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95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行进间曲线运球及游戏》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5-18 14:51: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节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活动和游戏为载体,以运球为主线进行教学,通过运用多种形式的练习方法与手段,由易到难,从简到繁,层层深入,充分激发学生运动参与的兴趣,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行进间曲线运球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在游戏中培养了学生集体合作的精神。从整堂课来看,教材搭配合理,结构清晰,重难点突出,基本达到了课前的预想效果。下面我自己对本节课的教与学进行了反思:

一、激发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的投入主要是根据兴趣来定的。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使他们会学、好学、乐学。本节课我将游戏贯穿整堂课,通过设计多样的游戏,有目的、有兴趣组织学生地参与游戏练习,并在练习中掌握动作技术。学生还在游戏中通过互相交流、模仿、指导、帮助,培养了合作、探究、团结、竞争的精神,既做到了以玩促学、以趣带学,也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注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由于小学生自控能力较差,所以在教师讲解或评价中,学生偶尔会出现一些自顾自玩球和说话的现象。因此在教学中,我不时地变化手段来约束这些不太自觉的学生。例如:用暂定手势让学生保持安静,语言提示学生“坐在球上是最不好的习惯”等,来提醒学生自觉的遵守课堂纪律,逐渐养成听讲、练习的良好习惯。

三、注重即时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体育课堂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即时性评价是体育学习评价中最常用、最直接、最有效的评价方式。教学中对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教师都要能及时抓住,对学生进行鼓励表扬和肯定,保护其自尊心、进取心,维持其学练激情,使学生产生一种愉快感和荣誉感。比如,学生在展示或总结中表现不错,我就让全班学生用鼓掌的方式对他进行表扬和鼓励。另外轮换往返运球接力教学环节中,让组内成员依据个人能力,在选绕练习与挑战自我进行提高练习两方面,激发他们的上进心都十分有效。

四、注重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通过为学生搭建合作的平台,让学生能按要求进行两人合作、四人合作、小组合作、全班合作运球练习,对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都起到了促进作用。学生能够从同伴那儿得到学习反馈,能够在集体活动中感受到合作带来的乐趣,能意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这些对于行进间曲线运球动作技能的学习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五、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标理念。本课中,老师始终是以参与者、指导者的身份进入课堂,与学生共同参与到整堂课的各项练习中。教授新内容时,通过设置情景,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性地尝试与体验,在合作尝试中、同伴交流中、师生平等对话中,营造出民主、平等的氛围,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地位均得到充分的体现。

当然,通过本课,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问题。首先,由于男女生在身体形态、技术与体能上的差别,造成学习进度不一样。学生练习时往往出现篮球脱手到处滚的现象。所以在以后上课要多考虑男、女生爱好和差异,加强分层教学,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其次,教师的语言表达、语气语调的变化,都需要教师平时教学的积累和平时文化学习的积淀。本课感觉自己在语调语气语言方面还需要加强,还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的能力。

最后,观察力、应变力还有待提高。面对百变的课堂、千变的学生,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还不够机智,课堂上出现了脚拌人、坐在篮球上等现象没有及时发现和制止,导致课堂教学较为混乱。

通过这堂课,再一次使我深刻的体会到教育改革的今天,我们教师要改变以往只注重知识技能传授的思想,在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教法和手段,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多的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学会探究与分析,从小传授和指导他们学习方法,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本节课出现的各种问题与不足,我将会通过认真学习体育理论知识与优秀教师的实践经验,并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改进,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8-5-18 14:51:15 | 只看该作者
《行进间曲线运球及游戏》教学反思

荥阳市第六小学   王建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8 16:4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