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18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年级美术《会飞的娃娃》教学案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12-9 09:1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键词:以生为本 玩中学 造型游戏

一、缘起(教学背景及理念)

今秋,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市各中小学展开试点工作,同时我市的新课程校本培训活动也不断进入^***。2003年10月14日,市音美教研活动中笔者选上了《会飞的娃娃》一课。由于与会者大多来自各镇中心小学和基层农村小学,各校课程资源、教学设备情况参差不齐,学校大多没有多媒体、实物投影仪等现代教学媒体,所以笔者在这节课中没有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尽管这节课还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但参会教师总体认为课是朴实的、简洁的、轻松的、有趣的。后来带着探讨研究的目的,笔者又在城区一所小学和另一所农村小学上了同样的一节课,让笔者感受到:不论是什么样的教育对象、什么样的教学环境,我们都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在课堂上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要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特别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他们爱玩但还不会玩,我们应该引导孩子们玩,让“玩”贯穿课堂。

二、案例

[片段一]——白洋镇中心小学

课前老师将学生分成了若干小组围坐,小组选有领头人。开课伊始,老师提出先做一个“变脸”游戏,请各组领头人上前领取“脸”(即画有脸型的纸),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打扮“脸”,可以让它变成小动物的脸、小朋友的脸或小花的脸等。面对这样一个新鲜的活动,在一片叽叽喳喳的讨论声中,各小组的学生纷纷拿起桌上的油画棒或彩色笔动手装扮。有的小组分工合作,一人画上一部分;有的小组“高手”独自称雄,不停地在纸上画着;有的小组领头人动手,其他同学则动口说出自己的意见。大约八分钟后,一张张形象各异的脸出炉了,老师把它们按顺序张贴在黑板上。

在课堂的切入环节,教师用“变脸”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以“玩”开课,让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轻松的状态。实际上这一环节是让学生在自由画脸、打扮脸的过程中,知道不管什么样的娃娃的角色,融入到孩子中去,和脸都少不了眼睛、鼻子、嘴巴,有的还有造型奇特的头发、眉毛等。这是在不经意中为后面装饰塑料袋奠定了基础,使学生脑子里初具娃娃脸的雏形,当孩子们在塑料袋上来粘贴头发、眼睛、嘴巴时就能心中有底了,还可以赢得时间进行其他装饰。

[片段二]--百里洲镇同意小学(村小)

上课前,孩子们已经在教室里坐好了,他们显得有些紧张,正襟危坐,一幅大气不敢出的模样,又有些激动。因为过一会儿他们将和一位陌生的老师一起上一节期待已久的美术课。这时,教研员建议笔者上课时先来一个小活动调节一下气氛。当上课铃响后,老师满面微笑地走上讲台,说道:“我们先来做个小游戏。请把你们的手拿出来。”说完就教学生玩起“用左手抓右耳朵”之类的益智游戏和分合手指的游戏。学生开始还放不开,但只有片刻的时间教室里就活起来了。听见有人在说“抓住了”,有人在喊“我搞好了”。脸上没有表情的孩子开始变得生动起来,有的在微笑,有的在跳跃虑与不安都消散了,很快就还原了他的本性。如果老师不以“大人”自居,能转换自己孩子们一起玩,那么课堂教学会出现你意想不到的效果。后来,当有个小胖子做好会飞的娃娃后,非常神气地跑到前面,把作品往老师手中一放,说:“你帮我拿着,我蛮热,脱件衣。“接下来进入新课,从欣赏、交流到动手制作都比较顺利。

在这节课中,由于师生之间是陌生的,交流沟通不够,所以学生开始局促不安。就因为有了一个即兴的小游戏,师生之间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一年级的小孩子对新鲜的人或事既充满了好奇,又充满了疑虑。他们想亲近你又怕亲近你,这时老师利用小孩子爱玩的天性,用小游戏去接近学生,可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觉得安全自由。多有意思的孩子啊,他已经拿老师当朋友了。

[片段三]——百里洲镇同意小学(村小)

