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天涯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9位国外音乐家生平故事

[复制链接]
15#
 楼主| 发表于 2008-4-14 16:4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29位国外音乐家生平故事

勃拉姆斯

(1833—1897)


       人们常说德国最伟大的作曲家有三位,因为这三位作曲家的名字都从字母B 开始,所以又称“三B”。他们是巴赫、贝多芬和勃拉姆斯。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于1833 年5 月7 日生于汉堡的一个音乐家庭。父亲是汉堡交响乐团乐师。勃拉姆斯从小跟父亲学习音乐。他的音高辨别能力很强,6 岁时,就能背向钢琴又快又准地听出父亲所弹的每一个音,从不出错。因此,父亲总怀疑他是否回头偷看过键盘。少年时代的勃拉姆斯学习非常刻苦,当小朋友们游戏时,他总是独自练琴、读书。12 岁时,他开始学习作曲。父亲打算让勃拉姆斯像自己一样成为弦乐演奏家,但勃拉姆斯更喜爱钢琴,14 岁时就举行了公演的钢琴独奏音乐会。迫于生计,他小小年纪便开始在小酒馆和舞厅演奏钢琴补贴家用了。
       1853 年1 月,20 岁的勃拉姆斯与匈牙利小提琴家莱梅尼一同去旅行演奏。他们来到杰鲁雷根城。临开演,俩人才发现舞台上的钢琴比莱梅尼用的小提琴低半音。这时,请人调琴已经来不及,小提琴家怕影响效果又不肯放低提琴弦。出场时间已到,不容再犹豫。勃拉姆斯信步走上舞台,凭着惊人的反应和高超的技术,把钢琴部分全部提高半音演奏。一曲终了,轻松自若,小提琴家已自惊呆在听众的热烈掌声中。
       经著名小提琴家约阿希姆介绍,勃拉姆斯见到了心仪已久的李斯特。李斯特非常热情地接待了勃拉姆斯,并对他的作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鼓励他继续努力。但勃拉姆斯在与李斯特的几天接触中,渐渐对李斯特过份沉溺于荣誉中的傲然作风不以为然,他也不喜欢李斯特夸张华丽的钢琴演奏风格。他觉得自己与李斯特相距甚远,且又对李斯特的情趣不敢苟同,所以深感失望。
       一天,李斯特为宾客们演奏了勃拉姆斯的作品,然后又满怀激情地演奏自己的新作《b 小调奏鸣曲》。曲犹过半,李斯特停下手来,想回头看看勃拉姆斯作何表情,不想勃拉姆斯已鼾声大作进入梦乡了。李斯特当然十分生气,拂袖而去。这次会面就这样不欢而散了。
       与此前后,也是由约阿希姆介绍,勃拉姆斯来到舒曼家造访。身患重病的舒曼亲切地接待了他。勃拉姆斯为舒曼夫妇演奏了自己的几首作品,舒曼激动地对爱妻说:“亲爱的,这样的音乐我们从来没有听过。”
       舒曼的妻子克拉拉也非常激动。舒曼从勃拉姆斯身上,看到年轻时的自己,于是欣然命笔,热情地介绍勃拉姆斯。文中说:“他叫约翰内斯·勃拉姆斯,来自汉堡,一向在那里默默无闻的埋头工作。他的一切都告诉我们,他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物。他的谦逊就是他成功的保证。在这里,他也许会遇到创伤和挫折,但是他也会得到成功和荣誉。让我们竭诚欢迎这位英勇豪迈的战士吧!”
       与舒曼夫妇的相识,于勃拉姆斯日后毕生的事业与生活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几个月后,传来了舒曼因病跳河,被人救起后住进疯人院的消息,勃拉姆斯连忙来到舒曼的病榻前,同克拉拉一起陪伴着舒曼,直到舒曼离开人间。怀着对舒曼的无限思念之情,经过十几年的酝酿,勃拉姆斯于1868 年完成了巨作《德意志安魂曲》。初演时,克拉拉和约阿希姆夫妇都在座。这部作品引起了整个维也纳的轰动。人们称它是“自巴赫、贝多芬以来,首屈一指的宗教音乐作品。”
       1876 年11 月,勃拉姆斯又因《第一交响曲》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首交响曲是他用十五年时间断断续续写成的。人们称赞这首交响曲可以被誉为贝多芬的第十交响曲,认为这部作品显示了勃拉姆斯与贝多芬在精神上的密切联系。就连十年多来无心理睬勃拉姆斯,一直醉心于瓦格纳作品的著名指挥家毕罗,这时也变成了勃拉姆斯的拥戴者,音乐历史中“三B”的说法,就是他率先提出的。
       1880 年,布雷斯劳大学赠予勃拉姆斯名誉博士学位,为此,勃拉姆斯特地写了《学院节日序曲》,以示答谢。
       1885 年5 月20 日,克拉拉夫人病故,勃拉姆斯闻讯立刻赶去参加葬礼。勃拉姆斯暗恋克拉拉已久,并因此终生独居。如今他失去了一位亲密的挚友,至为悲痛。
       勃拉姆斯的晚年生活非常平静。虽然世人为他和瓦格纳的高低优劣吵翻了天,但勃拉姆斯本人却熟视无睹,全然置之度外。据罗马尼亚著名音乐家埃内斯库回忆说,他曾于1892 年与晚年中的勃拉姆斯邂逅相遇。当时,11岁的埃内斯库正在维也纳音乐学院的大厅走廊中独自练习小提琴,迎面走来了大胡子前辈勃拉姆斯。埃内斯库不禁手忙脚乱,慌作一团。勃拉姆斯停下来,劝他别紧张,接着练习。渐渐地,埃内斯库全身心投入到音乐中,松弛自如,已忘却身边的老人。一曲终了,勃拉姆斯大为赞赏,鼓励他再接再励,定会成功。埃内斯库在自己晚年时说,在他一生中曾多次遇到种种困难,但一想到勃拉姆斯当年的鼓励,便立即精神振作,充满信心。
       1896 年,勃拉姆斯的健康状况突然恶化。1897 年4 月3 日夜,这位可敬的老人病逝于维也纳家中。
       在勃拉姆斯的一生中,或许难得看到动人心魄的惊涛骇浪,但他毕生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尽心尽职地忠于自己热爱的事业,并因自己诚实而出色的劳动,在世界音乐发展的历史中占有着突出而光辉的地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08-4-14 16:4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29位国外音乐家生平故事

