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拥抱里藏有爱的秘密:妈妈抱着孩子,孩子躺在妈妈的怀抱,最是心安;老师抱着新入园的孩子,渐渐地,孩子也会不安静下来。生活中,很多言语无法到达的地方,肢体动作可以给予完美的诠释。
那么,当“小蓝”和“小黄”抱在一起,藏的还是爱的秘密吗?“小红”和“小绿”抱在一起呢?同事哈哈老师一节有趣的科学活动,带着孩子们开启了一场别样的拥抱之旅,揭示它们拥抱之后的神奇秘密。
在绘本故事《小蓝和小黄》中,孩子只是从他人的知识总结中,获得一些表面的经验感知,并没有亲眼见证小蓝和小黄拥抱之后是如何变化的,没有亲手操作,将这两种颜色混合在一起。缺乏直接感知、实践操作,孩子们只感兴趣于绘本本身,对这一科学现象并没有太大的兴趣。而后,哈哈老师将这一科学现象搬至于孩子们的眼前,他们会产生怎样的轰动呢?
当哈哈老师把瓶瓶罐罐都摆在孩子们的面前时,孩子们瞬间叽叽喳喳,兴奋不已。他们亲眼见证了小蓝和小黄牵扯、拥抱,直至最后的大变身:“绿色,绿色,蓝色和黄色拥抱之后是绿色。”他们激动地欢呼、鼓掌,好像在此之前他们一点儿都不知道会有这样的结果,尽管这个答案,早已经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烙印。
孩子们一起亲子动手,将不同的两种颜色添加在一起,见证着色彩的变化。这是一次在他们手下产生的神奇魔法,不再是隔着绘本,不再是隔着屏幕,亮晶晶的眼睛里写满了对颜色变化的探究。他们亲眼看着这拥抱过后的景象,通过眼睛的直观感知,再叠加到以往的经验知识,相信他们一定会清晰地记得小蓝、小黄和小绿。
紧接着,哈哈老师给孩子们一人分发了一个宝贝瓶子——一个装了不同颜色水的小瓶子。孩子们谨遵老师的嘱托,小心翼翼地护着自己的瓶子,水都不带一丝波动。随着哈哈老师的一声令下,孩子们大力地晃动自己手中的瓶子,细心的孩子突然发现,自己手中的瓶子,不知在何时居然变了颜色,瓶子里原有的颜色跑到哪里去了呢?在哈哈老师的一步步讲解中,孩子们眼中的疑惑终于释然,那一抹探寻的明亮又重新住回小眼睛中!
在这个活动结束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孩子们还依旧热衷于“小蓝”和“小黄”的探索中:一起讨论着颜色拥抱后的新变化,有时还会出现一些争辩;绘画中,用不同的颜色叠加在一起,再去寻找那一丝丝细微的变化。关于颜色拥抱秘密的活动已然结束,但这股热潮,似乎还可以温暖他们很久。
此时,我仿佛感受到了陈鹤琴先生的“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真谛。为什么哈哈老师的这次科学活动,孩子会如此感兴趣?而进行一次数学活动,其中的余热就不会持续这么久?有的时候甚至连最基本的目标都无法达到?
幼儿园孩子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幼儿园的教育,绝对不可能像中小学的教育那样,直接的进行知识传输,而是要通过“做”:教师的活动不能离开“做”,孩子们的学不能离开“做”,教师和孩子们的共同进步,更是通过“做”达成的,只有真正动手操作了,共赢的局面才会形成。回首想来,哪一次孩子感兴趣的活动,没有动手操作参与其中呢?站稳孩子们的本质需求,才有吸引住他们的王牌。
颜色的拥抱,会产生出一个新的角色;教师的教学,在经历了思想碰撞之后,迸发出明艳的火花,开启了自我思索,也照亮了原本不曾发现的暗角漏缺。在一次次的拥抱中,发现孩子们的秘密,也发现助力我们成长的秘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