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1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老师读书心得 《解读现代课堂》读后感------学生自主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8-2 07:25: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庞维国说:“如果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内在的或自我激发的,学习内容是自己选择的,学习的方法是有计划的,学习的时间是定时而有效的,学习时能对能够对学习过程做到自我监控,能够主动营造有利于学习的物质和社会环境,最终能对学习结果做出自我总结和评价,那么他的学习就是充分自主的”这是我在《解读现代课堂常识与行动》这本书当中看到,便引起了我深深地思考。
自主学习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地学习。它的本质,是对学生的内在品质而言,是相对"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的一种新的学习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起决定作用,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学习也是一样,只有学生主动地、有意识地去学习,才会学得好。靠老师和家长的督促而学习,显然是不可取的。所以,我们必须通过各种方法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能主动、积极、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那么,作为老师应该怎么样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呢?

     第一,尊重与关爱学生,建立民主关系。

     希望与老师建立密切的关系并渴望得到教师的关爱与尊重,是每个学生的内在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基本需要主要可以分为五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在人的需要层次中,最基本的是生理的需要,最高级的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从学习心理的角度看,人们进行学习就是为了追求自我实现,即通过学习使自己的价值、潜能、个性得到充分而完备的发挥、发展和实现。因此,可以说自我实现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动机。需要层次理论说明,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低级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而正是这些因素会成为学生学习和自我实现的主要障碍。所以,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与关爱,从而使学生树立起自主学习的意识。

      美国著名的作家爱默生也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有此可见,尊重学生,有利于增进师生感情,调动学生各方面的积极性,也会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给教师直接带来新的有效的工作方法,从而达到成功教育的目标。

      第二,兴趣培养,唤醒自主意识。

      兴趣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直接原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引起学习动机,推动学生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鼓舞学生认真而愉快地学习。

      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情趣呢?

      1、创设悬念,激发兴趣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学生的好奇心很强,教师若能抓住这个特点,根据教材内容,创设悬念,设置疑点,往往能创造出诱人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2、不断创新,培养情趣

      每一门学科都有其特点,教师只要善于挖掘,总能找到学生感兴趣的东西。

要增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多样性,并针对学生心理,精心设计富有情趣的教学过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变换讲课方式,还可以运用表演形式、竞答比赛形式以及多媒体教学,将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情趣,启迪学生的思维。

      3、体验成功,享受乐趣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求知欲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在探究活动中经过培养而发展起来的,它是好奇心发展为兴趣的过渡环节,也是兴趣赖以产生和形成的内部基础。因此,激发并极大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是发展学生兴趣的核心。我们在教学中应为每个学生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及时表扬和鼓励,让学生享受成功的乐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尤为强烈。”教学中恰当组织学生自己去表演,既可学好书本知识,又可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我相信,只要我们转变教育观念,给学生留下时间、空间和机会,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去想、去说、去问、去做、去演,既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又教给获取知识的途径,就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意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0 21:0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