柴科夫斯基

(1840—1893)


       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做出大胆而准确的选择,决定了柴科夫斯基一生艰难坎坷的命运。
       彼得·柴科夫斯基(Pyotr Tchaikovsky)于1840 年5 月7 日生在俄国维亚特卡省边境的沃钦斯克矿区小镇。父亲是矿上的总督察;母亲是法国人,喜欢音乐。父亲有一只能自动奏出莫扎特歌剧音乐的表,使柴科夫斯基对音乐产生了兴趣,并从6 岁开始学习钢琴。
       10 岁时,柴科夫斯基从父母的安排去学法律,整整用了10 年的时间。这期间,他更没有中断音乐学习。
1859 年法律学校毕业后,柴科夫斯基在司法部任书记员。他常常去观赏歌剧、音乐会,仍然是尤其喜爱莫扎特的作品,同时,他偶尔也试着写些音乐。柴科夫斯基越来越无心从事他的法律工作,索性于1863 年考入新建的彼德堡音乐学院。
       入校后,柴科夫斯基师从院长、著名作曲家安东·鲁宾斯坦。1865 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作品清唱剧《快乐颂》获得了银奖。其时,院长鲁宾斯坦的弟弟尼古拉·鲁宾斯坦正筹建莫斯科音乐学院,柴科夫斯基于是应聘前往执教。嗣后,他边教学,边创作,任教13 年中,写出了包括舞剧《天鹅湖》、《bb 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在内的大量重要作品。柴科夫斯基非常热爱自己民族的深厚音乐传统。1869 年中的一天,他正在乡间写作,忽然听到一阵歌声。旋律沉郁委婉,令柴科夫斯基不胜神往。临窗一看,才知道是一位泥水工正在工作中唱歌自得其乐。第二天,他向这位工人记下了这首民歌,后来,把它用在了《第一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极》中。几年之后,伟大的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听到这首乐曲时,激动得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他说:“我已经接触到忍受苦难的人民的灵魂深处了。”
       1875 年,柴科夫斯基应约为一家杂志每月写一首与该月分有关的钢琴曲,他每月按时完成,一共写了12 首,后来以《四季》的名称合集出版。其中《六月·船歌》、《十月·秋之弦》和《十一月·在雪橇上》尤为驰名,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小品佳作。柴科夫斯基在这段时间内还曾尝试担任指挥,不想自己的素质与指挥相去甚远,一上台,“就有人头落地的感觉”。他甚至用左手支住下腭,以免人头当真下落,但仍然头晕目眩,心慌意乱,只好恨恨作罢。
       1876 年,柴科夫斯基结识了富孀梅克夫人。梅克夫人长柴科夫斯基9 岁,她十分喜爱这位作曲家的音乐。为了使柴科夫斯基解除谋生的辛苦全力投入创作,她答应对柴科夫斯基提供资助,条件是两个人永远不能见面。于是,柴科夫斯基辞去了莫斯科音乐学院的教席,全身心地致力于创作之中。
       柴科夫斯基与梅克夫人交往14 年。在这期间,他们恪守诺言,从未会过面。他们的深厚情谊,全都靠鱼雁往来反映在大量的信件中。柴科夫斯基的《第四交响曲》,被他们在信中称为“我们的交响曲”。这部作品,曾是他们信中的主要话题。
       1877 年5 月13 日,柴科夫斯基写信给梅克夫人:“我正忙于写《第四交响曲》,我想把它献给你,因为我知道你想在它里面找到你内心的感情和思想的回声。”梅克夫人第二天回信说:“你说要把你的交响曲题献给我,说实在的,只有你才有这种权利。”
       事隔20 多天后,梅克夫人又在信中说她从来没有接受过别人题献,这是一次意外。她接着说:“你愿意把我看作你的朋友吗?如果你回答一个‘是’字,我会非常高兴。你可以把你的交响曲,题献给一个‘朋友’,不必写明姓名。”
柴科夫斯基作了肯定的回答,接受了梅克夫人的题词要求。梅克夫人答谢说:“我诚恳地感谢你的美意,你的交响曲,将永远是我生命中的光辉。”
       1878 年12 月《第四交响曲》演出大获成功。梅克夫人又接到柴科夫斯基的信:“当我开始写这部交响曲时,我们还相识不久,但我清晰地记得,我是在为你写下每一个音符。凭我的直觉,我知道,没有谁能像你一样,对我的音乐会激起如此深刻的共鸣。我知道,你和我在精神上靠得很近。对于这一部作品所表现的境界,我知道,你比世界上的任何人都了解得清楚。”尽管从信中可以看出,柴科夫斯基一直小心翼翼地维持着和梅克夫人的关系,但在1890 年,这种关系还是不幸中断了。梅克夫人以经济状况不佳为由,停止了对柴科夫斯基的资助。这件事对柴科夫斯基来说不啻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不仅在经济上,尤其在精神上。
       经过长期酝酿,柴科夫斯基于1893 年动手写作《第六交响曲》。在这部作品中,他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构思时,常不免激动难抑涕泪滂沱。在所有作品中,柴科夫斯基最为这部交响曲感到自豪。
       毫无疑问,《第六(悲怆)交响曲》的确是一部非常成功的作品。它以极其细腻的心理刻画手法,深刻而生动地描绘出19 世纪俄罗斯知识分子在令人窒息的政治环境中,对自由理想的渴求和痛苦不安的复杂心态,成为世纪末一代人精神面貌的真实写照,受到全世界听众的衷心热爱。
       这部交响曲首演后的第四天,柴科夫斯基不幸身染霍乱,不久便与世长辞了,时1893 年11 月6 日。
       20 多年前的选择,或许使沙皇政府缺少了一名厌恶其职业的司法官,但全人类却因此而得到了一位值得永远崇敬的作曲家,一批永不褪色的优秀音乐作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08-4-14 16:4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29位国外音乐家生平故事

