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57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全国中小学核心素养下的教师内涵发展高峰论坛》 研修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7 22:25: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张艺谋说:成都是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赵雷唱:

和我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

直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也不停留

你会挽着我的衣袖

我会把手揣进裤兜

走到玉林路的尽头

坐在小酒馆的门口

……

带着对成都的充满文艺范儿的无限憧憬,我们来到这里,参加《全国中小学核心素养下的教师内涵发展高峰论坛》。几天的会议安排紧凑而合理,我们的学习生活规律而充实。归来之后,再次回想起这座城市,回想起这次培训,我的体会有很多。



一、站位高。

这次论坛的主题是中小学核心素养下的教师内涵发展,围绕这个主题,组织者站在教育国际化、现代化、未来化的高度,以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为指导,为学员们准备了精彩纷呈的几天讲座。例如11月4日,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副院长、教育学博士李松林教授带来的《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引导》,从核心素养的专业解读入手,以“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为主题,继而深度解剖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如“教材解读不深、问题设计不精、自主学习不力”,最后落到对教学环节的改进,如“基于教材的深度解读优化核心问题的设计”“优化子问题群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序列”上来。

这是我几天来笔记记录最多的一节讲座。我认为李教授的讲座立足于学科素养但又高于学科教学的角度之上,对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与要求。李教授首先抛出一个问题:培育学科核心素养需要什么样的课堂?一是抓住学生的根本;二是抓住学科的根本;三是抓住学习的根本。记下“根本”二字,我已经头涔涔了:我们整天浸泡在教学的第一线,也经常性地研读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但是有没有深入地去追问“根本”这两个字呢?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学生,那学生的根本是什么?都知道教学有道,那么教学之道在哪里?李教授说,教学应该是对人的心灵的唤醒,是人与人心灵的相遇,是对学生心灵成长的建树。而心灵的根本部分,是兴趣、情感与思维。那么,好的教学应该从三个方面去思考:如何激发兴趣、共鸣情感与迸发思维。

我的思考:

1、激发兴趣。教师可以组织适合的、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里的课堂教学活动,既包含课堂40分钟之内的学习活动,也包含课前预习环节及课后拓展延伸环节的学习活动;既离不开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引领,也应该具有学生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学习方法的自主参与性。例如我们刚刚结束的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单元的学习中,为了激发学生对汉语拼音的兴趣,我们年级组老师在集体教研的时候,便把研讨重点集中在课堂活动的选择与组织上来:什么样的导入才能把年幼的孩子迅速拉进课堂上来,图片观察?故事引导?还是音乐欣赏?上完课后,布置什么样的作业来帮助孩子在家也能继续巩固刚刚学过的汉语拼音,阅读儿歌?描红字帖?还是制作字母卡片做游戏?如果老师从激发孩子兴趣入手,去设计课堂教学,去布置课后作业,相信孩子也会对学习保持浓浓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并对接下来的学习更加期待和自信了。

2、共鸣情感。一直以来有个困惑,到底什么样的课堂才算一节好的课堂?目标明确?过程完整?教法多样?学有所得?好像都是,但又好像不够全面。看到李教授的这个词语,我想到了,一节好课不一定具备上面全部的条条框框,但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共鸣情感。这样一条看不见的好课的标准,是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一段真诚的对话,是面对学习难点时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是解决问题之后学生对老师报以自信的一笑,是师生共读过程中所迸发出的点滴情感的火花。听过很多名家的课,他们的教法千变万化,他们对课堂的掌控更是炉火纯青。但是深深打动听众的,却是他们跟孩子之间的那种心灵相通的情感共鸣。记得于永正老师在习作课上,年逾花甲的他上蹿下跳地扮演起了猴子,惹得孩子们哈哈大笑,笑完之后,是孩子们放松而活跃的发言,是孩子们一段段妙语连珠的精彩习作,那一刻于老师就像金庸笔下的老顽童,和孩子们一样纯真可爱;记得贾志敏老师讲《卖鱼的人》,一遍遍地教孩子们读课题,每一遍都进行认真甚至严苛的评价。当孩子们在他的指导下真正读出课文主旨的那一刻,不仅一个个挺直了自信的胸脯,就连台下坐着的老师们都被打动了,纷纷起身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样的课堂,因为师生的情感共鸣,课堂的方向与目标达成了一致,孩子们充分信任老师,老师也会在孩子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推他们一把,自然和谐而高效了。

