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快速的发展,而我们老师也在不断的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更新自己的教学方式,为的是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国家的政策,时代的变迁,给予孩子相对科学的教育。
以前我们的教学方式大多数存在老师放不开手,“牵”着孩子一步一步的走,孩子总是在我们设计好的教学环节中获得我们预期的期望,老师不放手,孩子主动性就调不起来,老师靠前,孩子靠后,老师在整个课堂中占的时间比较多,孩子占的时间少,这样看似儿童获得知识的方式,实则好像少了一些孩子自己获得知识经验的机会,少了一些灵动性。而我们老师也面临着这种困境,那么接下来就是突破困境,实现转变。
怎么转变?老师放手,孩子主动。为了让孩子亲身体验、动手操作、直接感知,我们开始在课堂中减少老师的时间,增加孩子自己动手的时间。于是我们的教学环节设计的大概流程是这样的——导入,老师讲解,(在孩子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孩子操作,老师总结,结束。这样的环节我们初步看是没有问题的,并且实施了较长的时间,有头有尾,有讲解有操作,有分解有总结,但是如果我们细细推敲的话,其实还是存在问题。
在说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理一下《指南》中的精神。我们要落实《指南》精神,理解核心概念,《指南》中的理念是相通的,比如数学领域中,现阶段我们主要培养的是幼儿的推理思维,数学应该是生活中的数学,学以致用,让孩子在生活中运用、理解、应用,有一颗发现数学的眼睛。体现出孩子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减少老师“告诉”,减少老师占用的时间,增加孩子的时间。
而我们说前边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是因为,虽然看似“完美”的教学环节,但是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和关键点就是,我们的环节还是老师讲的多,老师先示范,我们把问题和需要孩子解决的问题,老师一并给讲清楚,我们觉得讲明白了,再让孩子动手操作,可是这个时候其实已经失去了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老师放手仍然不够。
我们要想落实《指南》,真正的做到把孩子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就必须让孩子先参与,我们老师只是提供好材料,抛出问题,把握好问题的引导性,和整个课堂的全局性,让孩子直接开始,主动获得学习的过程,让孩子自己在错误和正确之间不断的调整,不要害怕孩子出错,孩子出错的时机就是他获得正确知识经验的契机。自己获得的永远比别人直接“告诉的”要有成就感。
从转变到落实、实践,只有我们自己熟练的掌握了,才能起到引领的作用,我们从最初的“牵”着走,到后来的半放手教学,再到现在的孩子靠前,老师靠后,孩子主动,老师引领的教学,我们在不断的摸索,不断的进步,只为给孩子更好的,做最好的老师,最好的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