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角的分类 》教学反思
李伟芳
关于“角”,学生在二年级已有初步的接触,但是大都属于直观的描述,现在是在二年级的基础上恰当抽象出图形的特征,系统学习角的概念、角的分类等等。角的分类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平角、周角,根据角的度数分类,区分直角、平角、锐角、钝角和周角。上完这节课我深刻的反省自己,现对教学反思如下:
一、 教育观念的反思: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很多的大小不同的角,但对常见的角的分类的知识,生活中接触很少,显得比较抽象。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较弱,有待进一步培养。而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天地,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因此,我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自己捕捉生活素材,然后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使他们获得主动探究数学的快乐。
本节课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交流。
二、教学任务的反思:
本节课主要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平角和周角。
2、明确锐角、钝角的概念。
3、知道平角、周角、直角、锐角、钝角间的关系,并能按一定标准分类。通过教学较好地实现了这些目标。主要得益于以下三个方面:
1、敢于放手。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去碰撞、去思考、去发现、去建构,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然,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每个学生对角进行分类的切入点有所不同。有的组以90度的角为标准;有的组以……在寻找直角与平角、周角的关系时思考的角度也不同,有的是根据度数计算出来的,有的是从图形来判断,教师敢于放手为不同学生学习数学提供广阔的空间,也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了更多的思想和方法。所以我说:大胆放手,整理和复习同样精彩。
2、善于等待。学生在探究、交流、建构的过程中,既需要空间,更需要时间作保证,不能学生一有困难,就急不可待地加以提示;更不能越俎代庖,替代学生的探究、建构过程,剥夺学生发现的机会。虽然有时学生的发现、建构并不成熟或带有片面性,但只要教师稍加引导,有时就能成为极佳的教学契机。
如:认识平角时学生初次接触用活动角展示出的平角,我让学生判断这是不是角?为什么?就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讨论;小组合作完成分类后汇报时,学生说的理由不完善时,我不急于补充,而是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从而自己把概念总结精确。
3、不断创新。新理念下的概念课必须克服传统教学依靠背诵和重复练习等机械的方法,让学生意识到得到概念不是最终目的,而更重要的是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主要应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学语言要一针见血,将更多的说话和实践机会留给学生;二是内容安排要重点突出,切忌面面俱倒,重复罗嗦。三是要以形式多样,贴近生活的巩固练习,协调知识浅显和错误认识造成的单一,让学生积极地获取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三、学生学习行为的反思:
从教学效果和练习题处理情况来看,绝大部分学生已经认识平角和周角,清楚锐角、钝角的概念,并且知道平角、周角、直角、锐角、钝角间的关系,并能按一定标准分类。
课堂中我也注重倾听学生发言、观察学生课堂听讲和参与课堂活动的情况,尽量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
四、教学能力的反思:
上完课,觉得有很多遗憾之处:
1.时间把握不好,如周角学生很难举例,应安排学生直接欣赏教师收集的实物资料更好,这里浪费了一些时间。
2.细节处理不够细,如在揭示钝角的概念时,学生说大于90°的角就是钝角,我只是让其他学生对概念进行了纠正,其实这时如果直接让学生拿图中的平角去和这一组角比一比,结论就一目了然了。
3.演示周角是多少度时采用的方法不够恰当。应先旋转出一个平角,再继续旋转一个平角就成了一个周角,这样更清楚明了。
|