(1841—1904)


       爱国主义,对有的人来说,可能只是冠冕堂皇的口号,但是对身处被奴役国家的德沃夏克来说,却是一面鲜明而真实的旗帜。
       安东尼·德沃夏克(Antonin Dvoak)1841 年9 月8 日生于捷克布拉格以北30 公里的小村庄涅拉霍士夫斯。德沃夏克从小就十分喜爱故乡的民歌,他努力学习唱歌和小提琴,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
       德沃夏克的父亲是一个穷苦的屠夫。按照当时的习惯,身为长子的德沃夏克要继承父亲的职业。于是他在12 岁的时候,被送往附近的小城学徒。
       德沃夏克对这份职业毫无兴趣,他唯一想做的事就是练习小提琴。每当琴声响起,便勾起了他无穷的想象。一位风琴师发现了德沃夏克的才华,就教他演奏风琴、钢琴以及音乐理论。德沃夏克天资聪慧,用功好学,进步很快。老师找到德沃夏克的父母,建议他们让儿子去学音乐。虽然穷苦但却明智的父母欣然同意。德沃夏克遂于16 岁那年考入布拉格风琴学校。
       父母亲虽然爱心备至,却财力有限。为了挣得足够的学费,德沃夏克半工半读,在教堂于各种乐队里演奏小提琴,替人抄谱,教音乐课,在忙碌的工作中也增长了才干。
       当时,著名的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正在捷克国民剧场担任乐队指挥,他非常器重德沃夏克。德沃夏克毕业后,斯美塔那便请他在自己的乐队里演奏提琴,并提供了许多乐谱,供他学习。德沃夏克在这座剧院里工作了10 年,也默默地钻研了10 年。10 年的辛苦为他日后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牢靠的基础。
       当时,捷克正处在奥地利的统治之下。占领者为了巩固、延长自己的统治,钳制捷克民族文化的发展,企图用德奥文化对捷克人民实行思想统治上的殖民化。以斯美塔那为代表的一大批捷克艺术家针锋相对地举起了发展捷克民族文化的旗帜,创作出了一大批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文化特征的音乐作品。1872 年,在斯美塔那的影响下,德沃夏克根据捷克诗人的同名叙事诗谱写成了赞美诗《白山的子孙》。作品反映了17 世纪捷克人民反抗哈布斯堡王朝的英勇斗争,表达了作曲家对祖国的深切热爱。这部作品唱出了当时人民的心声,很快便风行于全国各地。
       翌年,德沃夏克结婚后,辞去了乐队提琴师的职务,专心创作。他的妻子为他创造了安宁、舒适的写作环境。但是他们遇到了新的麻烦:婚后的生活越来越穷困。虽然他有不少作品在音乐会上受到好评,但是,没有机会出版,没有收入。为谋生计,他只好又像求学时那样,去教音乐课,去教堂弹琴。就这样,他仍然有连面包钱都拿不出的时候。无奈之中,1874 年,他硬着头皮向奥地利一个专门资助穷困而有天才的音乐家的组织提出申请,并按照要求送去了自己的作品。从第二年起,他连续五年获得了这个组织提供的奖金。
       1877 年,这个组织的评委之一、著名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在评审中惊喜地注意到这位才华横溢的青年。他立刻提笔给朋友、出版家希姆洛克写信,请求出版德沃夏克的作品。信中写道:“像您这样的出版家一定会对这些作品感兴趣。任何您想得到的歌剧、交响曲、重奏曲、钢琴曲等等,他都能写得出来。他是一个天才,这毫无疑问,但也是一个穷人。所以,我请求您特别予以关照。”
