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满分作文:我所理解的“民国范儿”
“民国”应该只上个世纪民国成立后的那二三十年,“范儿”应该是当年的那些文人、学者的“范儿”。说白了,“民国范儿”其实就是民国时代知识分子特有的个性、气质、风度、风范。
首先是包容与尊重。“兼容并蓄”是蔡元培先生提出来的,拖着油乎乎小辫子的辜鸿铭,着洋装礼帽持文明棍的胡适之,无像样文凭的梁漱溟,这些人,思想各异,研究领域各异,却能够在一个校园里和平共处。为何?因为在这些学者心中,尊重是很重要的处事准则。信仰不同,修养不同,但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在这个前提下,学术争鸣可以热闹非凡,甚至寸土必争。但他们始终坚持自己的主张,也尊重他人的选择。这才是真正的大师胸怀、学者风度。相比而言,今天的有些所谓的学者是不是该脸红、羞愧呢?
其次是认真与执着。民国初期是真正产生大师的时代,学者们能够埋头书海、享受寂寞中的乐趣是很重要的原因。那时并非没有灯红酒绿的喧闹,并非没有虚名俗利的诱惑,正因为超乎寻常的认真,因为异乎常情的执着,成就了山峰耸立的大师群体。章太炎、梁启超、王国维、鲁迅、林语堂、刘大杰……做学问,就要有做学问的心态与状态。板凳要坐十年冷,搞研究,不能突击,不能速成炒作,包装出来的学术产品,结果只能是“次品率”的居高不下。
第三是勇于担当。民国多动荡,乱世读书为的是什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理应毫不犹豫的接过上天赐予的担子。“五四”大潮,陈独秀挺立于潮头,蔡元培竭心尽力营救被捕的学生;“三一八”惨案,鲁迅、林语堂等人以笔为刀剑,谴责政府的杀人暴行;抗日战争,很多知识分子走上战场,西南联大的学者在隆隆的轰炸声中,培育着未来的栋梁。再看时下,一心经营自己的小天地、管他天下热与冷的处世哲学大行其道,猥琐、局促的人们是不是该醒醒了?
“民国范儿”在今天屡被提起,反复咀嚼,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民国范儿”渐渐的被时间的河水稀释到了寡淡的地步。今天的人们亟待痛饮历史的陈酿,长久回味,为自己的行走注入不竭的能源与动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