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44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化随想——读《中国人的精神》序言有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6-7 17:04: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古人云“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据说是这句话是宋代山谷先生黄庭坚所言,大概原句是“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不管黄先生原句如何,其不读书觉面目可憎应该是流传甚广吧。近来俗务颇多,且大多为稻粮谋,岂止三日不读,早已愧对镜鉴。前日开卷读民国奇人,更是大师的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聊还文债。



本书试图阐明中国人的精神.并揭示中国文明的价值。在我看来.要衡量一个文明的价值,不在于它是否修建或能够修建巨大的城市,宏伟壮丽的建筑以及宽阔平坦的马路;也不在于它是否制造或能够造出漂亮舒适的家具.精致实用的工具、器具和仪器.甚至不在于学院的建立,艺术的创造和科学的发明。要估价一个文明.最关键的问题是它能够产生什么样子的人,什么样的男人和女人。一种文明所生产的人的类型, 恰能显示出该文明的本质和个性,也即显示出该文明的灵魂。既然如此,那么这一文明中的男人和女人所使用的语言.也将表明该文明中男人和女人的本质、个性和灵魂。

——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

文化究竟是什么,其真实的意义在哪里?这个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华文化没有断绝,尽管经历过异族入侵,受到过异族文化的侵扰,如五胡乱华,蒙古入主中原,甚至是满族的“留发不留头”的野蛮推进,但是华夏文化非但没有断绝,反而让这些非中原文化统治者折服,甚至被中华文化的核心彻底同化,连自己民族的文化特征都淹没消失(如现在大多数满族已经看不懂自己的文字)。同样的,犹太人在长达2千年没有自己的家园,并且饱受历史风暴的压迫,甚至经历了种族清洗式的残害,并不是每次都有摩西式的英雄让他们逃离,却依旧保持了自己民族的流传。这些都离不开强大的文化。如今我们常常慨叹文化的传承的断层,也曾看到轰轰烈烈民间文化复兴运动,但文化究竟是什么?我们要保存的是什么?面对文化隐忧我们灵魂不安的究竟是什么?却未必清晰。

“衡量一个文明的价值,不在于……也不在于…….甚至不在于……要估价一个文明.最关键的问题是它能够产生什么样子的人,什么样的男人和女人。一种文明所生产的人的类型, 恰能显示出该文明的本质和个性,也即显示出该文明的灵魂。”辜鸿铭在其序言中的文字,忽然唤醒了我的记忆,某种意义上也在回答我的困惑,记得在大学图书馆里阅读过类似的关于文化的书是原社科院的衣俊卿的《文化哲学》。当然从人品角度说,他现在被深深诟病,但学术角度说,他的《文化哲学》还是深深的影响了我。在《文化哲学》里衣俊卿说“文化是历史凝结成的生活方式”,这种历史凝结成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一种文化。举例来说,吃米吃肉不是文化,但是怎么吃,用什么吃就是一种文化;穿衣服不是文化,但是穿什么,怎么穿就是一种文化;住房子不是文化,但是住什么样的房子,怎么建设它就是一种文化。而文化的意义是什么呢?恐怕就是辜鸿铭所说的“能够产生什么的人”吧。

成为什么样的人固然有一部分是先天遗传决定的,但是成为什么类型的人,具有怎样的本质和个性,拥有什么的灵魂,应该是文化所决定的吧。同样的人如果自小被狼养大他就不会成长为人的样子,“狼孩”就是鲜明的例子。同样的一个人生在在什么国度,受什么的教育就会成长为什么的人。例如同样黄皮肤黑眼睛,自小就在美国长大的华裔如果父母不曾教授过他汉语与生活习惯,不曾在华人社区生活,他和美国人也就没什么两样。所以出生决定了一个人的形体,文化决定了一个人的灵魂。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的出生也应该有两次,一次是躯体的出生,让你有了人的形体,另一次应该是灵魂的出生,让你成为了某种类型的人,具有什么样的灵魂。相对于第一次出生,灵魂的出生更为重要,没有经历灵魂出生的人即便有了人的形体,依然不能称之为“人”,我们也会对某些低劣灵魂的人往往会咬牙切齿地“开除”其“人籍”称之为“简直是畜生”甚至是“畜生不如”。

