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76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掌声》优质课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8-17 22:07: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掌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并结合课文理解犹豫、骤然、镇定、忧郁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需要关心和鼓励。要学会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对自己的爱。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需要关心和鼓励。
教学难点
理解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两课时(本教案为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师:在上课前我们先来认识几位朋友吧。
(出示图片1:一男孩和一女孩牵着老爷爷过马路,男孩手中提着老爷爷的袋子)
(出示图片2:一辆公交车里,两青年正在为谁给老人让座而吵得面红耳赤,一个小学生站出来说他来让座)
2.你想对图画里的人说点什么呢?
学生回答夸奖图画中的小学生。
师:那让我们用行动来夸夸他们吧,跟老师说,一二三,你真棒
那我们同学们有没有做过跟图片中一样的事情呀?
我们也来夸夸他们吧,一二三,你真棒。
3.我们用掌声夸奖了做好事的同学,他们呀,会比以前做的更好呢。
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题目叫做掌声的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课文的作者是一个叫董保纲的人,他在读中学的时候呀,收到了一个叫英子的同学的来信。我们去看看吧!
(课件出示:我永远也不会忘记那掌声,因为它使我明白,同学们并没用歧视我。大家的掌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使我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
2.到底英子为什么会给作者寄去这样一封信呢?那掌声又是怎么样的掌声呢?我们带着这两个疑问走进课文去读读吧。
请同学们把书本翻到第117页,大家自由朗读一遍课文,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准字音,遇到生字就多读几遍,读完的同学就用你的坐姿给我一个信号吧。
3.好,现在不看书本,我要请一位记忆力好的小朋友来说说,你脑海里的英子是一个怎么样的形象?
随着学生的回答出示课件(小儿麻痹症 落下了残疾 走路的姿势)
教读词语,并随机出示小儿麻痹症的知识
出示句子,因为她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
出示句子:她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
4.那她为了不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是怎么做的呀?请同学们找一找第一自然段中的句子,然后将体现她性格特征的词语圈一圈。
学生回答,找出 文静、默默地
5.那后来她的性格变了吗?
请同学们画出两次掌声的句子。
   三、感悟掌声
1.请一学生读第二自然段。
2.英子的自卑使她在全班同学都看着她的时候,低下了头。如果在这个时候,你们会怎么做?
(学生可能会说鼓励她或者跟老师说出英子的情况等)
3,虽然是万般不情愿,但是英子还是站了起来,这个时候她该是下了多大的勇气呀!谁能说说她为什么犹豫呢?
假如你是英子,你会在心里想什么?
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的去体会英子的内心活动,感受她的自卑和伤心。
,4.那就让我们将她的犹豫、自卑读出来吧!
(课件出示句子: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5.教师接着读课件上的句子: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在掌声里,我们看到,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
这就是第一次掌声。谁能说说这次掌声代表了什么?
教师指名学生朗读,并适时指导。
6.正是因为这样的一次饱含着同学们的鼓励的掌声,让英子鼓起了勇气,用她那标准而好听的普通话给大家讲述了自己的一个小故事。
谁能来说说镇定情绪的意思?
学生回答,教师评价。
7.故事讲完了,教师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是第二次掌声,而英子先是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再持续的掌声中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这个时候她心里又在想什么?
8.从这两次掌声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我们下节课再讨论,现在请同学们把书本翻到119页,我们去看看要求写的字。
    四、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姿、势、述、励。
2.学生交流写这些字要注意的地方。
3.教师范写,学生跟着书空。
4.学生写字,教师巡视指导,相机提示写字姿势。
5.教师评价学生的较典型的作品。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5 12:2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