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紧张又忙碌的一个学期,对于我个人而言,又是充满挑战更急需“充电”学习的开始。2018年3月,刚刚被任命为纬四路小学德育处副主任的我,恰好就得到了这样一次学习的机会。3月25日——3月27日这三天的培训会,使我受益良多,这里就个人收获做以整理。
对于余文森教授,相信很多教师不单单从这次培训才熟识这个名字。就我个人而言,三年前的一次外出学习,有幸听到过一次余教授的讲座。而《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也是我近期正在拜读的。至于教师对余文森教授的崇拜之情,这里就不一一举例说明,相信“百度”可以解决这一问题。这里我想从自身收获了什么做几点具体说明:
一、教师的“概念性”
这里的概念性,不是对“教师”这个词下定义。而是指教师,对
于一些指导性的理论概念,缺乏一定程度的重视性。余文森教授就“核心素养”、能力、品格、学科核心素养等概念内涵,分别作出阐释。阐释之余又以实际事例加以说明,例如:“基因=行为;素养=形象”、“能力=智商;品格=情商”。这样生动形象的定义与讲述,相信在大多数教师记忆中会留下深刻地印象,从而举一反三引起共鸣。
回想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一些老教师在听课、教研时会常说认真熟读《课标》,用《课标》去引领自身课堂。那个时候总是嗤之以鼻,满不在乎的状态去应对。心里总念叨着,不就是一些大道理嘛,还不如多翻几遍教材,多去学生之间,走进学生内心世界呢。之后的几年,教学的热情不可避免的有所衰减,自身也就遇到了困惑这面“新人墙”。那时才开始随手翻一翻《课标》,利用着所谓的“经验”也会把教学任务拿下。直到学校领导让我担任体音美大组长的时候,才真正意识到自身能力的不足,才开始静下心来认认真真的攻读《课标》。而现在,对于年轻教师,我亦成为了老教师的那般口吻。
举这个自身的例子,就是想具体说一说“概念性”这个词。不论在做工作,教学,又或是在玩游戏时,都是一个关键的必要性。工作时,自身首先要弄明白这个工作的性质是什么,怎么样来做,怎样做才能保质保量;在教学中,首先要先了解自己要教的科目是什么,这门课程需要让学生学到什么,如何教才能让学生快而熟练的掌握;在游戏时,首先要了解的是游戏的规则,游戏怎样来玩,怎样在游戏规则下快速得到胜利。这其实,就是“课标”,是具体让我们熟悉一件事物、一件工作、一个游戏的“使用说明书”。不去细看说明,最多是“瞎胡玩”。
对待教育和学习,我们必须要把已经拿在手中的“使用说明书”认真研读,在“概念”融入并形成自己观点、见解、看法后,坚信自身的能力,涵养自身的品格,这才是我们应该做到并做好的。
二、“学习的共同体”
何谓“学习”、何谓“共同体”、何谓“学习共同体”,相信张荣
伟教授的课堂上,大家都有了一个清晰地认识了。
在“学习”的定义中,张荣伟教授在之前的“听、说、读、写”,又加入了“行、思”,这使“学习”更加的丰满起来。在《论语》中,就有对“行、思”的重要认识,“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正是这样的具体说明吗?在当今社会下,科技高速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也是多元化的。社会不可能因为“学生因上网导致成绩下降”,而去废除科技发展吧。
对于当下每个人而言,手机、电脑已经成为一种日常的所需。教师也不例外,那为什么要强求学生不去接触呢?如果真的不去接触,那是不是一种与社会脱轨呢?
不论是“共同体”还是“学习共同体”,当下两者都包含有“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个人觉得可以解释为当下的“家校联合”。几年前的教学中,才引入的“班班通”,而当下如何使用好电脑、手机,使其为教学服务才是我们应该去考虑的,而不是一味的规避。或许这个话题对于我们一线教师,有点大、有点不合实际。但是细想一下,国内外的一些课堂不正在摸索中前行吗。就手机而言,个人了解的,一些学校的阅读课程,是在课下由家长陪同,利用一些音频软件进行“美文阅读”班级分享的。一些课程(非微机),也搬进机房,在教师的引领下,由学生自主操作学习的。当然这只是一种缩影,一个点,但金水区不也开始“新型课堂”的建设了吗?
我们即使不是社会科技的推动者,但也不要去做阻碍者。在“学习共同体”之下,我们需要的是无限相信人的发展潜力,去创新去提升,去“共生、共存、共同发展”。
三、教师的成长与突破
“教学主张在本质上是一种教学理论,需要进行合理性论证,揭
示教学主张的内在理论脉络,证明教学主张指向教学理想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彰显教学主张的内在说服力。”这是龙安邦博士课堂中的一句话,意在说明教学主张是教师从骨干教师走向教学名师的“抓手”。
其中,“教学理论:从合理到有效;教学主张:从有效到合理”的总结让我深有触动。另外,翁乾明博士在“漫谈教师的自我突破”中提到,“作为教师都不爱学习,又如何去教育学生爱上学习呢?”
这些都在告诉我们,教师,作为学生的引领者,早就不局限在“教”了,我们自身都要从“听、说、读、写、行、思”去要求。就如翁乾明博士的那句话,“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在课堂上,如果我们都漫不经心地“念课本”,学生如何体会何谓“感情”。如果我们在布置作业的时候,都是随性而来,一些关键难点或是课堂预设自己都拿不准,如何让学生信服。先不谈“名师”,就算是普普通通的教师,我们都应该做到身体力行,至少是我们尽心尽力地去对待自己的学生了。学习本就是“活到老学到老”的终生活动,“不耻下问”也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就算抛开这些,工作最起码是我们自己选的吧,自己就应该对的起自己的初心!
成长可以一步步来,突破可以一点点做,作为教师,我们要始终牢记自己的初心,教育就是要不急不躁,埋下头一步一个脚印,踏实认真的走下去的。不懂的,我们可以学;不会的,我们可以问;我们就是要在这无境之海中,尽情的遨游下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