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965|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六年级习作:我喜欢的艺术品2篇(剪纸、书法)400、500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0 08:0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传统文化--- 剪纸
  今天我们上了一节有趣的美术课,老师教我们剪纸,这是中国一个传统民俗技艺。


        首先,老师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在纸上画了美丽的图案。接着,用剪刀沿着图案的轮廓剪。老师做好示范后,就发给我们彩纸。我学着老师的样子折了三次,这时的纸变成了细长方形,然后我在折纸的两侧交错地画了各式各样的图案。这样交错地画,剪出来的图案丰富对称。我画了毛毛纹,圆点,飞燕纹,还有心型······


        画好后,我用剪刀小心翼翼地沿着轮廓剪,生怕剪断。突然,我一不小心剪到了图案的外面,心里咯噔一下,吓我一大跳,我心里想:我还要多多练习精巧的剪刀动作。


        作品剪好了,我轻轻地打开纸,一看,有的像海鸥在海上展翅高飞,有的像飘来飘去的云朵,还有的像湖面上的小船,啊,真漂亮!


        这就是我学习到的中国传统民间技艺--- 剪纸。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2 踩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0 08:09:00 | 只看该作者
传统文化——剪纸
几张纸和一把剪刀,能做什么呢?哦经过我们灵巧的双手,可以剪出一个个精美的图案,这叫剪纸,又名剪窗花,剪纸也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之一。
    今天我亲身体会了一蕃,我先找来了一张大红色的纸,剪什么呢?红色的纸,还是剪个双喜字吧。我先在一张白纸上写了半个喜字,用来做样子,接着把那张红色的纸对折,再对折,然后照着半个喜字的样子画了起来,“哈哈!一个喜字出现了!”我高兴地喊着,于是立刻把它剪了下来,我迫不及待地展开一看,呀!两个喜字分开了,而且没有了两点,我感到很纳闷。把喜字再次迭了起来,查找原因,哦!原来忘了把两横连起来了,并且在横的上面要增加两点,我决定再剪一个,吸取了上次的经验,剪了个成功的双喜,乐得一蹦三尺高。那两个喜字肩挨着肩,手拉着手,像新郎和新娘亲亲密密地走向幸福的殿堂。

  我一下子对喜字产生了兴趣,又拿了一张纸,换了个方法折好,把喜字改装成奇怪的形状,你瞧!那下面的口都被我变成爱心了呢!铺开一看,六个小小的喜字手拉手,连在一起,好像在做游戏呢!

  这就是传统文化——剪纸,如果你有兴趣也可以试一试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0 08:10:0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传统文化作文(书法)例文

    我国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其中,书法艺术是我最感兴趣的传统文化。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历史悠久,也是中国最引以为自豪的文化瑰宝之一。书法大体可分为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五种,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我从小就认识了几位艺术家,比如,书法家潘杰和画家蒋耀辉。我很崇拜他们,他们送我一些毛笔、宣纸,蒋耀辉伯伯还精心给我刻了一枚篆章。
     我的爸爸妈妈都喜欢书法。我家的书房里摆放着一个砚台和许多毛笔,只要有空,爸爸妈妈都会练习一会儿。爸爸最喜欢临写“柳体”。妈妈最喜欢临写古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妈妈告诉我这是天下第一行书,与我们语文课本中学过的《清明上河图》一起被称为“书画双绝”。著名书法家丁梦周爷爷还专门为我爸爸妈妈题写了一首《白梅》。有时爸爸妈妈还教我写,要我从楷书写起。一开始,毛笔在我手中一点也“不听话”,写出来的字也东倒西歪,难看极了,爸爸妈妈就鼓励我坚持下去。当我写得好的时候,他们就为我鼓掌加油。渐渐地,我写的字也有了进步!
     今后,我要好好学习,努力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1-12-20 18:46:22 | 只看该作者
字不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1-12-20 18:4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1-12-20 18:48:52 | 只看该作者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1-12-20 18:49:32 | 只看该作者
{:soso__14514475193582996218_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00:2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