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0-12-6 08:11:00
|
只看该作者
教后记三则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附小 徐晓蓉
曾经有过这样的教训:一次,我宣布带孩子去看《在烈火中永生》这部电影,以加深对课文《革命烈士诗二首》的理解。孩子们欢呼雀跃,激动不已。我说你们不要高兴得太早,每个人看电影时都要认真记认真想,写出有意义的观后感。孩子们听了,集体“唉”一声,一下子兴味索然,默默去默默回,写出的观后感几乎是千篇一律──抄电影院发的说明书。总结这次失败的教训,我认识到:猫爪下的夜莺怎会唱出动听的歌儿?不是发自内心意愿的强制性思维活动也难以结出创造性的成果!
因此,不久前学校组织到月亮湾游览时,我收起了自己的“猫爪”,除讲明安全注意事项,预祝他们玩得愉快之外没有提出更多的要求。这一天孩子们是玩“疯”了,还在回校的汽车上就问我下次什么时候再出去玩。自习课时,我“抛砖引玉”,眉飞色舞地讲自己怎么捏陶泥画陶罐,怎么和其他老师拼打乒乓球,并说要把这些“特别好玩”的事写出来寄回去给丈夫看,给妹妹看,让他们羡慕死,馋死!这一“引”之后,孩子们争着抢着述说他们的所见所闻,小小组一起玩的同学还争相补充。我“遗憾”地说可惜老师没有机会和你们每个组在一起玩,你们能不能在周记中把你们刚才说的好玩的事写下来让老师读一读,体会一下和你们一起玩的感觉?结果,这些飞上了绿柳蓝天的“小夜莺”这次周记写得空前的好!
引导孩子捕捉课文中生活世界的鲜活
创造性思维的最后源泉不是在文本中而是在生活中。实际上,文本的价值也就在于它们对生活世界的意义的显示中。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我们只有引导孩子去捕捉课文所显示的生活世界的鲜活并将它们提升到一定年龄阶段孩子所能理解的理论高度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才会获得实质性的内涵。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来自生活的体验比来自课本的书面知识显得更为珍贵。
《火烧云》是一篇写景散文。在这篇散文中,作者萧红怀着对大自然的热爱,以丰富的想象力,用生动形象并且是生活化的语言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夕阳西下时火烧云绚丽多姿的壮观景象。
课文的课前预习告诉孩子:日出或日落时候,天空出现的绚丽多彩的红色云霞,就是火烧云。如果我在教学中图省事,只需要让孩子们记住这句话就可以解释什么是“火烧云”,但仅止于此无助于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尽信书不如无书!教学中,我引导他们思考:既然预习提示中已明确告诉我们什么是“火烧云”,萧红阿姨为什么不用“红霞”做题?由于多媒体课件的辅助,孩子们欣赏了火烧云的资料片段,再联想到自己所见过的夕阳西下时天空发生的变化,热烈讨论之后告诉我:“红霞”一词给人的感觉仿佛是天空中只有“红”这一种颜色,单调而不真实;而火烧云中的“烧”是一个动词,像大火一样烧起来,就写出了火烧云从形成到发展的种种变化……我也告诉孩子们:朝霞、晚霞、红霞是书面语言,而“火烧云”是北方人民生活中的语言,用在这里更活泼,更具生命力。课文描写火烧云色彩变化一部分中用排比句式列出了一长串描写颜色的词语。如果教学中仅仅满足于投影的一晃而过或让学生把这些词语抄下来背下来,不一定能对他们在生活中的运用有实际的帮助。因此我在向美术老师求教以后制作了有关这些色彩的分解图谱,在图谱旁打乱顺序写上红通通、金灿灿、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等词语,请孩子们找到与图谱相应的词语连线,让他们体会我设计这个练习的目的就是帮助他们丰富色彩知识,今后在大自然中看到与这些色彩相同或相近的事物就可以用这些相应词语描述它们,写出生活中的美。
为孩子拓展思考感悟的空间
《草船借箭》与《将相和》同在一个单元,两篇课文在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方面有相通的地方而又各具特色。于是,我将两篇课文合在一起综合教授,让孩子在比较与鉴赏中拓展思考感悟的空间。通过自读自悟与合作探求讨论,他们在老师创设的“不必求同”的宽松氛围中发表了各自的见解诸葛亮与蔺相如都具有心胸宽阔、遇事能以大局为重的性格特点,所以能成大器,值得我们学习。
周瑜与廉颇都具有心胸狭窄、妒忌心强的性格特点,但表现的方式却不一样:廉颇是敢作敢为,做在明处而又知错能改;而周瑜的动机与行为更危险也更可恨。如果周瑜的计谋得逞,就不会有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的胜利;如果蔺相如与廉颇针锋相对,各不相让,秦国就会乘虚而入,赵国灭亡的悲剧就会更早发生,可见妒忌这种不良的心理品质小则害己,大则误国。
鲁肃是孙刘联合抗曹的积极倡议者,他忠厚老实、守信用的品质难能可贵。
周瑜是将才,我很佩服他。如果他对人能多一点宽容,少一点妒忌,他还可以有更大的作为!
曹操有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可惜他的疑心太重害了他。不然的话,三国鼎立这一段历史可能就要改写!
通过这种新的教学方式的尝试,课文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立起来了。孩子们不仅从中学到了语文知识,还悟到了一些做人的道理,增加了人文素质的底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