       勃拉姆斯的真诚帮助,为德沃夏克打开了走向世界的大门,同时,也开始了这两位作曲家之间的长期友谊。勃拉姆斯不仅帮助德沃夏克提高作曲技术,当德沃夏克的作品排印时,他还用整天的时间亲自为德沃夏克校对。他们志同道合,切磋磨砺,互相关心,共同分享彼此的成功。为了表示自己的感戴之情,德沃夏克将《d 小调弦乐四重奏》献给勃拉姆斯,并将勃拉姆斯的五首《匈牙利舞曲》成功地改编为管弦乐曲后献给勃拉姆斯。他们不仅因这一深厚的友谊彼此获益,同时也为世人树立了提掖后进、尊敬前辈的一代典范。
       逐渐,德沃夏克的作品不但在捷克人人尽知,国外听众也时有所闻。英国听众对他的音乐尤其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他先后九次出访英国,每次都受到热烈欢迎。他的清唱剧《幽灵的新娘》曾在伯明翰上演,他自己曾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的情景:“当女高音阿尔巴尼唱完第一首咏叹调后,听众像触了电似的,立刻就是一阵热烈的掌声,并且越来越热烈,直到曲终。乐队、合唱队和听众的欢呼声响成一片。他们不断地大声喝彩、叫我的名字。这人声鼎沸的场面真使我惊呆了。”
       1890 年,布拉格卡洛尔大学赠予德沃夏克荣誉哲学博士学位。他同时受聘为布拉格音乐学院教授。德沃夏克声誉日增,但其爱国之心却丝毫未减。
       有一次,老朋友希姆洛克在德沃夏克的《d 小调交响曲》付印时,觉得不用捷克文更好,但德沃夏克坚持不改。出版商不同意,争论中不免出言不逊。德沃夏克非常珍惜和希姆洛克的友谊,但更珍惜祖国的尊严。他激动地对希姆洛克说:“我只想告诉你一件事,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的祖国,谁都热爱自己的祖国,忠实于自己的祖国。”由此,几年中德沃夏克和希姆洛克断绝了来往。最后,还是出版商出面道歉,大家才重归于好。
       1892 年,德沃夏克接到美国纽约国家音乐学院创办人琴妮·瑟勃夫人的邀请,出任该院院长,同时教授作曲、配器,并担任学校交响乐队的指挥。
       其时,纽约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与古老的欧洲大陆自有不同,美国的许多新鲜事物都给德沃夏克留下了极其强烈而深刻的印象。他在美国有一些黑人学生,在这些学生的帮助下,德沃夏克对美国的黑人音乐、进而对印第安民间音乐都渐渐有了了解。
       1893 年,在美国诗人朗费罗描写印第安人的长诗《海华沙之歌》的影响下,德沃夏克写出不朽之作《e 小调第九交响曲》。曲中始终贯穿着对祖国捷克的思念,同时也抒发了他来到美国之后的深刻感受。这部作品本无标题,准备演出之际,琴妮·瑟勃夫人建议署题“新大陆”,德沃夏克欣然从命。
       它的首演立刻在美国引起巨大的轰动。起初,美国的报纸把它称为“美国的交响乐”,但德沃夏克深不以为然。他说:“我没有使用过任何一条黑人或者印第安人的旋律。我只是在自己的主题中体现了印第安音乐的特色,只是用现代的节奏、和声,对位和乐队音色等各种手法发展了这些特色。”
       1895 年,德沃夏克从美国返回捷克。第二年,写出了他的代表作之一歌剧《水仙女》。1901 年,他被任命为布拉格音乐学院院长。两年后,当他完成了最后一部歌剧《阿尔密达》时,生了一场大病。1904 年5 月1 日进午餐时,他突然中风,几分钟后不幸逝世。
       高举爱国主义的大旗,从被奴役的国家中杀出一条生路,为祖国争得世界性的荣誉,这是德沃夏克一生的理想,他成功了。他的祖国人民永远记得他,全世界人民也都永远记得这位为爱国主义理想勇敢奋斗了一生的捷克作曲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08-4-14 16:4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29位国外音乐家生平故事