那么文化是如何进入的形体,促使灵魂的生发呢?“文明中的男人和女人所使用的语言.也将表明该文明中男人和女人的本质、个性和灵魂。”语言!语言是我们接触一种文化最初的也是最根本的途径。2016年11月11日在美国上映,2017年1月20日在中国内地上映的科幻大片《降临》里提到“人类的思维模式受到所用语言的影响”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的确,你的思维如何都不可能超越语言,语言的运用形式既是文化决定的,也同时推动着文化发展。例如在写地址的时候汉语是先国家,再区域,最后是个人,而英语则是先个人,再区域,最后是国家。这种语言形式恰恰体现了中华文化是先集体后个人,是农业文明的体现,在先民时代,农业更多的需要上天,需要集体协作才能达到最优。这种文明下,必然讲求个人归属于集体,尊时守序。海洋文明在先民时代更依靠个人的能力,因此更突出个人。这些从先民时代形成的思维形式决定了语言形式,而到了现在我们所说的语言又决定了我们的思维形式,从而影响到世界观等等。



我认为作为欧洲现代文明合法的、正统的保护人德意 志民族,目前要想逃脱毁灭的命运,并试图挽救欧洲文明,就必 须想办法克服那种对不义所抱的狂热、偏激、冷酷、刻毒和无节 制的仇恨。因为这种仇恨导致了对强权的迷信和崇拜。而这种迷信和崇拜恰恰就是德意志民族不知轻重、蛮横无礼的根源。问题来了,德意志民族在哪里能找到医治顽疾的灵丹妙药呢?我认为,对于这一切,他们伟大的歌德其实早就做好准备了,那就是:“在这个世界上,有两种和平的力量,即,义和礼。

歌德提到的义与礼,实际上 就是孔子赋予我们中国人良民宗教的精华。特别是礼,更是中国文明的精髓。

希伯莱文明曾授予欧洲人“义”的知识,但没有授予“礼”;希腊文明曾教给欧洲人“礼”的知识,但没有兼及“义”,而中国文明,其教化是“义”与“礼”并重的。《圣经》是犹太 教的蓝本,欧洲人根据《圣经》建立了他们现代的欧洲文明。这部《圣经》教导欧人要具有正义感,要做一个真正的人,要“行得正”。而中国的四书五经——孔子为拯救中华民族而设计的文明蓝图,虽然也如此教导我们中国人,但它还有补充了:“要识礼。”简单说来.欧洲宗教要人们“做一个好人”;而中国的宗教则要人们“做一个识礼的好人”;基督教叫人“爱人”;而孔 子则叫人“爱之以礼”。

——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

说中国是礼仪之邦,恐怕不会有任何争议吧。礼仪本身就包含着“礼”与“仪”,说礼仪无论如何都绕不开的就是先秦时代的“周”王朝,自周公制礼承袭而下,延续千年中国人在礼仪的道路上不厌其烦的丰富起复杂的礼仪制度,形成了博大精深的礼仪文化。

孔子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商亡于奢侈,商的灭亡给周以深刻的教训,感官的享乐自然不能没有,但是也不能超出限制,周开始礼乐制度规范享乐的尝试,从而开创了“发乎情,止乎礼”的一套系统——“郁郁乎文”。长长的历史从这里开始,中国文化的草创从这里奠基,虽经战火,虽经冲击,但血脉不止。

礼与仪是两个不可分割的两面,无礼之仪将成繁文缛节,要么是附庸风雅,要么是别有用心。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季孙氏用八佾舞于庭院,其仪何其壮哉,但这样的“仪”早就失去了本有的意义。

无仪之礼更是无可寄托,比无礼之仪更甚。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论语·八佾》。孔子作为仁者如何不吝惜一羊的生命?其爱礼存羊的背后恰恰是对当时礼制崩退的伤感与无奈,礼都没了,那就至少保存点仪吧。礼仪一体的文化养就的正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如辜鸿铭所说“要懂得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其人就必须是深沉的、博大的和纯朴的。因为中国人性格和中国文明的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和纯朴。而实际上还应补充一点就是——灵敏”

辜鸿铭所处的时代恰恰是二十世纪最为动乱的时代,对经历了普法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欧洲,辜鸿铭提出中国精神“用礼来约束自己,非礼毋言,非礼毋行”来消灭群氓崇拜,消除强权崇拜,某种意义上确实是针砭时弊。同样的例子是1988年,世界各国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会上大家一致认为,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二千五百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中国的精神与文化指向的人的心灵,而指向心灵之道不是宗教崇拜,不是某一个神明,而是内心的自省与天人合一的礼仪,这种对自己的约束与自省是中国精神一种强大的力量,某种意思上也是现代人缺失的东西。

辜鸿铭的书出版后在西方社会引起巨大反响,德国因本书而掀起数十年辜鸿铭热,恐怕也是对理性德国人非理性行为反思的有力的思想启发。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3 15:3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