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19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文学教育的实践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4-10 07:3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以为,在新《标准》的指导下,课文只是将学生引入更辉煌文学世界的一盏明灯,是开启学生更广阔精神世界的一扇窗。通俗一点讲,课文只是起到“桥梁”和“药引子”的作用。语文教学应站在文化、文学的立足点上,在更高层次上引领学生体味课文,进而一步步进入更加绚丽多彩的文学殿堂,汲取更多的精神财富,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那么,怎样切实可行地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文学教育呢?

一、创设多种形式的教学课型,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

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殊不知这样的授课方式是把学生当作了被动的参与者,很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语文无论是从其工具性还是从其人文性出发,都要求学习者在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去体味、辨别和欣赏。相应地,语文教师的作用也应该定位在创设情境、点拨引导的基础上。所以,我们应该彻底改变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创设多种形式的教学课型,根据这些课型,采取不同的授课方式。

具体地讲,除了我们传统的讲读课、自读课和作文课以外,我们还可以开设以下几种类型的语文课。

(一)诵读课

诵读即吟诵、朗读,是经千百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读书方法。新《标准》要求学生能“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而“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学生语文基本功的重要体现。所以我们可以定期些课外的名篇名著,并把它推荐给学生,师生一起沉浸在美好的文学氛围中,互相启发、互相讨论,这样就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而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其他的很多问题就不难解决了。我们甚至可以把学生带到图书馆或者新华书店去,让学生在书的海洋里倘祥,然后再组织一个读书报告会,引导学生多读书。

(三)口语课

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是新教材的三大部分。新《标准》对口语交际的要求是:讲普通话,语音清晰,语句连贯,表达准确,态度自然,尊重对方,注意对象和场合。乍一听起来口语交际好像属于语文工具性的范畴,但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够在不同的场合落落大方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不也是其文学修养的重要表现吗?所以我们可以开设专门的口语课,让学生围绕不同的主题、采取不同的形式来训练,比如说开展演讲比赛、辩论会,组织新闻发布会等。

(四)文学讲座课

我们要让学生明白:语文绝不仅仅是语文课本上的那几篇文章,它是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最璀璨夺目的明珠。在浩如烟海的文学宝库里,一些伟大的文学家和文学作品影响甚至改变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命运。所以我们可以仿照大学里的做法,根据《中国文学史》和《外国文学史》,再结合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一个个的专题讲座,这样对学生眼界的拓展会大有种益。

(五)语文活动课

语文学习的功夫在课外。新《标准》也要求语文教学要“联系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提高教学质量”。所以这里谈的语文活动课着重偏向于实践,让学生在生活之中去感受语文,提高语文素养。具体做法就是写调查报告和通讯,鼓励学生自愿组合,选择自己熟悉的话题,在自己周边的生活中去找素材,比如说:网吧问题的调查、学生课外阅读状况调查、学生零花钱的调查,等等。但是我以为只要点拨得法,调动学生的兴趣,学生也能写出比较好的调查报告来。再进一步,可以指导学生写论文了,既然美国的小学生可以写一些题目比较大、字数比较多的论文(见《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为什么我们的初中生写一篇600字的文章都会觉得头疼呢?

有人也许会质疑:你所谈的这些课占据了正常的课时量,那么语文的教学任务完不成怎么办?实际上我们的老师如果觉得只要把课本上的文章教完,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的话,那是对语文教学最大的误解。“大语文”的教育观要求我们一定要超越课本、超越课堂,以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那种仅仅满足于把课本讲完的做法实际上是一种偷懒的做法。

二、联系教材举一反三,采取“渗透式”的教学方式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课文只不过是个例子。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一定不能只围绕这些“例子”做文章,一定要通过这些例子举一反三,进行各种比较联系,这样才能开阔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可以有以下的一些做法。

(一)联系作者,介绍名家名作

如学习蒲松龄的《狼》时,我介绍了作为落第文人的蒲松龄传奇的一生,他通过卖茶来收集奇闻趣事,又找来《白话聊斋》读一两个故事。对这些奇幻鬼怪之事,好奇心强的学生特别感兴趣,于是他们主动地找来《聊斋志异》饶有兴趣地钻研起来。(这些从学生的周记中就可以反映出来了)初中教材多选名家名作,这样的渗透几乎可以表现在每一篇新课开讲之际,只要教者有心,撒下粒粒文学种子总有开花结果之时。

(二)联系文体,纵向介绍

初中学生初次接触某一文体时,如果单凭课本中那几篇课文来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要为学生打开一扇窗户,使之能尽窥其中奥妙。如在学习泰戈尔《金色花》和冰心的《纸船》时,我意识到这是学生初次接触到现代诗歌,应立足于这两首诗歌,使学生了解更多的关于现代诗歌的知识。于是我简单介绍了中国诗歌的发展史,介绍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学生哗然,诗可以这样美?)我又介绍了当代的朦胧诗(听到这开设专门的朗读课,朗读的素材既可以来自于课内,也可以选自课外,题材也可以不限,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去品位文章的意境,体会其中的情感,日积月累,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又可以加深学生的文学修养。需要着重指出的是:诵读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文学作品的再加工,所以要强调个人的创造性,所以尽量少用齐读的方式,而多要求每个人自己去朗读。

(二)阅读课

这里所指的阅读,不是指的我们语文课中的自读课,而是指把课外阅读搬到课堂上来。新《标准》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有明确的规定:初中生每学年不少于8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3部。如果指望学生完全自主地去课外阅读,恐怕收效不大。但是如果教师选择一个词,学生们笑起来),可当我介绍顾城的《眼睛》时,他们又一次惊讶起来:两句话也可以叫诗?我告诉他们大学的老师可以就这两句诗讲上几节课。他们更是显得兴奋莫名。

我又介绍了舒婷、席慕蓉的诗,鼓励学生课下读诗,甚至自己去作诗,接着又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就这样借着两首诗歌的学习,我引领着学生进入一座现代诗歌的殿堂,学生在此完全从“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的主动学习状态。

三、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充分发挥考试的导向作用。

过去,我们往往单凭一张语文试卷来判断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不可否认,很多语文能力强的学生确实可以在语文考试中考出好成绩,但是考不好的同学是否就一定意味着其语文能力不强呢?1998年《中国青年报》发表的有关“著名四作家质疑语文高考试卷”(大意如此)就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而且可以这样说:正是由于现在语文考试中一些不合理因素(比如过分的细化语文知识点),才导致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够浓厚。肯定要对学生进行评价,关键是怎样对学生进行评价。

(一)改变评价方式

过去我们认为只有考试才是评价学生的惟一手段。实际上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可以有多种多样的检测手段。比如说要求学生背诵一些课外名篇,我们就可以利用早读和课前三分钟的时间进行检测。再比如说可以要求学生写一些读后感,甚至要求学生办报纸等,都可以作为学生的评价手段。只有充分的运用各种手段来对学生进行检测评价,才真正能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

(二)改变评价内容

语文考试到底要考哪些内容,可以仔细的研究。我以为最关键的一点是要把语文学习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着重考察学生的背诵、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背诵考察的是学生语言素材的积累,阅读和写作考察的是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8 18:1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