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周二我上了教学生涯中的第一节公开课《昆明的雨》,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整个过程中我的心情的话,那一定是:紧张,无比的紧张。过程虽然“痛苦”,但是还是感觉很有收获。下面是关于这节课我的一些反思。
首先,我根据课标要求、学期目标和单元目标,确定这篇散文的教学目标为三个:
①默读课文,积累鲜腴、方比、密匝匝等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② 圈点批注文中有味道的语句,通过品味简洁平淡的语言,发现文章的妙处,体会汪曾祺散文“淡而有味”的特点。③感受作者对昆明雨季、昆明生活深沉而热烈的喜爱、思念之情。这个教学目标的设置从逻辑上、从课标要求上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在叙写上不够规范,没有按照郑州市基于标准的教学目标来叙写。
养成规范得体的教学目标设置和教学目标叙写,要从平时的每一节课做起,正是无数的细节才造就了规范严谨的课堂。
在具体的教学环节部分,我以文本中的描写昆明雨季特点的句子来导入,让学生竞猜这是哪一个地方的雨季特点。这个导入有一个好处就是直接与文本内容相关,加深同学对昆明的雨季特点印象的同时,还能检验一下学生预习情况。但是这样的导入也存在一个弊端,就是不够生动。如果能配以展现昆明雨季景物特点的图片,以滴滴答答的雨声作为背景音乐循环播放,可能情景性更强,课堂更生动。
因为这是一篇自读课,我主要引导学生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批注文章有味道的语言及其通过语言来体会作者情感。所以在整体感知部分,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围绕“昆明的雨”,作者主要回忆了哪些景、物和事?问题的设置相对宽泛,重在梳理文章内容。顺势把学生引入下一个环节,让学生批注文章中有味道的语句。同时给出批注角度,批注示例和展示要求。这一环节主要有学生自主完成,时间设置为8分钟。展示环节要求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自己选的语句,并展示赏析。因为汪曾祺的这篇文章语言平淡而有味,所以声情并茂的朗读来体会其有味的特点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借助给个别语句添加感叹词、注重标点、让学生现场表演卖杨梅小姑娘的叫卖声,让学生最大限度的进入情境,欣赏语言的同时体味情感。如:要是老师想在这两句话前各添一个感叹词表达作者的情感,你会加什么?
学生的添加如下:(咦/嗯?)这种东西也能吃?!(哇/啊!)这东西这么好吃?!学生在用心体会的基础上加上感叹词,作者的情感也就一清二楚了。再采用师生对读的方式加以强化。又如:某某同学给也来吆喝一番(“卖杨梅——”),边听边想,这句吆喝为什么不能少?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但是这一主要环节也存在以下问题:①文本语言淡而有味,但时间有限,只能赏析部分语句,只能部分学生展示自己的批注。②我的批注示范是以修辞为角度,这样就让学生无形之中认为只有用修辞的语句才有味道。③我在文本解读方面不够深入。因为学生受了我的批注示范的“误导”,整节课的赏析以修辞为主,其实汪曾祺的语言,他的句式,标点,那些看似平白的话,慢慢读来都充满了味道,他有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所以赏析批注不限于修辞,可以慢慢引领学生关注词语、关注句式、关注标点、关注作家风格等等。④对学生的评价语较为贫乏。经常说的就是“很好”、“很完整”、“很规范”等。之前参加教学观摩,前辈们对学生的回答评价都是有理有据,一字一句都落到实处。这是以后我学习和前进的方向。
归总阶段,设置问题:文章景物事微小众多但并不感觉杂乱,引导答出散而不乱的原因是所有景物事之后都作者深重的思念之情;景物事微小汪曾祺的创作初衷是“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
为了更加深刻的体会作者的感情,课堂最后我让学生写首小诗的方式进一步体会文本。并设置好写作格式:我想念昆明的雨/我想念雨中倒挂着能开花的仙人掌我想念……学生大都能写出三五句来进行课堂展示。课堂最后我以汪曾祺语言特色作为小结并推荐了课外阅读书目。
这个环节我做的较好的地方是我在完成教学目标的的同时根据自己的课堂需求设置了这么一个多余的环节。一方面是想让课堂更有语文味,另一方面是想让学生有诗性,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不足之处在于,对于诗的格式限定没有做明确而的提示与要求:比如是按照由浅入深还是平铺直叙止于怀人、事、物、景等。展示环节,既然是诗作,可以要求学生进行个性化展示,比如声情并茂的朗诵。如果单单止于写,效果可能会差一点。
只是随笔记录和反思自己教学中的优点与不足,希望对自己的专业成长有所帮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