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起于思,缘于疑。质疑问难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发展的前提。学生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是创新学习的前提,也是语文学科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切入口。教师应对学生的质疑,报以满腔热情。在初始阶段,当学生还不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在方法上给予指点,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梳理问题。研究表明,责任心和自主选择有着密切联系,“要我做”与“我要做”的主动程度,表现在学生身上大不一样。主动选择带来主动的学习,提供学生选择的教育,才可能是有效和成功的教育。选择大多数学生关注的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学习目标,让学生自己掌握创造学习的主动权,学会梳理、比较、选择的本领。《谁是最可爱的人》一课,在学生质疑问难后,经过比较、筛选,对词语意思、生活常识、时代背景等问题,有的当时解决,有的放在第一课时解决。第二课时以学生提出的三个疑问作为教学目标。“志愿军为什么能克服无法想象的困难,并且那样乐观?”为什么说中朝人民的友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为什么说‘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土地’能称为‘亲爱的’吗?”
把质疑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质疑问难不仅安排在学生初读课文时,更应该鼓励学生在深入学习过程中产生了新疑问,随时质疑。如学习《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课时,学生提出“是不是还有别的办法炸暗堡,一定要手托炸药包炸吗?”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寻求答案。在反复读课文与讨论后,学生认识到:首先“桥有一人多高,两边是光滑的的斜坡”,客观环境如此,没有其它办法。其次“嘹亮的冲锋号吹响了,惊天动地的喊杀声由远而近。”时间紧迫,没有时间再去采取其它办法。董存瑞带着对敌人的无比仇恨,带着对战友、对祖国的无比热爱毅然决然地点燃了导火索。通过学习,董存瑞为了祖国的解放、人民的幸福勇于献身的光辉形象,深植在学生心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