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愉快的课堂序幕,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没有枯燥的灌输和不知何为的知识由来,同学们情绪饱满,专注认真。可是,台下的我们转念一想,没有学生提出为什么不同的出行方式路程却是一样的,骑自行车走的是公路,客船是水路,火车是铁路……路程显然不同,所以这个情境有待商榷。第二位老师《分式方程》的情境是: 老师从福州来到美丽的丽水,福州到丽水的铁路里程约390公里,公路里程约440公里,乘汽车时间大约是乘动车时间的2倍,动车的平均速度比汽车速度快50公里/时。乘动车从福州到丽水需要多少时间?这个便更有现实性。如果我们的课堂情境能兼顾有趣和现实,便更有真情真意了。 2、身教重言传——知行合一,止于至善 在听课前,我们都以为正高级教师吴老师是一个很有学识很厉害的人,听课过程中却发现,越是有所成就的人,越是谦逊可亲。她的声音温柔,思路清晰,每一句充满鼓励的引导,每一个表达爱意的安抚,每一次耐心启发的分析,每一个优雅自然的教态……台下的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课堂的那种宁静和愉悦,同时学生的参与度很高———共有24位同学课堂发言,像是能看到叶澜教授所说的一棵树在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印象最深的是老师问研究这种关系的数学模型是什么?有学生回答表格。吴老师没有否定他,而是从“表格法是什么概念的一种表示法?”来做积极的诱发,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促进发展。学生有时词不达意,老师便可以肯定当中的合理成分,做出完善。 3、生存还是发展——做有情怀的数学教育 吴老师的展示课用了30分钟正式形成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引起了台下无数老师的思想碰撞:平时您正常上课也是这样的吗?数学课堂如果想要高效想要成绩不是应该留大部分时间给学生做试题训练吗?数学老师究竟是应该注重过程还是成效?……很多老师交流了自己的真实经历:有的老师站在生存这边,认为没有成绩便没有自身的发展;有的老师则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认为教学不能急着做题,知识的由来和形成过程必须让学生一步步真切地感受,让学生体会到它的前世、今生、未来,我们的目光应该放在整个初中三年,甚至高中,学生的长远发展很重要。一个老师说即便成绩很重要,我们老师不能失了情怀,不能失了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不能失了一颗静下心来做教学做教育的心。确实,教育是慢的艺术。教研需要耐得住寂寞,需要守得住静心,过分的功利化,只能适得其反。这便是人们常说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吧。 4、教师的成长需要学习——志之所趋,无远弗届 罗教授提到了岗位成才的各种切入点:在职业理想中学习、在教学实践中研究、在案例分析中前进、在反思提炼中突破、在同伴互助中提升、在论文写作中发展、得益于名师的指点。罗教授对数学教学的热爱与坚守,对解题的情有独钟深深的打动了台下的我们。他从水泥厂当矿山职工,到子弟中学教书开始涉及数学解题,到考入博士开始写论文,“一干就是一辈子”。1962年那个年代资源匮乏、知识落后,没有任何可参考的信息,只能靠自己钻研。印象最深的是罗教授对解题的理解:如怎样科学把握好(看题、想题、答题、回题)四个阶段,如学会解题的两个关键环节:解题思路的探求和解题过程的反思;如题目本身是解题的钥匙;如对解题反思的比喻:这就如同摸索在黑房子里拉开了电灯;如你可以不聪明但是你可以通过反思使自己变聪明等...所有这些,让我们看到罗教授对解题学的研究和执着,对科学解题、智慧解题、本质解题所寄予的智慧与情感。情感是人的本心,而智慧是靠坚持学习和反思获得的。 最后,借罗教授的话与大家共勉:不做x大于-a小于a里的x:甘于自我封闭,只能越过弱者,永远也超不过强者;要做x大于a或x小于-a里的x:勇于突破封闭,既能超过强者,又能谦让弱者,不等待、不抱怨,享受工作、永不言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