,更重要的是交流,发表自己的想法与意见。如果更理想一点同年级的其它老师事先在任课班级中尝试教学,而其它年级的老师最好能设计一份教学预案或参与集体备课。只有强化思考与交流的活动,才能使老师们在思维的交流碰撞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改善自己的教学实践。也只有强化思考与交流才能使参与活动的老师都得到收益。

  而我们以前恰恰就是没有认真经营这一块,每次活动主要就是听课交作业,缺乏交流探讨,致使每次活动形式上参与的人很多,而实际产生效果的只是承担活动者本人,也因为活动中没有任何的同伴帮助交流,所以活动前后老师总是在自己的水平上原地踏步。

  3、专家引领,不可缺少

  当然同伴帮助也是有局限性的,因为大家的水平相当,提高不快,所以也需要专家的引领。我想在这个方面我们主要可以利用《科学课》杂志、网络、录相来弥补。网络这一块已经介绍给了我们的科学老师,有些老师也能经常去看看、查查资料,这就已经很好。更希望有更多的科学老师能参与到探索博客,浙江小学科学教育网,及热心科学教育的科学教师群中。也希望不单只是看看,还能主动与人探讨交流。另外《科学课》杂志中先进的理念,最新的信息,也是应该关注的,我们还可以就那里发表的教学设计上模拟课,来提高我们的教学设计能力与课堂教学能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20:4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