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好的老师》是六年级下学期第五组课文中的一篇略读课文。主要讲了怀特森先生出人意料的举动、独具匠心的教学方法以及他教育学生人生哲理: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的事件。这个单元是围绕“科学精神”这一主题编排的,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有两个:一是体会科学精神的含义(本课要体会独立思考和怀疑精神的重要性);二是学习用具体的事实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研读教材后,在教学中我努力体现以下几点:
一、以“读”为本,感悟“特别”。
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本课的设计通过“初读走近--精读走进--感言赞语”等环节,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读书、理解、感悟、表达,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广阔的自主阅读、自主思考的空间,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一课改理念。本节课围绕学生的关注点“课文写了一件什么特别的事情呢?”、“怀特森老师很特别,那么从哪些地方你感受到了他的‘特别’呢?”引领学生走进课文,走近课文的主人公,引导学生仔细揣摩人物心理,想象课堂场景,换位思考表达。通过教师的指导、点拨、燃情,学生读得有广度、深度,恰当地表达了自己个性化的阅读体验,课堂灵动,气氛活跃。学生真正走进了文本,似乎也走进了怀特森的教学风格。
二、以“情”为线,礼赞“特别”。
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洋溢着人文的色彩,充满着生命的灵动,负载着陶冶情操、教书育人的使命。在教学环节中,我引导学生抓住作者对老师的评价“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思考:那么课堂上发生的哪些事情让作者出乎意料,也是你所没想到的呢?
学生面对这个思考空间很大的问题,都能自发地去细读文本,感悟文本。在潜心会文的过程中,答案很快从孩子们的心底里说出来了:
“‘当他把卷子发下来的时候,我惊得目瞪口呆……我得的是零分!……而且,吃惊的并不是我一个人,我们班上的所有同学都得了零分。’这样的考试结果让我们出乎意料。”
“怀特森先生说‘关于猫猬兽的一切,都是我故意编造出来的……因此,你们记在笔记本上的全是错误的信息……’课堂上老师的胡编乱造更让我们出乎意料。”
“‘为此他特别强调,本次测验的零分记录都将写进每个人的成绩报告单。同时,他希望我们从这个零分中吸取教训……’老师最后的做法让我们出乎意料。”
这节课上,我抓住了一个“出乎意料”,引导学生进行细读文本,感受其教学方法独特,更领会其背后的良苦用心。教学过程主线突出,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学生通过讨论这个问题,深入钻研课文,朗读、理解、感悟得到了有机的整合。怀特森老师的鲜明个性也在学生心中越来越清晰,并由此升腾起对老师的敬佩之情。整个教学过程,师生以“敞开”、“接纳”、“倾听”和“分享”的态度,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构建起了一种对话型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生活,彰显了“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份份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念。
三、以“导”为主,生发“特别”。
法国十七世纪杰出的数学家、哲学家和科学方法论者笛卡尔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金钥匙,是学生自主发展的关键,对学生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这也和课文中怀特森老师的做法是一致的。教学时,入手一篇,着眼于多篇。借助某篇教材为例子,让学生掌握规律性知识,做到举一反三,带动同类教材学习。堂上发现学生学得比较好,就让他谈谈是怎样学习的。多问学生:你为什么能够提出这样的问题?用什么办法解决的?你为什么能够这样理解词句?你对文章中心思想这样理解的根据是什么?这样教师及时发现好的学习方法,给予表扬鼓励,就会使学生更重视学习方法的改进。另外,还要让学生介绍好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互相得到启发。
如,在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后让概括得很好的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概括的,这样其他学生也明白了写人记事的文章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就行了。还有在解释“目瞪口呆”这个词语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理解出来的,学生说是逐字逐字解释的,我马上肯定这是理解词语的一种好方法,问学生还有哪些方法理解词语,学生说可以查字典,可以联系上下文等。
课后,虽然老师们也给予我真诚的肯定和鼓励,但认真反思之后,还是觉得有些地方没处理好:
1、学生的回答局限于书本,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以更深层次的感悟。
2、第6自然段,学生如何上科学课是教材的空白点,能否有所运作,让学生对“貌似正确”、“充满刺激”等词有更深入的理解。
如何让略读教学成为学生语文能力的“习得所”,实现省时高效的教学理想,将是我们每一个教师不懈的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