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8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班歌唱《小小乌龟》活动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31 17:33: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班歌唱《小小乌龟》活动反思
1.活动目标仅关注歌曲学唱,忽视了活动主体的学习过程与情感体验
该活动的目标有两个,目标一立意在学唱,目标二立意在表现,都是幼儿在歌唱活动中应该获得的关键经验。但如果仅设置这两个目标,却是不够全面的。笔者认为,这种对歌唱教学目标的局限定位,其原因在于:设计者仅仅是就歌曲文本展开思考,过分地去追求“学会歌唱”或“学会表现歌曲”这一行为性结果,忽略了歌唱学习的过程性,以及活动主体在艺术活动中的审美与情感体验过程,而这两点却又是艺术活动游戏化教学所不可或缺的要素。
歌唱学习的过程性之所以与“艺术活动游戏化”密切相关,是基于对遗落“教学性”的提点与防范。它强调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思维参与与加工的方式,在这一目标设定时,教师应该对实现幼儿有效学习的方式方法有充分的考虑。并且,此“教学性”并非该活动中记忆歌词或多次练唱这些严肃的学习环节,而是需要教师更加关切本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和需要,思考其有效学习的可能性。在歌唱教学中通常表现为:幼儿通过哪些方法或渠道自然而然地学会了演唱或促成了其有感而发的艺术表现行为。
艺术活动中的审美与情感体验过程之所以与“艺术活动游戏化”密切相关,是基于对遗落“审美性”的提点与防范。它也不单是体验歌曲自身的情感色彩,更需要把审美与情感体验的眼界放置立体而完整的活动中去。应该做到,不仅在目标阐述中可以看到有关感受歌曲情感的字眼,更可以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感受到:幼儿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与歌曲蕴含的情感性之间是统一的关系。这种统一性才能真正使得审美体验属于审美之人,而不是外界所强加的告之性“伪”体验。
2.置后的表演游戏难以满足小班幼儿的游戏需要和学习特点
从该活动设计的内容安排来看,设计者较大篇幅地组织幼儿进行以有意注意为主的新歌学习,将歌词识记与歌曲练唱作为活动主体,而将表演游戏置于学习之后,这种设计即是剥离了学习与游戏。游戏的价值不止于认知疲劳时的情绪放松,它是幼儿的生活方式,也是幼儿的生长方式。它并不与学习活动相冲突,相反,还能调动起幼儿主动学习的积极意志。
目前南京师范大学许卓娅教授的歌唱教学游戏化研究团队提出了三种教学思路,包括:无意注意为主的歌唱教学、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相结合的歌唱教学以及有意注意为主的歌唱教学,这三种教学中理性认知程度逐渐增加。而幼儿年龄越小,越是依赖无意注意,越是需要足量的游戏成分来作为新歌学唱的活动载体。因此,就此活动而言,还需要再放大游戏的成分。当然,难点还是在于如何能形成一个有趣、耐玩、又与歌曲相符的游戏。下一个问题的提出,正是这个问题解决的关键。
3.情境性不显著,活动主线与歌曲间无紧密的逻辑关系
该活动的情境性并不显著,甚至直到活动最后的歌表演部分,才创设出了一个“扮演小小乌龟”表演情境。这种缺乏情境性的活动又使得活动主线下教师与幼儿的角色发生这样变化:在完整感知歌曲、理解记忆歌词环节,教师是歌曲的讲解者,幼儿是被动的解析者;在学唱部分,教师是热切的激励者,幼儿是机械的练习者;在创编表演部分,教师才有所退位,成为幼儿自主表现的支持者,但幼儿表现者的状态便也接近尾声;而在活动结束部分,幼儿又莫名其妙地当了一把“小动物”。再来看歌曲作品,特别在表演环节之前,歌曲作品都是被学习、被解剖的没有生命力的客体,甚至词与曲被分离,句与句被割裂。这种设计思路像是一种脱离歌曲作品的万用公式,难以形成不脱离歌曲意蕴而又能引起相符的情感呼应,既有趣味性、又有趣味持续性的游戏化教学。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进行恰当的作品分析,精心去揣摩作品中歌词与旋律的意蕴:这个作品的歌词较为简单,描述了小小乌龟这一角色在爬山坡这一事件,角色和事件可以初步形成活动情境的基本框架。我们进一步分析作品的特点可以发现,作品用多处篇幅拟声乌龟爬山坡时发出的叫声,同时描绘了乌龟所携带的物品,糖果和面包。仔细分析,两个拟声处“嘿嘿呦,嘿嘿呦”与“嘿嘿嘿嘿呦”的节奏型与出现的位置都不一样,或许是在表达不同的情感色彩。可以猜想,第一个“嘿嘿呦,嘿嘿呦”更像是爬山坡的喘息声,最后的“嘿嘿嘿嘿呦”更像是登到山顶时的欣喜呐喊声。这便展现了大致的情境形态。
而实现趣味性和趣味持续性的重要原理在于:充分地调动起幼儿的好奇心与好胜心,以促使其精神自由而情感自主的学习与发展状态。作品中“糖果”与“面包”这两个物象便可成为一个突破口:它们是幼儿生活中常见而又喜爱的食物,要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和好胜心,不妨可以尝试提供多种食物并将其藏起来。如是,幼儿既对猜测有什么食物产生好奇,也能享受猜中或创编所带来的好胜心满足。这样,歌曲作品便不再是被学习的无生命力的客体。相反,它提供了有趣的玩法、提供了有益的认知挑战、带来了持续的审美感动,成为了一个能带给幼儿惊喜、带给幼儿成长、带给幼儿快乐的艺术品。
当然,在目标、情境、游戏的样貌基本形成之后,还要悉心斟酌难度适宜性问题,循序渐进地推进活动的展开。
4.教师指导语以激励幼儿开口歌唱为目的,缺乏审美性与游戏性
指导语的问题主要是因为教师自身没有融入到作品、情境和游戏中去,这一问题也由之前讨论的三个问题所引发。反观该活动设计中的指导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也在努力地激发幼儿对演唱的兴致,但这种游离于游戏状态的指令性话语对幼儿内在参与动机的激发是效益不高的。一名优秀的幼儿教育专家关于教师教学有过这样的描述值得我们借鉴:“准备好一切,就和孩子一起玩吧!”在游戏化的教学中,教师也应该成为游戏的共同参与者,成为幼儿平等中的首席,更成为一名主意满当的友好玩伴。由此,游戏化的指导语也便是自然流露了!
综上所述,歌唱教学的游戏化不只是把哪个环节游戏化了,它讲究着一种基于游戏信仰的游戏追求,要使游戏贯穿于歌曲作品的欣赏到解读,贯穿于方案的生成到实施,贯穿于活动的伊始到终结,也贯穿于师幼互动的你来我往之中。但至于如何分析、如何创编却并没有唯一的标准,我们只是努力在找寻最能贴切作品,又最能支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活动方案。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2 12:1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