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十一中校长李希贵先生在学生毕业典礼上,向家长和学生进行了《高中毕业,我们需要问自己的十个问题》的讲话。为给学生真正意义的引导,而不是人云亦云的励志问,李希贵校长翻阅了大量的书籍,把自己代换成即将离开母校、展开人生新征程的毕业生,去思考他们最关心什么、最需要什么、最应该规划什么?朴素的话语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提出的十个问题切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催人深思。
对于李希贵,我平日里的了解并不太多,只知道他是教育上的名家名人。想到一位功成名就的校长这么用心的为毕业生上好最后一课,我不由得肃然起敬。每一个被称为大家的背后,不仅有着渊博的知识和浓郁的情怀,更是有着我们平庸之辈所欠缺的堪为极致的努力和用心。这篇文章我反复读了好几遍,最后一字不差的摘抄到了给儿子的亲子日记本上,希望孩子也能够汲取到这份营养。
李希贵校长的十个问题都非常好,每一个问题都可以拿来上一节主题班会课。其中第四个问题是:“你有没有为挫败做好准备”的观点让我再次陷入了回忆和思考中。正如李希贵校长所言,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于成功之后,如何颁奖、如何捧着鲜花面对摄像机镜头微笑,但在失败的时候却没有规则和妥善处理的必要流程和方法。李校长提出,面对挫折,倾诉或选择阅读泰戈尔或罗素的书都是很好的方式,但更好的方式是要学会却分目标,只有建立了人生的远大布标,确立了十年、二十年等阶段目标,就不会被小目标所击败。
人生不是百米赛跑,不是说爆发力强、把握住先机就可以获胜,人生可谓是场马拉松,在漫漫征程中,耐力远比爆发力更为重要。在马拉松的比赛中很少有人关注谁先跑完了第一个一千米、第一个两千米….,人们关心的是坚持到了终点,谁比较快的到了终点?过程中,尤其是前期过程中的先后顺序大家往往并不太在意,因为每个人都深知一切都在变化中。
我们能劝说别人,却说服不了自己。每一个父母都盯着自己孩子的脚步,稍有落后就焦躁不安。我们也知道,每一个孩子都有着属于自己的花期,绽放的时间不尽相同,有些孩子也许永远不会开花,因为他原本是一棵参天大树。但当看到自己的孩子连含苞都没有的时候,当看到别人家花满园的时候,还是会陷入深深的焦虑之中。焦虑之下,教育的智慧更为匮乏,打击、责骂,孩子的成长甚至会有此进入不好的循环之中。
李希贵校长应用别人的观点说,一个人一生的失败总量大体是相当的,每个人都不可能不失败。有些在中小学期间失败多一点,这些失败的经验也是人生的财富,到了社会上就有可借鉴的经验,减少失败;有些人在学校期间,家长老师管的过细,看上去没什么失败,但可能到社会上就会受到挫折。但不管哪一种情况,都需要为挫折做好准备。李老师引用的观点,在我的脑海中也曾留下深深的烙印,我也在多个场合讲过类似的观点。
不记得是哪一年,也不记得是哪一本杂志,只记得讲的主人公是台湾的一个知名学者、教育家,讲述了自己四个孩子的成长故事,好像每一个孩子都挺叛逆的,成长的过程都挺曲折的,但最后的发展也都挺好的。这个学者结合自己孩子的成长经历以及自己对教育的研究认识,提出明确的观点,不要害怕孩子犯错,因为每一个人都要犯错。孩子早期犯错,不会惹下什么大祸,另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提升,但如果是成年之后犯错,可能就是在工作上或家庭中出问题了,成年之后再犯的错误不仅难以改变更是对生活影响巨大,所以他认为孩子早犯错要比晚犯错的成本更低。
这个观点我无数次的想起来,很想搜集更多的信息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但因为没有记住主人公的名字,在网上一直也没有查到有价值的信息。今天看到李希贵校长也表达类似的观点,就特别激动。
前天和一位非常优秀的校长在一起交流,校长讲自己的小的时候时候特别调皮贪玩,在班内一度处于倒数的水平,按照当时的状态他的父母都已经准备好让他接班到工厂工作了,转机就那样不期而至了,上初二的他突然感觉倒数的成绩让他很羞愧,不想再受别人轻视的眼光,就哀求父亲为他转学,想换到一个新学校重新开始他。幸运的是,父亲特别信任他,并没有觉得他是心血来潮,想尽办法给他办理了转学手续,到了新学校之后,他像换了一个人一般,踏实努力,一路高歌猛进,初三时就已经能考全校的前三名。后来的后来,他的学习没有再出问题。
孩子的成长,早出现问题比完出现问题的,成本要低很多,所以不要害怕成长中的孩子出现问题,重要的是,如何帮助孩子解决好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对于孩子来说是他独有的经验和体会,这不也是一笔财富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