格里格

(1843—1907)


       19 世纪后半叶,欧洲各民族音乐文化勃发兴盛。在似乎沉寂的北欧,升起了作曲家格里格这样一颗光焰夺目的明星。
       爱德华·格里格(Edvard Grieg)于1843 年6 月15 日诞生在挪威的卑尔根。祖上是苏格兰人。父亲经商,并兼代英国驻卑尔根的领事。母亲是挪威人,还是一位音乐修养很高的钢琴家。格里格小时候,家里每周举行一次音乐爱好者们的音乐会,于是他渐渐地爱上了音乐。6 岁时,他开始随母亲学习钢琴。母亲特别喜欢莫扎特以及意大利歌剧作曲家威尔第的音乐,格里格也就从小耳濡目染与这些作品相从为伍,结成了亲密的伙伴。12 岁,他开始学习作曲后,更是情痴神迷。一次学校的作文课上,他竟将一首变奏曲交给了老师。
       格里格父母的朋友中,有一位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布尔,他是挪威民族乐派的创始人之一,并曾创建了挪威第一座国立歌剧院。1858 年,布尔旅行演出归国后,特地来看望老朋友一家。格里格为布尔演奏了自己写的《德国主题变奏曲》,布尔大为赞赏。于是,他建议格里格的父母送孩子去德国的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于是,15 岁的格里格告别了父母和家乡,独自来到莱比锡,开始了四年的音乐学院学生生活。
       毕业回国不久,格里格结识了比他年长一岁的年轻挪威作曲家诺尔德拉克。他们一见如故,亲如手足。诺尔德拉克向格里格介绍了自己为挪威进步诗人比昂森的诗歌谱写的一首歌曲。这首歌曲写在挪威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年代中,深受人们喜爱,后来定成了挪威的《国歌》。诺尔德拉克激动地说:“我们是挪威人,我们不能玷污我们的荣誉。我们必须忠实于自己民族的音乐。”格里格深受感染,他决心和朋友携手并进,为发展挪威音乐献身。为了表示对朋友的感谢,格里格创作了一首《幽默曲》献给诺尔德拉克。三年后,诺尔德拉克去世,格里格在无限的悲痛之中为老朋友写了一首《葬礼》,并亲自登台演奏。
       1866 年,格里格在首都奥斯陆举行了作品音乐会,引起了轰动。第二年,他被任命为奥斯陆爱乐协会指挥。
       好景不长,当这位年轻作曲家刚被人们了解时,挪威的民族独立运动不幸受到了挫折,政治环境十分恶劣。格里格一时成为反动文人攻击的众矢之的,生计也受到影响,他的情绪十分低落。
       1869 年初,格里格收到一封寄自罗马的意外来信。信中写道:
“格里格先生:
       你的奏鸣曲真使我惊喜。
       这首优美的乐曲是你作曲天才的证明。我祝贺你在祖国所取得的成就,相信你一定能继续发挥才华。如果你能来德奥,则请到魏玛来小住。我很希望同你认识。”
       署名赫赫然是“李斯特”。
       一代大师的来信,为格里格带来了信心和希望。这年秋天,格里格赶到了罗马。李斯特热情地接待了他,并且表示对他的作品非常喜爱。李斯特为格里格举行了作品音乐会,并且亲自视奏了格里格刚刚完成的新作《a 小调钢琴协奏曲》的手稿。音乐会大获成功,格里格由此开始走向了世界。
       回到奥斯陆之后,格里格发起组织了旨在促进挪威民族音乐发展的音乐协会。1874 年,他获得了挪威政府的资助,从此他终于能全心全意地投入创作了。
       1876 年,他完成了为挪威著名戏剧家易卜生名作《培尔·金特》的配乐,上演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格里格的作品不但在挪威国内赢得了盛誉,而且很快就流传于欧洲各地。1888 年,格里格应邀出国旅行,遍游欧洲各国,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热烈欢迎。伦敦的报纸曾就他的一场音乐会的盛况做过如下报导:“音乐会预定在晚上举行,可是,格里格的音乐迷们从早上8 点就已来到音乐厅门前等候了。”
       格里格的音乐尤其引起了俄罗斯音乐界的重视,柴科夫斯基热情地赞扬说:“格里格的音乐渗透着迷人的忧郁,反映出了挪威大自然中的美。它忽而宏伟宽广,忽而平实可亲,对于北方人来说,永远无比地诱人。其中还有一种令我们感到亲近的、很快就能在我们心中引起热烈同情和强烈共鸣的东西。”
       回到挪威后,格里格的身体日渐衰弱。年轻时,由于在校过分用功,他曾患肺病,并实行手术切除了一只肺叶。顽症一直伴随他多年,这时更为严重。他一面休养,一面创作,写下了最后两部作品:《挪威农民舞曲》和《挪威舞曲》。
       63 岁时,他在英国多次邀请之后,不顾身体虚弱,决定再次出访。正当他准备出发时,病势突然恶化,终于未能成行。1902 年9 月5 日,格里格离开了人间。
       挪威政府为了表彰他生前对挪威民族音乐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决定为他举行国葬。9 月9 日,挪威卑尔根城格外肃穆,街道两旁站满了心怀悲痛前来送葬的人群。他的灵柩乘着马车,经由一条条街道,穿过一个个村庄,来到一座大山前,安放在背靠大山,面对大海的天然洞口里。
       格里格,这位挪威民族的优秀子孙,将永远跟亲爱祖国的山山水水同在一起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08-4-14 16:4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29位国外音乐家生平故事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
(1844—1908)


