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3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习共同体之“班级凝聚力” ——在某班观课后有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10 15:49: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抛开教师的身份和感觉,像学生一样老老实实地坐在教室里观察一节又一节课堂,此时观课不是为了教学技能的交流,而是要去体察学生在班级中存在状态:是相互悦纳的,还是彼此抵触的。上周连续在一个班级中观课,有不少思考,沉淀了几天,特记录所思。

一位有着近三十年班主任经验的老师说:“管理一个班级,最重要的凝聚士气,学生的精气神儿不能散。”深以为然。

我经常告诉学生的一句话:“坚持到最后一刻,让结果超出你的预期。”6月25日、26日是河南中招考试的日子,最让我引以为豪的一届学生在24日早上,全班学生依然准时出现在操场上,喊着嘹亮的口号,坚持做好初中阶段的最后一次早操,无人缺勤。

学生群体的行为,对学生个体的影响力量不可小觑。如果班级是一个积极向上的群体,即便是最落后的学生也会奋力前行;如果班级呈现松散拖拉的状态,即便是最优秀的学生也会为自己的懈怠找到理由。

学生作为“学习者”,与学生有关的其他人就是“助学者”,如老师、家长、同学等。增强班级凝聚力,组建积极向上的班集体,是班主任管理班级最主要的任务。

第一,让学生的德行修养在仪式教育中得到熏陶。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山东考察时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养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

品德教育不在于教师说了多少理论,而要让学生有品德形成的行为依据。班规中要具备有助于良好品德形成的行为准则。比如,每带一届学生,我都有一条固定不变的班规:“不为自己的错误辩解。”为了让这条班规深入地执行下去,首先让学生讨论犯错之后哪些行为是错上加错,哪些行为更能得到别人的谅解,哪些行为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犯错造成的不良后果,你更喜欢哪种犯错后的行为等,让学生认识到“犯错之后的辩解,是推卸责任,只会错上加错”。犯错之后,第一时间要道歉。然后采取有效的办法来弥补犯错带来的不良后果。经过讨论、辨析之后,学生对“如何面对自己犯错”这个问题达成了一致的认识,这条班规执行起来就比较顺利。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知错就改”是一种美德,一种非常重要的美德。如果人人都知错能改,那么世间的是是非非大部分都可以消失于无形了。

“不为自己的错误辩解”这条班规非常有效,可以避免学生之间的纠纷,当学生之间发生矛盾时,不再习惯性地指责对方,而是首先反省自己。还可以让学生正确地面对老师的批评,很大程度上减少了顶撞老师、顶撞家长等现象的发生。让学生对自己的错误行为有正确的归因,而不是一味寻找客观的理由,从而培养学生勇于自省的意识、勤于反思的态度。

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途径很多,如每日反思教育、每周班会教育、学科渗透教育,以及抓住每一个时机,恰当地进行引导。如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爱国纪念日教育等。

品德教育要重视仪式感,如国庆节、国家公祭日等纪念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重阳节、春节等进行尊老爱幼教育等等。品德教育要抓住最佳的时机,利用纪念日、传统节日等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让品德教育融入丰富具体的文化内涵。

第二,让学生生活在优雅的班级环境中。有些班主任不太重视班级环境的营造,认为只要抓好成绩就行,那些卫生、班级环境、班级文化等都是闲事。其实不然。在洁净优雅的环境中,人的身心是愉悦的,容易敞开心扉去接纳;在脏乱的环境中,人的心情是烦躁的,心门可能紧闭而产生抵触。对于完美的东西,人们都会不由自主地维护它;而对于残缺的东西,就会有人去加大其损坏程度,这就是著名的破窗效应。

让教室环境更美一些,让教室成为学生心生眷恋的所在。摆放几盆生机盎然的绿植,张贴两幅意境优美的图画,悬挂一句意味隽永的励志宣言,设置一个魅力无限的图书角,干净的地面,整齐的桌椅,锃亮的黑板……每一个细节都是对学生无声的教育:做一个优雅的人!