大部分学生手中的塑料袋已经被装饰一新,变成了“会飞的娃娃”。老师说:“现在拿着自己做好的娃娃,我们一起去飞一飞、玩一玩。”学生欢呼着迅速跑到操场上。老师也来到操场上,组织学生站成一排,然后讲明放飞要求,一声令下学生拉着自制的“娃娃”跑来跑去。当学生依依不舍地回到教室后,老师问:“刚才你们玩的时候有什么感受?”一学生回答:“我很高兴。”另一学生说:“我很快乐。”还有学生说:“跑得很快,有风,好过瘾。”……

……

这节课最终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体验“变废为宝”、自己动手制作玩具的快乐。所以让学生尽情地玩一玩自己的作品,他们会兴趣盎然,觉得乐趣无限。从欣赏感受到设计制作,这一过程中学生付出了自己的劳动,当然需要收获,让他们在玩中体会自己的劳动成果,这是水到渠成。玩时也不是无组织无纪律地玩,教师要强调安全,还加以了指导,在学生自由放飞的同时形成一个集体,使学生玩得有序、玩得健康。玩后的心理感受是通过师生谈话交流的,虽然已经完了,但这也是引导学生“会玩”的延续。

[片段四]——马店街道办前进路小学(城区小学)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12-9 09:16:00 | 只看该作者
下课铃已经响了,教室里看起来有些“狼藉”。这时老师说:“今天我们都玩得、学得很开心。最后老师还要变个小玩意。”说完拿出一个用废纸揉裹而成的纸球抛玩着。学生已经躁动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老师迅速介绍了纸球的做法,然后请学生分组收拾好边角废料,要求学生下去以后利用废纸制作纸球。

废纸变纸球应该说是一个较好的点子,既能保持环境卫生,又能制作玩具,一举两得,学生还是有兴趣的。同时,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承接了本课总的情感目标——变废为宝,培养环保意识,又使学生在玩中终止本课的学习,使得“玩”字贯穿课堂,丰富了学生的游戏活动,符合了他们的个性心理发展特点。

三、教学反思

通过在三种不同环境下的教学实践,笔者感触颇多。面对新课程改革,由这三节课得到以下启示:

1、让“玩”贯穿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就本性而言,人一般都喜欢情趣性行为,即喜欢自己的活动过程不被活动目的过分约束。这种行为给人的是轻松、愉悦和舒适。美术学科能在大多数学生心目中保有一席之地,就是因为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兴趣。而面对这些小朋友,让“玩”和他们同行,他是不会产生厌倦情绪的。在这节课中从始至终老师都在变着法和学生玩,因此经学生的兴趣是浓厚的,课堂的氛围是活跃的,这里的玩不是漫无目的、随心所欲的,而是有一定目标和方法做导向的。

2、“玩”铺路搭桥,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以人为本的教育强调学生是一个个具有思想、意识、情感、欲望、需求以及各种能力的活生生的人。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倡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三节课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通过玩游戏、做玩具和学生一起玩等方式,构建了和谐和课堂,使学生成为了“生产者”“表演者”“探究者”,而老师只是“服务者”“欣赏者”。

3、因材施教,让所有的孩子都会玩。在三节课中可以看到,由于地域的、条件的差别,孩子们的能力水平是不同的。城区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强,但动手能力差;农村的孩子动手能力强,但口头表达相对较弱。虽然笔者在上课时针对不同学校,对教案有所修,但教学效果还是不能如人所愿。主要是因为教师还没有做到因材施教,驾驭、调控整体的能力还有所欠缺。面对动手能力差的学生,如果教师能想办法降低制作难度,教给学生切实好用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勇气,那么成功的孩子应该更多一些。

4、“玩”的形式还应多样。虽然在教学中教师想了一些方法引导学生玩,让学生在玩中学,但形式还是单调的。例如教学中引入了合作学习的机制,可只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那么是否可以让学生分小组“玩”呢?他们可以小组合作一个会飞的娃娃,也可以每人做一个;放飞的时候可以分小组进行,让没有做好的同学也能在小组内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5、“玩”还要加强组织,为学生创设适宜的环境。教师在组织引导上还做得不够,还没有让学生玩得尽兴。另外有一节课中,学生带的材料、使用的课桌及场地等不能很好地适用于本课,以致效果不好。所以为学生创设适宜的环境也是让他们玩得开心、学得高兴的前提。

总之,在举世瞩目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潮中,我们要努力做的以人为本,在愉悦的学习中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精神和合作探究的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这样才能真正地体现:“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标准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富于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达成。”(美国·罗恩菲德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22:5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