       谁能想到,一位作曲家在完成了许多出色作品成为音乐学院教授之后,又重新开始认真学习作曲理论,然而,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尼古拉·里姆斯基—科萨科夫(Nikolay Rimsky—Kor-sakov)于1844年3 月18 日生在俄国季赫文的一个贵族家庭。父辈大都是军官。母亲会弹钢琴。受母亲影响,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从小酷爱音乐,并受到一些基础训练。
       12 岁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进彼德堡的海军学校学习。这期间,他得到了更多接触音乐的机会。课余,他坚持学习钢琴,并且常常去观赏歌剧和音乐会。当时,他最熟悉最喜爱的作品就是俄国著名作曲家格林卡的歌剧《献给皇帝的生命》。格林卡作品中强烈的民族特征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专心学习音乐,发生在他认识巴拉基列夫之后。巴拉基列夫是俄国著名的作曲家,他高举弘扬俄罗斯民族音乐的旗帜,团结了一群志同道合的青年音乐家,除了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其中还有穆索尔斯基、居伊、鲍罗丁,被人称作“强力集团”的。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加入到“强力集团”之中以后,得到了其他成员的大力帮助。他在巴拉基列夫指导下学习作曲,分析格林卡的作品,还研读了法国作曲家柏辽兹的《管弦乐法》。
       1862 年,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从海军学校毕业后,以预备士官身份参加了快速大帆船“阿尔玛兹”号长达三年的远洋航行,访问了很多国家。辽阔浩瀚的大海,使他终身难忘。不难想象,他所以日后在作品中对大海有非常出色的描绘,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年轻时的海上生活。
       航行中,他坚持创作,回国后,已经完成了《be 小调第一交响曲》。其时,巴拉基列夫为推行音乐教育,在彼德堡创建了一所免费音乐学校。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第一交响曲》就是在这里首先面世的,并一举获得成功。
两年后,他的另一部管弦乐作品《塞尔维亚主题幻想曲》,由巴拉基列夫指挥在彼德堡演出,同样大受欢迎,这次演出标志着“强力集团”正式诞生。
       1866 年,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结识了格林卡事业的直接继承人、著名作曲家达尔戈梅斯基。他常常出入于达尔戈梅斯基家中,向前辈讨教,与前辈作曲家讨论俄国音乐的出路。1867 年冬,柏辽兹来俄国访问,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大喜过望。不想这时柏辽兹年事已高,几场音乐会后,便起程回国了。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拜见柏辽兹的愿望未能实现,但他出席了柏辽兹亲自指挥的音乐会,也受益至深。第二年,在巴拉基列夫和穆索尔斯基的帮助下,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根据阿拉伯故事创作了第二部交响曲《安塔尔》。
       1871 年,海军中尉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被彼德堡音乐学院聘为教授。当对,虽然他已写有不少作品,且有一些影响,但从未系统学过作曲技术,对所要教授的内容只有模糊的概念。如今为人师范,他深感力不从心,惶恐不安,于是,私下里抓紧自学,认真钻研柴科夫斯基的《和声学》和凯鲁比尼的《对位法》,以补不足。奋发努力,终有所得,日后他出版了自己的和声学著作。在“强力集团”中,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一枝独秀,只有他不满足于一知半解,全面深入地研究过作曲理论。
       1871 年的秋天,家人去国外疗养,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留在国内住在穆索尔斯基家中。当时,穆索尔斯基正在创作他的歌剧《鲍利斯·戈都诺夫》。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则与他为伴,着手创作自己的第一部歌剧《普斯科夫女郎》。两部著名的俄罗斯歌剧,就这样出之于同一个时间,同一套房间。
       第二年,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与一位女钢琴家结为伉俪。蜜月中,他们一起阅读果戈里的名作《五月之夜》,新娘建议丈夫以此书为题材写部歌剧,六年之后,终于完成。
       1873 年,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被任命为海军军乐队督察。他利用这个机会,对各种乐器做了细致研究,为日后的传世名著《管弦乐法原理》做了充分准备,并完成了《长号协奏曲》和《竖笛小协奏曲》。
       在此期间,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还担任着巴拉基列夫的免费音乐学校校长,组织学生演奏了许多国外的优秀曲目,包括当时欧洲很难听到的巴赫、亨德尔的作品。他一边勤奋工作,一边深入研究学习俄罗斯民歌,并且修订出版了格林卡编配的《俄罗斯民歌百首》。
       1881 年,挚友穆索尔斯基去世。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耗费了两年的心血,将穆索尔斯基的作品修订出版。虽然他为老朋友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后来人们觉得还是穆索尔斯基最初的原作更富有创新价值。
       1887 年,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完成了《西班牙随想曲》、交响组曲《舍赫拉查德》和歌剧《萨德阔》。这时,他准备辞去公职,专心从事创作,不幸另一位朋友鲍罗丁也去世了。鲍罗丁是著名的化学家,又是“强力集团”成员,他留下了许多出色的音乐作品。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和他的学生格拉祖诺夫又着手修订了鲍罗丁的遗作。
       1905 年的俄国革命风暴波及到了彼德堡音乐学院。学生们纷纷举行集会,抗议当局,支持革命。校方出面干涉,并敦请政府派来军警镇压学生,扬言要严惩带头闹事者。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为了维护学生们的自由权利,仗义执言,挺身而出,与校方当局据理抗争。校方大为恼怒,以隐居幕后煽动学潮的罪名,革除了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职务。警方同时发出命令,禁止上演他的作品。当局的倒行逆施,引起了轩然大波,格拉祖诺夫、里亚多夫等一大批音乐学院同仁也愤然提出辞呈。同情支持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谴责政府卑劣行径的呼声,来自全国各个角落,国外一些文化名人也纷纷表态抗议沙俄政府。

       1905 年12 月4 日,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冒着被捕的危险,亲自主持了一场作品音乐会,帝国歌剧院最优秀的演员都踊跃前来参加,全部演出收入都捐给了贫困的工人家庭。四面楚歌之中,政府被迫收回成命。
次年秋天,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等回到了音乐学院。年高望重的作曲家对自己能置身于人民群众的斗争中,深感自豪,他将这一年称为“伟大的一年”。
       他的最后一部歌剧《金鸡》遭到沙俄政府禁演。直到里姆斯基—科萨科夫1908 年6 月21 日于柳宾斯克逝世之后,这部歌剧才被允许搬上舞台。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不为一时成功的虚名所迷惑,毕生脚踏实地勤恳努力,他的作品深受人们喜爱,他的正义感和务实精神也赢得了举世敬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08-4-14 16:4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29位国外音乐家生平故事

德彪西

(1862—1918)