教室环境的建设凝聚着班主任的关爱,也融合着学生的期待。洁净优雅的班级环境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创建,班级环境的维护需要每一名师生的参与。上课前,任课教师提醒一下学生注意那些歪斜了桌子,不小心遗落的纸片,滚落在凳子底下的水笔……

班主任在课间也要经常到班级里转转看看,跟孤单的学生聊几句话,向病假归来的学生问候一声,给暂时落后的学生一句鼓励,给今天表现优秀的学生一句赞赏。在跟学生聊天的过程中,要顺便看看班级环境保持如何,学生在课间的状态如何。不要让脏乱的环境成为班级凝聚力松散的起因,警惕“破窗效应”的出现。

第三,在规范的行为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班级管理依赖于合理的管理制度,班级管理制度服务于班级奋斗目标的达成。首先,班级要有目标,既要有长远的奋斗目标,也要也眼前的小目标。目标的确立不能只是班主任单方面的意愿,要善于抓住契机,调动学生的上进心和好胜心,共同确立促进班级发展的各层次目标。

班级的管理制度拟定,既要科学合理,又要有可操作性,更有要有学生参与制定。学生在校的日常规范,如:“入班即静、入座即学”,卫生打扫,文化宣传,纪律维护等,都要有具体的规范。每一项具体规定的落实,都要有具体的负责人来监督检查。一天天的坚持,便形成了习惯。

如上课前学生书具是否准备到位,铃声落学生是否全部坐到座位,作业本上的错题是否认真订正,课间离开座位凳子是否摆放在桌子底下,桌面是否干净没有胡写乱画……这些行为习惯虽然不是直接影响着成绩,但关系到学生能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个人如果没有好的习惯,就很难持续的提升和发展。但这些习惯的养成,单靠班主任的一己之力是不行的,要让班级学生都参与进来督导检查,每一项行为习惯的养成,都需要有明确的责任人。

班级管理要做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让所有的学生都在班级中担任“一官半职”,付出越多越珍惜。参与班级管理越多,学生越是会珍惜自己的班级荣誉,越容易形成班级凝聚力。

第四,让学习兴趣在成就感中萌芽。学生的厌学大都是从“学不会”开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会”,学生只有“学会”了,形成“会学”的能力,才会产生自信心,才能保持学习的兴趣。

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从学生的现有知识从“最近发展区”延伸,让学生在解决难题、克服困难中获得成就感,产生自豪感。

有教师认为在学习程度不高的班级中,问题设计要尽可能简单,或者干脆不设计问题,教师只管讲,学生听、记、背就行,反正提问学生也不会。其实,在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习惯不好的班级,课堂教学设计越是要精心。可以变课堂提问为“任务式学习”,学生合作完成一节课的学习任务,将课堂变为学生展示自己学习效果的舞台,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学“学会”的成就感。

如果害怕学生不会思考,而降低了问题的难度,或者干脆将问题的探究化为教师的讲解,剥夺了学生对学习问题的挑战的乐趣,学生只会若无其事地旁观。没有参与,就不会有获得感,没有获得感,学习兴趣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习兴趣如果要依靠教师设计的“快乐学习”的措施才会出现,这种兴趣是肤浅的,短暂的;深层次的、持久的学习兴趣,来源于学生克服困难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不少心理学家用“习得性无助”来阐释学生厌学的现象,我认为,连续的长期的挫败感发生在一个人身上毕竟是少数的,反而在学生群体中长期的持久的作为旁观者的“无获得感”更为普遍。

“无获得感”的普遍存在,应当引起我们教师的高度关注和警惕!“无获得感”,势必无存在感;无存在感,要么冷漠,要么“无事生非”,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寻求存在感。这会不会是学生厌学主要因素呢?

第五,让与人合作能力在小组建设形成。班级凝聚力强的班级,学生之间应当是和睦相处、团结友爱的,人际关系是友好的、融洽的。学会与人相处,是学生成长的必修课。班级就是一个小社会,学生在班级学会为人处世的方式。

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学生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合作甚至是学会妥协的途径。班级管理中,组建促进学生学习、成长的小组,是一项需要用心去研究、去实践的课题。

学习小组的组成,需要来自班级中不同的层面,有各自不同的特长。这样才有利于形成互帮互助、优势互补的良性环境。既要有成绩上的分层,还要有学科上的不同。争取让每一名学生在小组内,在这一方面是别人的徒弟,在另一方面却是别人的徒弟。

学习小组的互助式学习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相长”的最佳途径。

高尚的品德、愉悦的心情、良好的习惯、浓厚的兴趣、互助的同伴,若一个班级中的学生拥有以上这些因素,这个班级必定是一个非常优秀的集体,是教育教学的“理想国”,也是学生成人、成才的沃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2 06:4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