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1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班主任工作经验介绍 守望一树花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5-31 17:33: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班主任是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教师。班主任是一个班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也是一个班中全体任课教师教学、教育工作的协调者,更是沟通学校与家长、社区的桥梁。

至于管理班级,我没有太多经验,在大家的帮助下,刚有些头绪,非常高兴能站在这里和大家进行交流。

美好一天的校园生活从晨诵开始,为了培养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责任心,我们开展了一日一晨诵,一诵一主角活动,每天早上来的最早的孩子到班里把班班通打开,开始领读。渐渐的激发了孩子按时到校的好习惯,为了使每个孩子都有锻炼的机会,没有领读过的孩子,我会激励他提前诵读第二天要领读的东西,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而这个孩子第二天早上七点半也会按时到校领读,他一定不会迟到的,因为他知道他是小小领读员,他有这个责任。

书声郎朗的早读后是各种声音和多姿多彩动作的大杂烩。轻声细语的、缓步慢行的、大叫的、大跑的,还有意想不到的,种种,面对课间,一直是我比较头疼的事儿。既然各种情况是来源于学生,那么让一切都显得正常化也交给学生吧!抽一节班会课,让小组学生组对儿,相互监督,相互学习,情况渐渐好了些。当然还有待提高,我也在不断摸索中前行。

放飞自由了一个课间,上课前三分钟的铃声响了,孩子们兴奋的坐在位置上谈天说地,各种嗨。可是他们这种状态,即便上课铃声响了,孩子们也无法从刚才的话题兴奋劲儿中回过神来。对于这种现象,我选择了通过舒缓的歌声使孩子们的心情平复安静下来。我把近期学过的音乐歌曲名写在黑板上,上课前的铃声响了,有孩子带领着大家一起唱,直到上课铃声响或老师开始上课停止。这不仅使孩子们很好的进入上课的学习状态,也复习了音乐课所学的知识,真是一举两得。课堂上难免有顽皮的孩子,每个班都有口令,经常使用口令,无形中会提醒孩子从跑神、说话转入正常的学习中。当然,也有些孩子对口令是不感冒的,课堂多提醒、课下多沟通,虽然还是不能完全改变现状,但是我一直在努力中。

提起课堂,不光是我们班主任自己的课,我想每位班主任都时刻关注着本班其他学科的情况。班主任工作本来就繁琐,我们也很少有时间挨个去问其他学科的老师孩子们的情况。为了了解孩子其他学科的情况,我让孩子们准备了印章本,每门学科一个印章本,上哪门课,盖哪门课的印章本。挨个去看他们的一堆印章本,太繁琐了,我给孩子们规定:学生无论到哪个老师那儿换礼物,换后都可以到我这儿再领一份礼物,这样我大概会知道这个孩子其他学科的大概课堂情况。由于语文课我比较他,所以也很容易能察觉他是否存在偏科现象。跨学科了解学生的情况,不仅仅是关注了学生的课堂情况,也促进了学科之间的交流。

课堂,可以由孩子们的积极性充实,那么教室环境除了个人爱护外,多半是交给值日生了。个人爱护班级环境至关重要,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是自觉的,所以得找个自觉的孩子来监督,我把班级大致分成三大组,每一大组有一个环保卫士,负责课间检查本组的卫生情况,这样大大减轻了值日生的负担。关于值日生,每组六个人,每个人都分工明确,谁擦小格子,谁擦黑板、讲桌和窗台,谁负责扫地,谁负责倒垃圾。分工明确的话,孩子打扫会认真点儿,每个孩子认真点儿,教室的环境就会好一点儿,教室的环境好一点儿,这教室里的每个人心情就好一点儿,心情好了,一切都会好起来。

我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习,也关注他们在教室里的朋友关系,小组成员的制定是让我非常为难的。最终我采取了BBAACC形式的座位,把学生们编成六个人一组。参考综合成绩单、孩子的纪律情况、孩子的性格,均衡分组。均衡分组可以促进小组的凝聚力。

我一直在看着他们成长,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我都想留住他们成长的痕迹,对我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照相。建立班级相册,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行各种分类。当然,除了孩子们的身影,也有很多家长的身影。如此以来,不仅可以见证学生的成长,而且鼓励家长。一起见证相互的成长也是美丽。

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我们不活在未来里,明天我们就将生活在过去中,我们的手中是许许多多正在成长中的生命,每一个都如此不同,每一个都如此重要,全部对未来充满着憧憬和梦想。他们都依赖我们的指引、塑造及培育,才能成为最好的个人和有用的公民。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2 12:2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