       20 世纪的音乐舞台,是由法国作曲家德彪西拉开帷幕的。克洛德·阿希尔·德彪西(Claude Achille Debussy)于1862 年8 月22 日生在巴黎近郊。父亲是店员,还参加过巴黎公社武装起义。父母都与音乐无缘,他们更希望儿子长大以后能够成为海军军官。
       德彪西7 岁时,显示出对音乐的浓厚兴趣,深得钢琴家弗勒维尔夫人喜爱。弗勒维尔夫人免费教他学习钢琴,直到德彪西11 岁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后,还为他负担了大部分学费。
       在音乐学院上学时,德彪西虽然刻苦用功,许多功课都不错,还得过奖,但他自己却深不满足。他觉得音乐学院的教学过分保守拘古,与他内心的创新要求相去甚远。
       1879 年,德彪西经由老师介绍,认识了梅克夫人。梅克夫人从小喜欢音乐,文化素养很高。丈夫死后,留下一大笔积蓄,她深居简出,除了独自坐在包厢中听音乐会外,什么地方也不去。她虽然非常富有,但却感到寂寞孤独,音乐成了她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寄托。她常常邀请一些音乐家来家作客、演奏,并常常帮助贫困的音乐家。她与柴科夫斯基的情谊已成为传世美谈。
       1880 与1881 年间的暑假中,德彪西应梅克夫人邀请在她家的三重奏团中演奏钢琴,同时担任她孩子们的音乐教师。旅居俄国使德彪西有机会接触到了一大批格调新颖的俄罗斯作品,穆索尔斯基的大胆探索尤其令他折服。他在俄罗斯作曲家们的心目中也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柴科夫斯基在给梅克夫的人信中说:“德彪西的面容和他的手,使人想起少年时代的‘钢琴之王’——安东·鲁宾斯坦。愿上帝赐福于他,使他能够像钢琴之王那样,一生幸运。”
       1884 年,德彪西因合唱《浪子》获得罗马大奖。按照规定,获此奖者将由政府派送意大利学习4 年。
第二年,德彪西入学罗马的法兰西学院。居此期间,他完成了早期的两部重要作品:清唱剧《中选的小姐》和管弦乐《春》。这两部作品已清晰地显示出德彪西的创新意向,于是引起校方的反感。从此,校方拒绝上演他的作品。
       19 世纪末的法国,正处于各种思潮纷纷涌现的时期。在巴黎文学艺术界最盛行的是文学上的象征主义和绘画上的印象主义。所谓象征主义是由当时法国诗人马拉美等倡导发展起来的。他们不主张在创作中直接表达感情,更不屑于描写客观现实;他们过分重视语言的形式美,把大量注意力都集中在语言本身的音韵起伏上,甚至不惜牺牲语言概念上的清晰。他们的诗作让人读来铿锵有力,朗朗上口,但又往往不知所云。印象主义,是当时一个画派的名称。在一批青年画家1874 年举行的一次画展中,有一幅题为《日出印象》的作品,这个流派因以得名。印象主义者的画强调物体在一瞬间给人的视觉印象以及在这一瞬间物体周围的色彩光线变化。他们在作品中,用多变的线条和模糊的色调取代了传统绘画中所要求的清晰的轮廓和明确的色彩关系。
       1885 年以后,德彪西认识了象征派诗人马拉美。马拉美家中常常聚集着许多年轻的艺术家,尤其是诗人和画家。他们每星期二都在一起热烈地探讨艺术问题,思想非常活跃。德彪西乐此不疲,每会必到。
       1889 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上,德彪西接触到了亚洲地区的东方民间音乐。这些音乐不曾受过西方音乐的影响,它们有着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出自完全不同的文化土壤。德彪西十分喜爱这些来自远方异国的音乐文化,从中受到十分深刻的启发。
       在印象主义思潮的推动下,在东方音乐的影响下,他渐渐在作品中更强调音响在一瞬间给人的听觉印象,强调各个个别音响之间的相互对比和不断变化,并且在相当程度上模糊了在传统音乐中占突出地位的旋律轮廓线和明确的音响连接逻辑。
       1892 年,30 岁的德彪西根据马拉美的同名诗作开始创作一部管弦乐前奏曲:《牧神午后》。马拉美诗作的大意,是描述西方传说中的牧神在半醒半睡的昏昏然之中所出现的朦胧的幻觉。马拉美认为自己这首诗可以配上音乐。1894 年,《牧神午后》在巴黎首演,马拉美也亲临助阵。在这首乐曲中,德彪西以其细腻的手法准确地烘托出了原诗的意境。长笛奏出模拟牧神芦笛的懒洋洋的曲调,富有空灵感的竖琴伴奏,略显忧郁的和声,都与马拉美的诗意紧相吻合,如出一辙。
       1901 年,德彪西又推出了另一部管弦乐曲《夜曲三首》,它包括《云》、《市场》和《水妖》三个乐章。在第三个乐章里,德彪西还使用了女声的无词合唱,来模拟传说中水妖的迷人歌声。
       1892 年,德彪西开始写作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1902 年4 月30 日,该剧在阿米克剧院首次公演,大获成功。有趣的是,偏偏倒是只有剧本作者深为不满,说“简直是一败涂地”。这部歌剧使德彪西声名大噪。从此,德彪西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创作中,许多优秀作品大都出于此时。
       1904 年,德彪西为女儿创作了钢琴曲《儿童乐园》。《儿童乐园》于1908年在巴黎首演。演出时,德彪西一直担心听众不能接受他的作品,坐在剧场中心里一直不得安宁。没想到这部作品受到了空前的欢迎,赢得了轰如雷动的热烈掌声。
       尤其值得提到的是德彪西的交响素描《大海》。
       德彪西从少年时代起就非常喜欢大海,中年时,他每年夏天必赴海滨避暑。大海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为他带来了丰富的灵感。交响素描《大海》由三个乐章组成:《海上的黎明到中午》、《波涛的嬉戏》和《风与海的对话》。1905 年首演时,反应平平。1908 年由德彪西亲自指挥再度上演时,却赢得了高度的赞誉。
       钢琴曲在德彪西的作品中占有更为突出的地位,他的《版画集》、《意象集》等都已成为钢琴家们在音乐会上的保留曲目。他的歌曲如《泪注我心》、《木马》等对于法国浪漫曲的发展,也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只是后期一些佳作,演唱困难,所以难得有闻。
       事实上,在德彪西锐意革新的动机中,深起作用的还有他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以及由此而发的对笼罩着欧洲的德奥音乐文化的仇视。他当然不是一个妄自尊大而狭隘的沙文主义者,但他为强调自己音乐的法国特点,索性在谱中一律摈弃国际通用的外国术语,全都写的是法文。
       德彪西以一系列优美精细、音响丰富的所谓“印象主义”音乐,为音乐中的浪漫主义画了一个句号,同时又开启了20 世纪这个崭新时代的大门。
       1918 年3 月,正当第一次世界大战争战犹酣之际,苦于癌症的德彪西离开了这个喧闹争吵的世界。
       德彪西是印象派音乐的奠基人,更重要的是,他将后来的20 世纪作曲家们引入到了一个几乎是全新的音乐天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8-4-14 16:4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29位国外音乐家生平故事