3、迸发思维。李教授讲到,没有困惑,何来思考?没有困惑,何须课堂?这一点我表示深深地认同。一直以来我们的课堂上总习惯性地问学生:听懂了吗?都会了吗?还有问题吗?学生总会异口同声地回答:听懂啦!都会啦!没有问题啦!但是这样真的是课堂的最佳境界么?不记得哪位教育专家说过,一节真正有效的课堂,应该是孩子带着问题来,再带着问题去。有问题才会有思考,而思考应该是课堂上学生的一种持续性的学习状态。从上课伊始的学生质疑,到课堂过程中对重难点的思考与讨论,再到课末对问题的拓展延伸。整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因为思考而得到迸发,从而更扎实有效地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与能力。那么,如何创设一个充满思考的课堂呢,我认为,教师自己要“会问”,适时抛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教师要“引导学生问”,对于爱提问爱“挑刺”的学生要甄别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而不能为了维持所谓的“师道尊严”“一团和气”而随意打压学生;教师要学会“不懂”,不论是真的被学生问到了不懂的问题,还是为了激发学生自己思考而假装不懂,教师的适时“示弱”会大大激发学生探索的自信和斗志,这一点尤其可以在课末进行拓展延伸的时候使用,鼓励学生课下继续研究尚待解决的问题。

接下来,李教授又从“学科的根本——从表层知识到学科本质的思考”和“学习的根本——从自主建构情境认知到实践参与的探究”两大方面,深度解读和研讨了学科核心素养下教师如何进行深度学习引导的问题。讲座深入学科本质,聚焦课堂现状,研讨深度学习的实质与操作,给老师们以高屋建瓴的指导和引领。



二、地气儿足。

成都市盐道街中学校长,特级教师卿平海教授的《基于核心素养的微课深研与高效学科教学》,则给我们带来了一场非常接地气儿的讲座。首先,卿教授从“掌”字的现场教学入手,引导在座老师进行动作参与、思维参与和情感参与的学习互动环节。在这个环节结束之后,随即展开对“掌”字的微课深研:课堂上怎样学习“掌”字?听读字音、辨读字形、悟读字义、美读演示、写字指导……然后问在座的老师:为什么这样设计?设计的思路是什么?经过老师的现场讨论,总结为:听字音、辨字形、明字义、会用字、写好字。而设计理念是:1、体现汉字“音形义合一”的特点;2、遵循识字“多认少写、认写分流;主动识字、学以致用”的规律。落实到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便是: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接着延伸到对识字教学模式的研讨与剖析:什么是模式?教学模式的学理何在?《说文解字》中对于“模”的解释是“模,法也”,模式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操作与科学思维的方法;模式是客观实物的相似模拟(实物模式),是真实世界的抽象描写(数学模式),是思想观念的形象显示(图像模式与语义模式)。最早由美国的乔伊斯等人在1972年的《教学模式》一书中提出了22种教学模式。

接下来我想摘抄一下卿教授讲的古今中外著名的几种教学模式。

孔子:学思结合,启发诱导。

《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苏格拉底“产婆术”: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

凯洛夫:组—复—新—巩—布。

夸美纽斯:感知—记忆—理解—判断。

赫尔巴特:明了—联合—系统—方法。

杜威:暗示—问题—假设—推理—验证。

加涅:动机—领会—习得—保持—回忆—概括—作业—反馈。

另外还例举了当代的范例教学、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教学、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模式、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模式、萨启曼的探究训练教学模式……我国的自学辅导模式、茶馆式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模式……

最后,卿教授又从“怎样制作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微课”这个主题,给我们讲授了微课深研之“4W”技术:微问题——微目标;微设计——微活动;微视频——微课件;微反思——微发展。为便于我们更加直观地了解学习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微课制作,卿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组获得全国微课一等奖的优秀作品,例如《有机化学歌》、《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神奇的密信》等,一边让我们观看微课视频,一边组织现场讨论微课的优缺点及其教学中的实践与操作。

这样的讲座真是接地气儿,深入浅出地帮助老师明确了学科核心素养下的教学模式的意义与作用。



三、气氛活。

要说这几天的培训学习,现场气氛最活跃、老师们最嗨皮的,当属11月5日成都市青羊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特级教师刘大春老师的讲座了。他的讲座是《项目研究与引领教师成长》。刘大春老师操着一口川味儿十足的普通话,往台上一站,整个人就神采飞扬起来,简直称得上是一位浑身都是戏的演说家。什么话从他口中讲出来都变成了有趣的段子,引得在座老师们一阵阵地哄堂大笑。但是他讲授的内容却非常严肃而用心。

例如他一开始例举的“朱永新保险公司”,投保条件:每日三省,写千字短篇。一天所见、所闻、所读、所思,无不可入文。十年后持3650篇来本公司。理赔办法:如投保方自感十年后未能跻身成功者(名师)之列,本公司愿以一赔百……

