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37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班健康活动教学反思、说课稿:士兵突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5-15 21:46: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说课稿  说设计意图:

桌子是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总喜欢在老师不注意的时候在桌子下面钻一钻、爬一爬等。体育活动并不是单纯的锻炼技能,要充分发挥孩子的主体地位,调动孩子的兴趣,围绕孩子的这一兴趣点,于是我根据大班孩子的动作发展要求,设计了体育活动《士兵突击》

二、说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灵魂,对教育活动起着导向作用。在制定目标时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生理特点及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符合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目标,我预设了本节活动的目标:

通过小小特种兵的情境,探索翻越障碍的方法,锻炼上肢力量,能够不怕困难、勇于尝试的参与活动。

三、说活动准备:

准备桌子若干、垫子若干、选择一块合适的场地。

四、说组织形式:

   自由探索练习、集体练习、游戏。

自由探索练习作用在于能充分满足不同个体的学习需要,让每个幼儿按照自己的兴趣特点去探索。集体练习是为了让幼儿分享别人的经验,体验分享的快乐,重点难点练习是为了提升巩固幼儿的运动技能,使幼儿朝着一个健康的方向发展。

五、说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活动身体。

幼儿围绕运动场变速跑一圈,进入活动场地。这时为幼儿创设特战部队的情境旨在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二、自由练习。

    以特战队员自由练习的情境让孩子自由探索桌子的玩法,不同摆放形式的桌子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玩法,这一环节进一步激发孩子对玩桌子的兴趣。

三、集体练习,探索从桌子一边到另一边的方法。

    怎样从桌子的一边到另外一边呢?不能从桌子下面钻,不能从旁边绕,怎么过去呢自己试一试吧!在这个环节中给孩子充分的自由探索时间,让孩子探索出不同的方法。相互交流一下、学习一下,哪种方法最简单,那种方法最快。有探索有学习,让孩子玩中学,掌握翻越障碍的方法。

四、游戏:探险

在这一环节为孩子创设探险的情境,随着游戏的深入,难度逐步增大。首先翻越2个垫子的障碍,其次是翻越4个垫子的障碍,然后翻越6个垫子的障碍,最后为孩子设置3个高矮不同的障碍,让孩子根据自己的能力自由选择,这样做是在提高孩子动作技能发展的同时还关注到个体差异,让孩子在体育活动中找到自信。

五、放松环节。

活动一下手腕、手臂,捶捶胳膊。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8-5-15 21:47:02 | 只看该作者
今天的反思我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帮助幼儿养成体育活动中隐性的幼儿体育品质。

体育活动能很好的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不怕困难、合作等品质。在本节活动我主要培养了孩子的自信心和不怕困难勇于尝试的顽强品质。

对自信心得培养主要表现在:1、环节三探索从桌子的一边到另外一边,在这一环节通过让孩子把自己探索出的方法展示给大家,老师加以肯定来增强孩子的自信。2、体育活动是外显的活动,为了让孩子在活动中获得成功感,我在游戏环节设置不同高矮的障碍,让孩子自由选择从哪里通过,不管难易,当孩子通过后他的自信心就得以提高。

对不怕困难勇于尝试的顽强品质的培养表现在:1、通过创设小小特种兵的情境、探险的情境来激励孩子不怕困难,积极参与活动。2、在游戏的最后的一个环节对那些想挑战自己但又无法通过最高障碍的孩子老师先是语言鼓励“你真勇敢,相信自己一定能通过,再试一次好吗?”,再动作引领。有一个孩子想在最难的地方通过,但他试了2次都过不去,但他不放弃,第3次终于过去了,说明这个孩子真的做的了不怕困难、勇于尝试。


在本节活动中为了保护孩子外显的体能差异,我为孩子创设探险的情境,随着游戏的深入,难度逐步增大。在活动中,大家可以看到首先让孩子翻越2个垫子的障碍,其次是翻越4个垫子的障碍,然后翻越6个垫子的障碍,最后为孩子设置3个高矮不同的障碍,让孩子根据自己的能力自由选择,这样做是在提高孩子动作技能发展的同时保护到幼儿个体差异。

通过对以上两方面的反思可以看出这节活动的各个环节设计和我在教法运用上都密切围绕培养幼儿体育品质和保护幼儿个体差异进行的,孩子在这节活动中也表现非常高的参与性,目标顺利完成,同时孩子的自信心也得到了提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6 18:2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