理查德·斯特劳斯
(1864—1949)


       斯特劳斯是一位伟大的作曲家、指挥家,但在严肃无情的政治生活中却失足而成千古憾恨。他那漫长而曲折的一生中的功过是非,真是令人感慨,一言难尽。
       理查德·斯特劳斯(Richard Strauss)1864 年6 月11 日出生在德国慕尼黑。父亲在慕尼黑宫廷管弦乐队担任首席圆号,是一位很有造诣的演奏家。
       斯特劳斯4 岁开始学习钢琴,6 岁开始学小提琴,11 岁起,跟随宫廷乐队的助理指挥梅耶尔学习作曲。他父亲的艺术趣味十分保守,只承认莫扎特、贝多芬等古典大师,对瓦格纳的作品非常反感,也不让孩子欣赏19 世纪后半叶的音乐作品。这样,斯特劳斯幼年时接受的音乐教育不免有所偏废。
       1874 年,斯特劳斯上了中学。这时,他有机会观看了歌剧《汤豪赛》、《齐格弗里德》和《罗恩格林》,并深深地为瓦格纳这些作品所吸引。于是,他不顾父亲的反对,如饥似渴地投身于瓦格纳作品的学习中。
       1882 年,斯特劳斯进入慕尼黑大学攻读哲学、美学和艺术史。大学期间,他写了《d 小调交响曲》、《d 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等作品,分别在维也纳、德累斯顿上演,都取得了成功。
       1884 年,他首次访问柏林,结识了著名指挥家毕罗。毕罗对他的作品很感兴趣,称他为“迄今为止,勃拉姆斯之后最有个性的作曲家”,并且收斯特劳斯随自己学习指挥。
       1894 年,斯特劳斯与女高音歌唱家阿娜成婚。作为新婚礼物,他创作了四首艺术歌曲:《早晨》、《开西丽》、《安静吧,我的灵魂》和《秘密的要求》。如今这些歌曲都已成为传世名作。
       1889 年以后,他的许多作品相继演出,均大获成功。1891 年他在拜鲁特剧院任合唱指挥,也赢得了很高的声誉。但是,当他排练自己的首部歌剧《贡特拉姆》时,却遇到了麻烦。歌手们厌恶他的这部作品,拒绝演唱。他被迫中止了歌剧创作,一心写作交响音诗,于是,《查拉图斯拉特如是说》、《英雄的生涯》等等,一部部出色作品接踵而至。
作为指挥家,斯特劳斯在1896—1898 年间出尽了风头。这时,他担任柏林皇家歌剧院首席指挥。两年间,指挥了71 场音乐会,25 部歌剧,真正是硕果累累,收获惊人。斯特劳斯的指挥姿态十分庄重。他主张充分发挥右手的作用。他建议那些左手爱无目的地乱动的指挥家,“左手最好插在背心口袋里。”对一些指挥家喜欢夸大动作的矫情表演,他大不以为然,还挖苦地说:“你们最好还是靠耳朵去指挥。”有一次,他还将自己指挥生涯的体验,归成条文,写在一位年轻指挥家的签名簿上。
       第一部歌剧的失败,并不足以使斯特劳斯气馁。他重振旗鼓,从头开始,于1901 年完成歌剧《火荒》之后,又在1903 年完成了《莎乐美》。这后一部歌剧虽然因剧情不断为各国检查机关增添麻烦,但是在音乐上却获得了公认的成功。他1911 年上演的另一部歌剧《玫瑰骑士》更受到普遍的赞誉,至今仍是在世界各地上演最多的保留剧目之一。
       1933 年,希特勒上台。这一年在拜鲁特举行的瓦格纳音乐节上,著名指挥家托斯卡尼尼为抗议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拒绝出席参加。从不过问政治的斯特劳斯出于对瓦格纳的尊敬,稀里糊涂地代替托斯卡尼尼指挥了这场音乐会。
       纳粹当局对这件事做了大肆渲染。同年11 月,未经本人同意,斯特劳斯被任命为第三帝国的国家音乐局局长。
这时,他完成了歌剧《沉默的妇人》,正待上演。不想这部歌剧脚本的作者是正在苏黎士避难的犹太人作家茨威格,斯特劳斯又不顾当局反对,坚持在海报和节目单上印上茨威格的名字。他的这一举动,激怒了纳粹当局,首演四天之后,这部歌剧立即遭到禁止,斯特劳斯也被以健康借口撤免了局长职务。软弱动摇的斯特劳斯终于屈服了纳粹的压力,他给元首写了一封请求宽恕的信,虽然官复原职,却在一生中留下了耻辱的印记。
       1938 年,斯特劳斯完成了歌剧《自由节》。一向被冷落的斯特劳斯,忽然间又为当局垂青,这部歌剧获得了连续上演100 场的殊荣。原来纳粹的目的是要利用这部歌颂和平的歌剧,造成国泰民安歌舞升平的假象。1941 年,斯特劳斯因拒绝纳粹士兵借住,被驱逐出境,移居维也纳。
       1945 年,战争结束了,第三帝国宣告灭亡,斯特劳斯被列入肃清纳粹分子裁判所的名单上,他们夫妇因此退隐在瑞士。1948 年,斯特劳斯被允许回国。第二年,他带着刚完成的最后四首艺术歌曲赶上了为他举行的85 岁生日庆祝仪式。1949 年9 月8 日,由于心脏病,他离开了人间。临终时,他喃喃自语:“死亡就是这样,同我写的《死与净化》一样。”
       但愿死亡能够洗去他心灵上的污点,使他净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2 16:4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