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9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时代新征程主题征文:敢于攻坚克难,敢于啃硬骨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9 20:41: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党的十九大前夕,中央电视台和一些地方电视台,相继推出一系列讴歌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在诸多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的专题实景纪录片,如《辉煌中国》《强军》《超级工程》《亚媒看中国》《中国正在说》等,真实生动的画面,铿锵有力的解说,令人心潮澎湃,激情满怀。我对国家这几年的飞速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感到无比的振奋,想写点东西表达心中的喜悦。
在每一个成就的背后,我们都会看到许多闪光的东西,这就是宝贵的中国精神,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广大普通劳动者一身泥水、一身汗水的辛勤奉献,铸就了中国的辉煌,也铸造了可贵的中国精神。令我兴奋和激动的事太多,一时不知从何处下笔。于是,我想到了习总书记特别强调的,关于“创新”的许多论述,他说:“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依靠创新驱动”“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句:“我们不能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
中国没有经历过工业革命,工业基础薄弱,科技水平相对欧美国家有明显的差距;搞现代化建设,就必须建立自己强大的制造业,就必须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这几年,我们正是在诸多领域拥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我们的步子才越走越宽,越走越扎实。
核心技术别人是不会给我们的,即使是花高价也卖不来的。举世瞩目的港珠澳大桥建设成功,就是科技创新,掌握自主核心技术的典型例证。这座55公里长的跨海大桥,体量之巨大,海况环境之恶劣,地质条件之复杂,“三地”共建共管,按最严格的标准执行,建设要求之苛刻,是前所未有、世界罕见的。建造如此艰巨的跨海大桥,中国人能行吗?全世界都在看,很多人不相信中国人有“能力”建成这样一座不可能建成的高水平的跨海大桥,其中也有看中国人笑话的。如果说仅仅是建设一座普通的跨海大桥,类似杭州湾那样的跨海大桥,我们还是有经验的,只是这座港珠澳大桥的难度实在太大,有人形容是3000多人在“共走钢丝”,而且是走了7年多时间。
港珠澳大桥最难的地方,是让大桥通过两座人工岛,进入海床下22米(海平面下46米)深的深海隧道,这个深海隧道长6.75公里。这需要采用外海沉管技术,可我们在深海沉管方面是一张白纸,没有经验;当时,外国人只有两家搞过3公里的浅海沉管,我们想进去看一看,人家生怕我们学了他的技术,看都不让你看;荷兰人有这方面成熟的经验,我们请人家在关键技术上给予指导,给把把关,开价是15亿人民币,是整个隧道建设预算的1.5倍。核心技术值钱,可我们给不起呀,提出给3亿元作为咨询费,人家嗤之以鼻:“你们去向上帝祈祷吧”。言下之意,你们不懂外海沉管技术,没有我们的技术支持,你们肯定不行。
人也是给逼出来的,求人不如求自己,现在只有一条路,迎难而上,工程进度即使延期,也要攻克技术难点,也就是我们自己必须掌握外海的沉管技术。港珠澳大桥双向8车道,每一节沉管长180米,宽37.95米,高11.4,重约8万吨,这样的巨无霸一共有33节,把这33节巨无霸从东西两侧对称安装在海底,这要面对两个严峻的问题,一是如何保证沉管不发生形变,二是如何保证最后一节的合拢在允许误差之内。这两个问题不解决好,隧道就会渗水“下雨”,乃至发生灾难性的后果。
当时,世界上成熟、定型的沉管技术,采用的是刚性结构和柔性结构。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反复论证后认为,上述两种结构对浅埋式沉管是可行的,但港珠澳大桥的跨度太大,是深埋式沉管,它所承受的载荷(压力)是前者的5倍,上述两种结构不适合港珠澳大桥;我们的工程技术人员经过反复论证后提出一种全新的“半刚性”结构,外国专家冒火了:“你们现在只是个小学生(指沉管技术),刚刚学会走路的小孩子就想跑?绝对不行的!”国内的许多专家也反对这种没有先例的设计方案。为此,国家政府部门专门组织全国600多位著名的专家,前后8个月时间,论证这个设计方案,另外还聘请国内外6家专业研究机构“背靠背”进行分析计算,最终认可了这个“半刚性”结构。事实证明这个设计方案是科学的。
33节沉管中的最后一节,是用来合拢接头的,只有区区6000吨,按照常规办法,安装这最后一节沉管,一般要用8-10个月时间,误差允许在15厘米之内;我们呢,为了这最后一节沉管,用4年时间,化20亿元,专门建造了一座能够吊起1.2万吨重的超级浮吊,只用一天时间就完成合拢,东西向的误差0.8毫米,南北向的误差2.6毫米。如此的漂亮完美,一个不可超越的神奇合拢,以前没有人能做到,以后也很难有人能够做得到。这就是中国奇迹。
还是听听权威们的看法吧:对港珠澳大桥,香港前土木工程暑署长、著名的香港“桥王”一直在静静的看,2015年底,他终于坐不住了,准备穿雨衣和防水鞋到隧道里看看,我们告诉他,不要穿了,他还是穿着防水鞋来了。这位“桥王”感慨万分,赞叹这是“当代最先进的技术”。他说:“沉管隧道没有不漏水的,没有想到你们的隧道能够滴水不漏,看来我们香港工程界要向你们内地学习。”这句话从这位“桥王”嘴里说出来真是不容易;荷兰是世界上深海隧道搞得最好的,汉斯先生是这方面有影响的专家,他是这样说的:“港珠澳大桥隧道工程超越了任何之前沉管隧道没有超越的极限,中国工程师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英国《卫报》则赞誉港珠澳大桥是“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对港珠澳大桥的诸多赞誉中,我觉得有一句是说到点子上的:这样浩大艰巨的工程只有在中国能够做得到。
港珠澳大桥建设的成功经验,是中国创新式发展的一个缩影,每一项高水平的建设项目,都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中国的建设者遵照习总书记指示的,敢于攻坚克难,敢于啃硬骨头,攻破了一个一个技术难点的同时,也就掌握了一个一个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有了强大的制造业,又掌握了诸多拳头行业的核心技术,这就是两只可以飞翔的翅膀。腾飞起来的中国,让我们看到了今天的辉煌,而且会更加辉煌。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2-5 08:5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