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首先听课文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根据课文内容,总结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寻找经过 | 人物 | 寻找地点 | 结果 | 第一种 | 僧 | 原地水中 | 不可得 | 第二种 | 僧 | 顺流而下 | 无迹 | 第三种 | 讲学家 | 原地沙下 | 失败 | 第四种 | 老河兵 | 求之于上流 | 果得于数里外 |
3、石兽为什么会“游”到上游去呢?(请看石兽逆水而上动画演示) 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刷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石兽反而逆流而上。 4、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寺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 寺僧第一次没有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第二次 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5、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 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把理论知识和多年经验结合起来分析。 6、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结论? 本文围绕寻找河中石兽这一线索,展开戏剧性的情节,在前三段通过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对寻找石兽的不同见解的叙述,寓理于事,作者在文末以议论的的方式点明自己的观点: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7、本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8、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写两个石兽掉于河中十余年后,在下游和石兽落地的深处都找不到,却在上游找到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不能主观臆断或盲目相信权威。 9、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训练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