这个保险单刚好与叶澜教授的那句话不谋而合: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

再如,他例举的李镇西关于名师的几个特点:第一,课要上得棒;第二,学生成绩好;第三,擅当班主任;第四,能说(演讲能力强);第五,会写(写作能力强)。

我觉得刘大春老师的讲座一开始便给台下的老师打了一剂强心针——因为现场老师多是长期坚持专业写作的教师博友啊!相信他的讲座主题后半句“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中,最重要的内涵便是专业写作对教师专业成长所起到的意义与推动作用。

接下来,刘大春老师讲具体怎样去做,生动诙谐地讲授“生活中对接”——让人接纳的表达策略。我认为这一点应该是教师所必备的重要能力:教师如何说学生才乐于听。刘老师建议教学语言的运用中,要少用破坏性语言,多用建设性语言。这不仅要求教师成为一个会说话的人,更可以说是一场教师的“语言革命”。这里刘老师例举了一个很有趣的课堂管理小片段:你的课堂上有学生故意跟你唱反调怎么办?台下的老师纷纷举手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刘老师则用两个不同腔调的“谢谢你”,从而既侧面点醒了那个学生,又巧妙化解了课堂尴尬,体现出教师的睿智、宽容与风趣。类似的现场互动还有很多,总之,刘老师一瞪眼、一投足,都能瞬间点燃台下老师们的听课热情,我觉得这样的品质很值得我们在自己的课堂上学以致用啊!别再抱怨学生没精打采有气无力了,那是因为我们教师没有用心去点燃课堂的气氛啊!



四、收获满。

培训的最后一天,我们到成都石室双楠实验学校及成都市机投小学参观学习,所见所思所感,真是收获满满。

1、“博雅教育”——石室双楠实验学校。

多元化的课程设置之中小学艺术衔接课程:九年一贯制的公办学校,开设多门选修课程,设置多种多样的“体育课程”“艺术课程”,切实落实每日锻炼一小时的体育课程,关注学生体能素质的增强,注重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最大空间;

结合校情进行的弹性学制改革:设立小升初“直升班”,免除了本校大多数孩子小升初择校的残酷“战争”。在保障学生体质与艺术修养不断增强与发展的基础上,进行七八九年级课程的弹性改革,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学业质量。

博雅课堂五步教学法:积累导入(导)——自学提问(学)——小组互助(议)——释疑点拨(拨)——检测评比(测)。例如课前三分钟演讲课程是这么设置的:1-2年级背一首儿歌、古诗;3-4年级讲一个成语故事、历史故事;5-6年级名人的故事、文学作品人物;直升班书籍、电影、生活感悟;7年级时政热点评论;8年级感悟自然让世界充满爱;9年级诚信友爱惜时勤奋孝敬。……

再如释疑点拨环节:凡是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后掌握的一律不再讲解。对于小组互助都无法回答的问题,对于学生不易掌握的重点难点、易混点、新旧知识结合点,教师要进行点拨或讲解。当讲之处要“痛痛快快”地讲,一定能让学生豁然开朗、甚至动容陶醉。

2、“责任爱自由”——机投小学

这所学校的校长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她说: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教的相同,而是发现不同。和上一所学校共同之处是,他们也坚持每天体育锻炼一小时,学生每周五节体育课,艺术课程设置丰富多样。特色之处在于:网络听评课直播室,实时观摩评点教师的常规课堂;数字课堂的常态化,以及课堂实现网络交互式评价;开放式书架营造书香阅读氛围;校币式校园管理体系及学生评价体系;未来学校发展以“人”为中心的方向,着力培养“公民人自己”的教育目标。

漫步在这两所学校,校园环境优美,处处充满着人文关怀;校园美术馆充满着浓浓的艺术气息;师生教学活动和谐快乐。……我想,在这里成长的孩子们,一定是充实而幸福的!



七天的学习一晃而过,成都值得记录的还有很多。比如逛吃逛吃的宽窄巷子,比如红灯高挂的锦里夜游,比如骑着单车沿锦江从川大经九眼桥再到热闹的春熙路,比如跟那首歌中唱的到玉林路的小酒馆门前坐一坐,比如在人民公园的鹤鸣茶馆泡杯盖碗茶,比如到杜甫草堂读一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遗憾便会有期待,相信下次还会再到成都去,一边行走,一边收获。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7 22:25:43 | 只看该作者
一边行走 一边收获

——《全国中小学核心素养下的教师内涵发展高峰论坛》

研修反思

二七区兴华小学    韩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5 13:5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